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装裱与美学的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画装裱师最新招聘要求 传统装裱与美学的关系

传统装裱与美学的关系

2024-06-28 16: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装裱的形制及品式美

2.1装裱的主要款式

装裱在我国古代称之为“装潢”,书画的装裱形制和品式已成为古代装潢文化、书画本身历史性的一种标志,具体体现在审美层面的种种追求上。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由此可见装潢品式的构成,往往是主客之间通过沟通达成共识来完成的,这一点不可忽视。

装裱的形制和品式是根据古人的审美观念发展起来的,也是根据画心大小、形式以及裱件用途的实际需求而决定的。色彩搭配也需结合画心具体特征而设计。书画装裱的品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镜心、挂轴、手卷、册页、屏风几大类。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的装裱风格,这些传统的装裱款式,主要运用水平线和垂直线,除扇面外极少运用曲线,按照比例搭配,设计出不同面体,并且运用惊燕、锦眉、局条、签条等装饰加工,创造出符合美学特征的结构形式。

镜心

镜心,也叫镜片、画片、绫片,民间俗称裱片。横裱竖裱皆可,多由一色镶料装饰,无需上杆,转边,是一种简易的装裱形式,现代装裱镜心居多。现代书画一般将画心装裱成镜心,小裱可入框,稍加装饰即可用于室内装饰;若裱成大件也可以直接贴墙,操作方法多样,适用于不同尺寸,形状的画心,是一种简易且方便的装裱形式。

立轴

立轴又称挂轴。立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装裱形制,样式也最多。立轴从品式上可分为一色裱、两色裱、三色裱、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等。从用料上又分绫裱、锦绫裱、仿绫裱、色宣纸裱、绢裱、纸绢混裱等。立轴款式多种多样,用料搭配等都有不同选择。归根结底,都应遵循天头与地头之比=6:4,这是前人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最适合装裱的比例。比如一幅三尺画作,天头与地头若尺寸相同,悬挂客厅,会显得画作非常笨拙,体现不出平衡和美感。

一色裱顾名思义就是裱画镶料只用一种颜色,正面镶两条边和天地头,这是装裱中最常见的装式。具体方法还得根据画心比例大小而定,一般画心较长的,用一色裱即可,镶料的在色彩运用上,以突出画心的画意为目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抢了画心的风头。装裱装式所选择的品式,镶料的色彩搭配皆以突出画心为目的,配料选择皆为画心起辅佐作用。

两色裱亦称双色裱,由两种颜色的镶料组合而成。包括两条边,隔水与天地头,其中两条边和上下隔水为同一色镶料,亦总称为“圈档”,上下隔水的比例也应为6:4。圈档与天地头的颜色可根据画心主色来配比,天地头颜色应稍深于圈档,天地头和圈档的颜色应浅于画心色调一度为最佳。两色裱能够使书画更加抢眼大气,表现出层次感并对作品有拉长作用。

三色裱,裱件由三种颜色镶料组成,在两色裱的基础上,圈档、天、地头之间再加上副隔水,三色裱中,圈档的颜色应最浅,隔水在其中起过度作用,天地头颜色应最深。三色裱适合较短小的画心,可拉长裱件比例,富有节奏感。

两色、三色的裱件均可贴“惊燕”,根据画心需要亦可不贴。惊燕与圈档同色,作为装裱中的装饰,贴在天头,长度同天头一样。

诗堂装,适合方正、扁宽或者需要题字配诗的画心,在画心上方镶空白宣纸,可镶洒金宣,颜色配料与画心相和谐即可,专用于赋诗题字,宽度与画心齐宽,高度为画心高度的1/3,。

锦眉装,锦眉亦称锦牙,在画心上下两端各镶一条深色锦条,锦眉不宜过宽,镶过宽的锦眉显得整个裱件笨拙,不精致。选择锦眉时,应选与画心、镶料相协调的花样颜色。锦眉能够很好的装饰画心,亦能加长画心长度,根据画心需要,配比锦条,可上条宽于下条,也可上下同宽。

宣和装,又称“宋式裱”、“罗汉装”。此装式适合方正扁宽的画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装裱品式,给人一种美观大方、品式紧凑、富丽堂皇的感受。

手卷

手卷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装裱形式,亦是最早的装裱形式。适用于装裱横幅矮长的绘画或书法作品,可边展开边欣赏,边欣赏边收卷,重量轻巧且易收藏,只可平放不宜悬挂。

手卷有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三种装裱形式,手卷的装式虽略有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一致。其排列顺序由天头、副隔水、正隔水、引首、正隔水、画心、正隔水、拖尾组成。“天头”一般用深色镶料,作用于装式和保护画心;“引首”一般用于题写手卷名称,采用纺古笺纸,或洒金宣;“拖尾”一般选用旧气宣纸,是留给鉴赏者用来题词的。“正隔水”和“副隔水”是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分清眉目,增加美感,隔水多用浅色绫镶料。手卷一般整长最少7米,若长度过长,背纸、命纸、拖尾一般采用较薄的棉连纸,减少其裱件厚度,利于捧阅。

册页

册页有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三种基本品式。书画册页主要是受书籍册页装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装裱形式,册页一般取偶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若页数再多可分为两册,册页前后又各加副页。一般用宋锦裱装的硬纸壳作为封面和封底,收叠好时成一部书状,便于携带欣赏,也便于保存。

一些小画幅的书画小品,都可用册页形式装裱起来,便于随手展阅欣赏,又利于长期收藏。

屏是古代在厅堂、房间里用作间隔或者挡风的活动屏障,也叫屏风。至宋发展成为以书画裱成的条幅,故称屏条。屏条的前身便是屏,屏条分为通景屏和独景屏两种。

通景屏是由一种镶料装饰,由偶数幅尺寸相同、内容连贯的字画排挂在一起。为了保持书画作品的连贯性、整体性,通景屏首尾两条边品镶边恒,其余的画心只镶一条大约0.5厘米的锦绫边,隐在画幅背后,可起到加固画心的作用。通景屏的地杆两边加轴头,中间不加轴头,排挂一起,作品更加连贯,浑然一体。通景屏适合于山峦、河川等风景画。

独景屏的内容既要独立又相互连接,如梅、兰、竹、菊,春、夏、秋、冬等,装裱时要求其长度、宽窄、镶料、色彩、材质皆一致,以自左至右为顺序。

2.2书画装裱的尺寸规格

由于装裱展示的地点不同,或因建筑物的大小、高低、明暗等要素,装裱款式也相应根据其特征决定尺寸比例。例如装裱同一幅立轴书画,若此作品用于展览,装裱后应体现出其大气、美观的特点;若此作品用于悬挂在家,则应根据其地点、装修风格等设计装裱尺寸。因此,装裱的款式美还应体现在与建筑物或周围环境的和谐上。

书画装裱的尺寸规格对裱件的美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画装裱尺寸都有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装裱书画的载体宣纸的尺寸是固定的,在装裱时也有一定的尺寸要求,卷起来后体积有限,有一定的尺寸规格适应审美要求也适应于收入囊匣存放。

三、装裱的主要材料及搭配美

3.1绫

绫是中国传统丝织物一类,质地轻薄、柔软,是一种细薄而有花纹的丝织品,主要以桑蚕丝或人造丝交织而成,常用于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中的绫主要分为花绫、韩绫、锦绫,花绫是一种纯丝织品,价格稍高,花纹样式繁多;韩绫是一种化纤制品,带胶,适用于机器装裱,价格低,缺点是因用于机裱字画不易揭下,质地坚硬易毁坏画心,为一次性装裱用;锦绫又称棉绫,是一种化纤与蚕丝制品的混合物,到了现代,蚕丝部分又被棉替代,光泽度大大降低,手感较为粗糙,但价格适中。手工装裱可选择花绫和锦绫,若用白色绫(素绫),则需经过托染纸以后方能使用;带颜色的绫(色绫),直接托纸后,便可使用。

绫子的花纹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云雀、云凤、冰梅、环花、牡丹、金鱼等。花样的选择也将影响装裱效果,应根据绘画风格、装裱形式选择花样。

3.2绢

绢是一种丝织物,无花纹,分为生绢和熟绢,熟绢主要用于画画。装裱用的绢同绫一样需托纸使用,其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因绢无花纹,用绢装裱的作品较为素雅,给人一种沉稳、清新的感觉,绢可同锦眉搭配装裱作品,若作一色裱,只用绢装裱,若过于素,可加一条细细锦眉,能给人一种简单中又颇具素雅的美感。

3.3锦

《说文》:“锦,襄邑织文。从帛,金声。”意为用色彩经纬丝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丝织品。锦作工精致,图案美丽,色彩鲜艳华丽,锦的生产工艺要求极高,难度极大,真丝材质的锦价格昂贵,多用于名贵作品的装裱。锦一般用于装饰名家名作,立轴中可加锦作小部分装饰,也可用于册页封面、封底灰纸板的包装,亦可用于手卷的包首,增加其华贵的美感。锦的手感不如绫和绢的轻薄如丝,较为厚实沉重。

3.4 色彩搭配

装裱的色彩美应根据款式搭配、作品的整体色调等进行设计。采用一色裱时配料托染的绫、绢颜色最好均匀无瑕疵,应注意凸显大方、素雅的美感。搭配二色裱和三色裱应注意色彩的节奏变化,天头的颜色应最深,依次递减,整体色彩为同一明度最佳。优质的裱件主要体现在色彩搭配及其呈现,需艳而不俏、清新脱俗、浓而不沉、淡而华丽,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创造出整体统一的艺术美。

四、影响装裱搭配美感的因素

4.1作品风格与装裱的对应关系

在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或者艺术作品时,应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别对应“内容美”和“形式美”,在装裱作品中,前者在作者的艺术创作里已经实现,不可更改;后者是按照“多样中的统一”和美的形式规律,来加强和衬托前者的美感效果,从而实现合谐、统一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书画内容即“内容美”;经过装裱后的装裱作品为“形式美”。但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二者都存在着相即不离的统一关系。形式美和内容美必须相互呼应,完美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同时,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必须为内容找到最切实、最充分的体现方式。

一副优质裱件的形成,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为了使整体色彩效果统一和谐,要根据作品主题,确立一种核心地位的色彩,并且以此构成裱件的整体色彩倾向,其他色彩围绕主色而定,达到裱件的整体和谐美。

今年年末我修复了一幅《观音图》,此作品为工笔重彩画,观音面部略施粉黛,着朱膘外衣,披衫则绿、白、青三色相间,作品上部写有提拔,左下为落款,因时间久远,背景呈淡米黄色调。原裱件是两色裱,镶锦眉,锦眉颜色过深,亦因时间久远呈墨黑色,隔水为亮湖蓝色,天地头为深茶褐色。由此可见原裱件的整体镶料搭配颜色太跳,隔水颜色抢了画心的风头,而天、地头颜色又过于陈旧;因长久使用已变色变形,整体色彩已经失去平衡。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对立美,是建立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上而存在的;原裱件在设计配料颜色时,刻意追求这种对立美的关系,而忽视了均匀性,所以整体感觉相对较“丑”——失衡和失匀性所致。

在修复中,我依然按照原裱件的两色裱进行调整,将锦眉换成墨绿色调几何图样的锦,与作品中的绿相呼应;隔水采用绢,托染成比画心浅一色度的淡米黄色,使色调和画心背景的整体色彩形成呼应;天地头采用绢,托染成淡湖蓝色,与隔水呈同一纯度;其比例适当做了放大调整,使整个裱件呈现出大气、和谐的美。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定义:“和谐是杂多的统一”;加以延伸,可以获得一个新的认知:“和谐性是两种事物在关系协调上的积极统一性”。修复后,镶料和作品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了和谐性,美感大大增加。

对于工笔重彩画的装裱可以依靠其画心的特点和整体色调来配料,追求呼应性。那么对于山水画和书法这种单一色调的作品呢?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特点是自我情绪的流动和实现,与文学、诗歌所拥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特征相类同,以墨和色彩的浓淡来呈现画面的变化与层次,以笔法的率性、多变来书写对山水的理解。在空间处理上,巧妙运用高远、平远、深远来实现丰富的空间感。山水画分为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和水墨山水,前者利用国画颜料构成整体色彩倾向,后者主要靠墨色构成画面层次。总体来说,山水画颜色都较为单一。中国山水画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我情感再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不过分强调感官刺激和理性分析,注重主客观的和谐交融,对立统一;意境是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山水画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

装裱师应充分尊重、保护山水画的意境,并注意发现作品的画外之意,在选择材料、设计裱式上应注意每一个细节,切忌画蛇添足,稍有失误,就可能将一副意态飞动的作品变得呆滞刻板。自学习装裱以来,我注意到很多装裱师喜欢在画心四周加深褐色局条,对于写意山水画来说,深色局条甚为不宜,否则,画面一下被这个局条“框”住了;若加局条,亦应使用浅色局条,若有若无,使画作的意绪能够溢出画外。对于画幅较大的作品,一色裱即可,突出其简洁、大方的美感,不宜裱为过于复杂的款式。

中国书法已经脱离了文字的象形意义,这与建筑作品所表现出的抽象形态和节奏相类似。书法家往往通过书法作品来表露内心的自由和情感,好的书法作品,一笔一画都有流动美,类似音乐,因此,书法也称“固定的音乐”。书法家用料、纸、墨以及笔下的点线进行造型,其特征最接近绘画。书法作品本身是平面的,但笔下的每个字和线条之间的关系,都具有一定方向和线里空间,其意义十分特殊。在对讲究笔墨变化和气息流动的行草书体进行装裱时,也不宜加深色局条,否则也将消磨书法的空间感;应根据尺寸大小、收藏作用、书法内容,或装裱成立轴、册页、手卷、屏、对联等,根据作品形态(横幅或竖幅)装裱成横批或立轴,横批一般采用一色装裱即可,配色根据作品用纸搭配,一般比作品钱一色调最佳;立轴可装成锦眉裱或一色装,若画心较小,可加诗堂洒金宣增加其长度。

装裱具有特殊定义的字,如“福”、“寿”字等,可用表示喜庆的大红色;再如装裱有关皇家、佛家的作品,就要用明黄色。无论何种搭配,都应与画心相协调,由画面内容决定绫绢料颜色的搭配。

4.2地域文化特点

色彩的魅力不但能展示裱件作品的整体效果,还可以使其形成独特的风格,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从而完成形式美。因南北地域特征的不同,或审美标准的差异,出现了反映不同地域特色的装裱风格,如清新、典雅的“吴装”,富丽、堂皇的“京装”等,这些代表不同地域特征的装裱样式,虽然在用料质地、大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主要还是依靠色彩和材料的选择,来完成搭配并实现对美的追求。

苏裱是我国裱画主要派别之一,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流行。苏裱的起源,可追溯到北宋,至明代已堪称鼎盛。这一时期的苏裱深受吴门画派影响,选料精良、配色文雅,故而风格独特。京裱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装裱风格,北京为五朝故都,文化富集多元,皇家建筑比比皆是,由此形成的装裱风格必然华丽富贵、地质厚重、通常以锦缎作边,以浓装为特色。

总结

中国书画装裱,自宋代开始便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工艺,装裱技术的传承是以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代代相传,着重技术而不太注重美学内涵,装裱中的美学运用也一直缺少自觉。

装裱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将美学内涵运用到装裱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影响装裱美学的因素众多,环环相扣,作为一名合格的装裱师,我们应不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内涵修养,掌握熟练的技术,通过装裱能够使裱件得到更深层次的美化。不应满足流水线式的简单作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装裱当作对画心作品的再创作,使裱件成为工艺美、款式美、色彩美、功能美的完美结合。(作者/陈思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