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的奇葩孝行,埋儿奉母、恣蚊饱血,鲁迅看了直呼反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十四孝之二十四孝的意思 《二十四孝》中的奇葩孝行,埋儿奉母、恣蚊饱血,鲁迅看了直呼反感

《二十四孝》中的奇葩孝行,埋儿奉母、恣蚊饱血,鲁迅看了直呼反感

#《二十四孝》中的奇葩孝行,埋儿奉母、恣蚊饱血,鲁迅看了直呼反感|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都知道古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故事重在内涵,但故事本身却有极大的漏洞,有一种传说式的描述痕迹,虽然传说会让故事变得更加传奇、吸引人的目光,但同时也会让故事的现实性大打折扣。

对于成年人来说,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故事存在虚构,在现实中行不通,因而拿它举例子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强有力了。对小孩子来说,诚如鲁迅讲的那样:“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他们也未必能精准地理解到其中的涵义,可能还会停留在模仿表面。

恣蚊饱血

《二十四孝》的故事放在现代来讲,真的有很多故事都不堪细读,有个“恣蚊饱血”的故事,说是晋朝濮阳人吴猛,时年八岁,就极为孝顺,懂得孝敬父母。

他家里贫穷,夏天到了没有蚊帐,为了不让蚊虫叮咬父亲,让父亲不得安眠,吴猛就在夜里赤身坐在父亲床边,自己当饵,吸引蚊虫叮咬而不驱赶,以让父亲睡个好觉。

吴猛是真的猛啊,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这很让人敬佩,但这种方式真的有必要吗?事情解决的方式有很多,像这种归根于贫穷的事情,在孩子还没长大之前,则应该由父母来解决。吴猛是懂得孝顺了,不知道他的父亲有没有心疼过他,还是只要他父亲再往上孝顺父亲就行了。

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中,最引人争议的莫不过于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汉朝人郭巨,家里贫穷,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然后自己独自供养母亲,为人极孝顺。

他家里下有三岁小儿,上有七旬老母,粮食实在不够吃,郭巨和妻子寻思着,儿子有吃的,老母就得挨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把儿子埋了,省下一份口粮,养活母亲,毕竟“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说干就干,郭巨马上就去挖坑了,所幸在挖土的时候挖出了一瓦罐黄金,上面还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是标准的传说式结局,因为现实中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情。而这确实是个细思恐极的故事,什么都不懂的三岁小儿被母亲抱在怀里,高高兴兴地笑着看他的父亲挖坑,殊不知那正是即将要埋掉他的坑。

就连鲁迅看了也不免心里反感,不舒服,他还颇幽默地说:“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诚然,孝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过于“愚孝”,为了要遵守孝道,将其它什么道德都抛弃了,这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孝》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不得不说,郭巨的这个例子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甚至可以想,家里那么穷,那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郭巨就要努力工作养活家人啊,就算是上山挖野菜,也不至于连个三岁小儿的口粮都供不出来吧,抛弃种种,为何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去想其它的法子,反而把原因归于在一个小孩子身上,这脑回路也是够新奇的。

鲁迅小时候看完这个故事,还说“我最初实在是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所以说,如果要给小孩子塑造孝道观的话,这《二十四孝》中的某些故事显然是不能拿出来的,就连鲁迅都被这故事弄得心有余悸了,显然,时过境迁,也许是时代的变化,现在这种事例所表现出来的孝已经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孝了。

在这里,并不是要否认《二十四孝》,它总体的意图和精神都是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我们也要继续培养孝的观念,但就《二十四孝》来说,里面有些例子举得不是很恰当,丢了一种道德换来另一种道德的事例并不值得提倡。

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宣传它是必须的,但宣传方式却需要仔细斟酌,因为一般接受孝道宣传的以未成年为主,所以像《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就需谨慎,愚孝行为和对孝的绝对性服从都是需要警惕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