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艺术美的本质是以笔墨线条 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

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

2023-08-22 05: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岭下闲眺(轴)款识:栖霞岭下闲眺,漫兴写此。九十一叟宾虹。 钤印:黄宾虹(白文)、黄山山中人(朱文)

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以书入画,创立“五笔”/

黄宾虹的山水画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其书法艺术的造诣也是极高的。他将笔墨置于民族魂和民族性之中,认为笔墨是中国画最根本的形式。他一生没有停止过对书法、笔墨的探索,其对“屋漏痕”的书法用笔是非常讲究的,强调用笔要有力度,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而自然。他的作品中笔的运行全是书法用笔,每一笔都讲究起承转折,哪怕是一小点,也要如高山坠石般有力度,决不轻浮。他还将以书入画的用笔观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进而提出了“五笔法”,即“平、留、圆、重、变”。“平”指的是在运笔时力度要均衡,如锥画沙;“圆”指的是笔于转折处能刚中有柔,遒劲含蓄而富有弹性,从而得到“折钗股”般的笔法;“留”指要留得住笔,线条圆润厚重,状如“屋漏痕”,凝重而自然;“重”指的是下笔如金刚杵般有力度,气运丹田、力从腕出,点画如高山之坠石,这种力透纸背的力度是用笔的内劲而不是蛮力;“变”说的是用笔要富有变化,做到一波三折。

新安江纪游(堂幅) 款识:新安江源出黄山丰乐溪,至歙浦与渐水合流入浙。舟行所见,兹试图之。癸巳,宾虹年九十。钤印:黄宾虹(白文)、片石居(白文)

从起笔时的无往不复,到行笔的用力均匀,再到收笔的无垂不缩。他自己绘画也是按照这样的严格要求,所以黄宾虹的绘画尽管表面上看似杂乱,实则有着严谨的法度。如他画的树,乍看一片漆黑、杂密,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所有的笔法要领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杂而不乱,笔墨淋漓,这就是黄宾虹笔下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所在。从作品《叠翠山居》中就可以看出其在用笔上,是以巧为拙,从生到辣。他晚年的作品更是脱化浑成,天趣浪漫,纯属写意型的疏峻简约、浑然天成的逸格风范。

由此可见,黄宾虹对用笔的讲究和对线条的要求在山水画中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其“五笔法”无论在书法中还是在绘画中的运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以毛笔为着眼点,在书画中进行了延伸和发展,从而跨越了书画的具体形态。其中“平”“留”“圆”三种笔法在使用时同时要具备平动、使转和提按的运动形式。而“重”和“变”是在“五笔法”中针对用笔的变化及品质的一种具体要求。黄老还主张在用笔时“起要有锋,转有波澜,收笔须提得起”,他在《画法简言》中谈道:“画先笔笔断,而须以气联贯之。笔贵遒练,‘屋漏痕’‘枯藤’‘坠石’诸法,皆见于古人论书画,无不一波三折。”黄宾虹从书法中悟到了“一波三折”,从而将它运用到书法和画法中,并且提出一波三折的要点在于“逆”,“如锥画沙法。作此练习,须逆锋而上,再很满地转笔下行,到画的长短合适时,再回锋向上,所谓无垂不缩就是这个意思”。

他对一波三折有着绘画性的解释:“如作文之起承转合,不可混乱。”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用笔就如书法,有藏有露、中锋侧锋、方笔圆笔、积点成线、一波三折。他对书法与绘画融通的认识和实践,几乎伴随其一生,可以说黄宾虹是一位用笔大师,他以书入画的用笔观造就了他绘画的内在生命张力。黄宾虹创立的艺术高峰无疑是辉煌的,既可以毫无愧色地面对历代诸贤,也可以立身于现代世界艺术之林,伸出双臂,与任何来者握手。

设色溪山(镜片) 款识:王摩诘画中有诗,吴道子有笔无墨。笔墨六法备于北宋,元人写意,明之启祯,清之道咸,画学复兴,□□族性。癸巳,宾虹年九十。钤印:黄宾虹(白文)

/黑暗之中,发掘光明/

黄宾虹衰年变法,功夫在笔墨,绘画独有的风格也表现在笔墨,其山水画晚年涂“墨”成趣,以示观众,人称“黑宾虹”,成为其山水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山水的“黑”,在他的艺术道路上,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演变过程,是在他70岁前后入川渝,才知画意浓后的一次蜕变的结果。80岁后山水才真正变“黑”,而“黑”到极致是在他88岁至91岁之间。黄宾虹以自然为师,讲宋、元画家的创造精神,融入胸襟,取精用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达到神化的境界。黄宾虹的“黑山”,看似不经意,却见匠心,这主要是“外师造化”,对山川深入观察的结果。在多处题跋中提到看夜山的感受,正是生活经验与生命感悟升华了他的美学境界,使他由川渝山水的草木华滋,由夜山的林岚氤氲,由雨后山峦的苍郁浑厚领略了一种山川的“内美”,因而用积墨、渍墨、破墨、泼墨、宿墨等墨法画出了独特感受中的“墨山水”之美。他的山水画整体上呈现一派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又常常在一片黑墨的中间留出委婉曲折的空白,在黑暗中发掘光明,其势婉转流动,显得涤荡空灵,不仅使这片墨色富于变化,而且使整个画面都灵动起来。这就是他所说的:“一点之光,通体皆灵”的奇妙作用,由于层层错落,并无上重下轻之弊,有笔墨痕迹而又似无笔墨痕迹,达到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厚中有薄、薄中有厚的境界,使他的山水画作品体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他的山水画“黑密厚重,浑厚华滋”,“无一笔是笔,无一笔是墨,而又无一笔非笔,无一笔非墨,元气淋漓,骇目洞心”。这与他的水墨运用上的独特技法是分不开的。

黄宾虹山水册(十二开中一幅)

/从心所出,从心所为/

黄宾虹并非一位形式技术语言的大师,他的山水艺术的空谷足音,续接了唐宋元法脉,集传统山水之大成,确实达到了一种笔墨会际之长的境界。在本质上,黄宾虹不是一个为语言而语言的画家,他胸怀着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他用文以致治的民族情操去画中华山川的幽邃浑黑。中国画必以哲理、诗意、书骨、神气为基,才有好画。中国画是画家生命态度与文化积累之反映。画上所显露之生命情调与文化气息往往是最直接、最本质的。山水画具有真“内美”、大“哲学”。他的绘画艺术具有出神入化、超凡脱俗的风格,天地万物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面有和煦的春风,有阳光的雨露,有生命力旺盛的树木,有对已知世界、未知世界的探索体悟。因此,他的作品是“浑厚华滋”的,具有雄浑、壮观、诗意的美感,表达了人与自然,生命与生命之间物我合一的亲密关系,刻画了画家心目中理想的山水境界。

设色山水(四开册页之二)款识:作画须深入法度之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由旧翻新可证。矼叟。 钤印:黄宾虹(朱文)

/书画同源,金石为根/

黄宾虹所处的时代正是嘉道碑学盛行之际,碑学成就下形成的“金石气”对其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20岁时有幸得到一块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拓片,喜爱至极,随身携带以便于研究。在他的一生中,绘画与金石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了几十年的工夫研究不同风格的钟鼎、砖瓦、魏碑等拓片,力求感悟书法线条中那纯朴厚重又生动自然的“内美”,并将这种对于线条的领悟运用到绘画之中,使其山水画作品透露出一股雄浑古朴的金石气。他深信,画之神妙全在用笔,故发出感慨:“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穷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黄宾虹对于这种刻在铜器或石刻上的文字情有独钟。这些文字童稚憨拙,自然淳厚,虽笔法简练,但后期章法完备的帖书却不及它浑厚、生动。而仅有浑厚还不足以展示它的魅力,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金石文字,经纸、墨的拓印,淡化了锐气,使简单的线条变得更加丰富含蓄,更具斑驳朦胧的自然之美,也使金石文字呈现出一种雄浑古朴的气度。他对自己的书法艺术非常肯定,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的书法胜过我的绘画。”他认为中国画法从书法来,笔法成功皆由平时研求金石、碑帖、文词、法书而出。黄宾虹深得钟鼎篆籀的笔意,其下笔如刀切玉,多以中锋笔法出之,如折钗股,屋漏痕,刚而能柔,柔中带刚,无一弱笔。其用笔起承转折,笔笔相生、笔笔相应,一气呵成。这也是他山水画获得古朴、刚健、雄伟的金石气象的关键所在。

行书《咏水仙花》(轴)

/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黄宾虹艺术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极其整体的团块结构所构筑的强烈的形式感,其次在于由长短线以及宿墨重点构成的斑斑驳驳的笔墨肌理、单纯中求变化的平面效果和整体具象、局部抽象的意象处理。因此,他的艺术成就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时,他强调山水画的气韵,强调神采,想在绘画上体现出气韵生动,所以我们要学的是他对生命力的把握和张扬的艺术风格。

黄宾虹画稿

当代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肯把过多时间精力付之于绘画,而黄宾虹是把他个人的生命转化为绘画。从事艺术,就是要把生命当成一块玉一样不停地打磨、雕琢,是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它,而且那种爱是不以其他任何条件而存在的。“宽心待事,客观自然,从心所出,从心所为”,他一生的追求是不拘于条框。一切遵循本质的流露和心性的表现,自然就造就了黄宾虹式的艺术。生前作品及艺术理念很难被当时的大众真正接受和理解,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或选择极力迎合大众。

黄宾虹的山水画以其独特性和创造性、精湛的笔墨技巧、浑厚华滋的高超意境,在促进中国画的发展中功不可没。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使古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重新面临选择之际,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启迪。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