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 河南洛阳: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

河南洛阳: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

2024-07-15 01: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年12月7日,这一天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在数千年来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

周公“土圭(guī)测景”、河图洛书、洛阳各地独特的民俗民风……它们和大家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联系?为此,记者采访了洛阳市文史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了解二十四节气和洛阳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小满

通过观察天体,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历法节令

“我认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洛阳。”在滨河北路附近的一个小区里,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洛阳市著名文史学者蔡运章,在家中电脑上打开一篇2018年他发表于《洛阳考古》上的论文《“土圭测景”与二十四节气》说道。

提到二十四节气,不得不提太阳和月亮这两个对人类影响很大的天体。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称作一个回归年,周期约为365.25天。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周期约为29.53天。一年12个朔望月的天数约是354.36天,比一个回归年要少约11天。如果积累两三年,误差就会达到一个月。这种自然现象,若不在历法上进行适当调整,就会引起节气和月份的错乱,出现“春秋颠倒,冬夏不分”,严重影响农业耕作的局面。因此,我国早在夏商时期,就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再将每月分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来调整这种误差。这种历法被称为“阴阳历”,平年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为13个月384(或385)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

蔡运章说,为了弥补阴阳历平年、闰年日数相差较大的缺陷,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中华先民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本是一个太阳历,依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段约为半个月,分置在12个月里,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历法节令。

这种历法节令的关键,在于测定每年冬至、夏至的准确时间。蔡运章在论文里提到,冬至和夏至时间的确定,便是被尊为“元圣”的周公在洛阳测定的。

二十四节气——立春

两个神秘数字暗合河图洛书

蔡运章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用122个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宅兹中国”成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件事的背景是武王伐纣成功后,希望把王都定到一个“天下之中”的位置上,这样四方诸侯来朝走的路程都是一样的,也方便管理民众。这件重要的事儿,武王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周公通过“土圭测景”,找到了“天下之中”洛阳,同时还确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时间。

土圭也叫圭表,是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周公认为,夏至那天日影长“尺五寸”、冬至那天日影长“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而洛阳便是符合这个特殊条件的地方。

那么,为啥“尺五寸”“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呢?蔡运章认为,这和蕴含了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的两幅图——河图和洛书有关。

洛书中“纵、横、斜”三数之和均为“十五”。《易纬·乾凿度》说:“《易》一阴一阳合而十五之谓道。”因此,夏至那天日影长“尺五寸”(即十五寸),正合“阴阳和合”的“十五”之数。

河图是由“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宇宙图式。观测日影的表竿高“八尺”(即八十寸),加上天地之数“五十五”,即可得出“丈三尺五寸”的长度。因此,冬至那天日影长“丈三尺五寸”的数值,与表竿高度和“天地之数”之和正相符。

这两个蕴含着神秘阴阳数理的数字,便是周公在夏至、冬至这两天,在西周成周城观测到的日影数据。

二十四节气——清明

这些河洛地区的民俗活动,都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至此,夏至和冬至的时间确定,加上昼夜时间相等的春分和秋分,就出现了“二至二分”4个关键节气。这4个节气东西方都有,但西方没有二十四节气。除此之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还反映了温度变化、物候现象、天气现象等,其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几千年来深刻影响了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还在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人说,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当前洛阳及周边地区的农耕仍严格按二十四节气运作,并流传有大量的农谚、俗语及歌谣,一些节气还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例如洛阳市宜阳县农村的“冬至习俗”,就是有浓厚民族文化传统的岁时习俗。

宜阳县张坞镇平泉村有个孔子晒书台,相传孔子的生日与冬至是同一天,他的学生总在冬至这天举行“拜师礼”。后来人们纷纷效仿,每到冬至这天,学校的校董都会同乡绅、村内主事、家长代表等,筹集善款慰问老师。据当地人回忆,原来冬至这天,学生都要放假,但不离开学校,学生家长集资,在学校蒸蒸肉,师生和家长聚餐,以表尊师重教之意。宜阳人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老人们常说“冬至吃饺子不会冻耳朵”,该地农谚也说“冬至到,吃水饺”,饺与交谐音,吃饺子的习俗有交好运、交好人的祈愿。冬至习俗至今还影响着宜阳人的农业生产、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

洛阳市其他地区,例如偃师、栾川、洛宁、新安等地,也有不同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非遗项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是河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深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洛阳日报记者 李砺瑾)

(原载于2019年11月28日《洛阳日报》4版)

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单位:洛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邓德洪 田建光 河南学习平台 订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