世界史专业名词解释(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月革命名词解释 世界史专业名词解释(一)

世界史专业名词解释(一)

2024-02-20 0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7.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8.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一大批苏联党政军的最高级领导人被处决,法制和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致使苏联在二战初期节节败退。

9.苏联卫国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又称苏德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开始到1945年5月2日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结束柏林战役为止。苏德战争的进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0.东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30年代后期,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通过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1940年6月,苏联分别照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成立苏维埃政权,要求加入苏联。同年6月,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把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把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罗马尼亚政府接受苏联要求,苏军占领上述地区。东方战线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11.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二战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奠定了基础。

12.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战役的结局是,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全歼。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它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3.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14.光荣孤立

光荣孤立是19世纪晚期英国追求的外交政策。赞扬英国积极不干预欧洲事务。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持欧洲均势。英国拒绝加入永久性联盟或是与其他强国定下盟约之举。英日同盟,正式结束英国的光荣孤立。1904年的英法挚诚协定与1907年的英俄同盟。结果,1907年后,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鼎足而立,大大增加战争爆发的机会,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15.施里芬计划

由德国参谋长施里芬提出的军事进攻方案。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付法国,在东线采取守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部队,对法作战将在4到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兵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整个战争将在3到4个月内结束。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及可变因素,,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败,计划宣布破产。

16.萨拉热窝事件

是在1914年6月28日的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7.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的一次重大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18.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 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19.德国十一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爆发的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尔港水兵的起义,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接着首都柏林爆发革命,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武装工人和士兵控制首都,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手中。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斗争。

20.《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21.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德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2月,在镇压十一月革命的基础上,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举行制宪会议,通过魏玛宪法,也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第一任总统为艾伯特。魏玛共和国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但是它赋予总统过大的权力,同时又允许反民主的军队的存在,因而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便利。1933年希特勒上台,大肆推行个人独裁,魏玛共和国实际上名存实亡。

以上就是在职研究生网对相关问题的介绍,欢迎广大考生关注公共微信号zaizhiyanwang获取最新在职研究生报考及课程信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