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访乌梁素海:“塞外明珠”是如何恢复昔日光彩的│一线调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乌梁素海景区简介 十年三访乌梁素海:“塞外明珠”是如何恢复昔日光彩的│一线调研

十年三访乌梁素海:“塞外明珠”是如何恢复昔日光彩的│一线调研

2023-08-05 06: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2年5月、2018年6月、2023年7月,十年间,第一财经记者先后三次走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实地见证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被誉为“塞外明珠”的乌梁素海的整改成效。

曾经的乌梁素海水草丰美、碧波荡漾、候鸟翔集。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两岸人口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不断被开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流入河道造成流域水质变坏,生态功能日趋下降,乌梁素海水质逐渐变为劣Ⅴ类。

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都将目光聚焦在这里。

2019年5月,由中建一局承建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下称“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建设。在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中,这项工程排名首位,它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实施时间最早、业态最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

经过几年的治理,乌梁素海流域内鸟类从200多只变成200多类,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使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并带动流域内3.7万人口增收。据今年6月14日公布的《巴彦淖尔市2022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乌梁素海总体水质为Ⅳ类,水质状况良好。

污染物排放量远超水环境承载力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

2008年,乌梁素海曾出现面积达8万多亩、持续近5个月的黄藻,使核心区域水面被覆盖,水体严重污染,此事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

2012年5月下旬,第一财经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乌梁素海景区范围内,水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和数不清的死鱼,不少地方泛着白沫。在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的圪苏尔核心区,黄藻几乎布满了公路两侧的水面。整个湖区水质黑而腥臭。据当年巴彦淖尔市河套水务集团提供的资料介绍,乌梁素海的水质常年为劣Ⅴ类,不仅不能饮用、浇地,甚至不能接触皮肤。

“乌梁素海之前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当地一位环保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乌梁素海的湖水来源主要是河套灌区各大干渠的灌溉余水(即黄河水)和山洪补给水,前些年不仅水质好,鱼类资源也极其丰富,是内蒙古第二大渔场,每年鱼产量达500多万公斤,其中黄河鲤鱼就占到一半。

当时的渔民,从湖里舀一盆水就能煮鱼。“但如今,乌梁素海就是河套灌区和上游5个旗县市的公共厕所,说的再难听点就是‘尿盆子’。”当年采访时,一位水务人士说。

除了农田排水外,包括巴彦淖尔市在内的上游县市也都将自己的生活污水,特别是工业废水排到乌梁素海中。区域污染物排放量远超乌梁素海的水环境承载力。据当地环保部门测算,2008年污染负荷入湖量分别是总氮2292.7吨、总磷247.4吨,而乌梁素海水环境承载力只有总氮722.3吨,总磷40.9吨。

2012年5月下旬,乌梁素海水面大量黄苔滋生,水体已受到严重污染。摄影/章轲

2018年6月27日,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副组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中)在乌梁素海流域实地查看水质情况。摄影/章轲

第一财经记者当年拿到的另一组数据更为直观:每年进入乌梁素海的水大概是3.5亿立方米到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就有2亿立方米,而乌梁素海的总库容只有3.2亿立方米。更令人担忧的是,污水不停地通过入河河道排入黄河。

2004年6月25日,内蒙古河套灌区总排干沟管理局因水位超过警戒线进行退水,将积存于乌梁素海下游总排干沟内约100万立方米的造纸污水等集中下泄排入黄河,造成“6·26”黄河水污染事件,黄河400多公里河段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污染源附近的黄河水域80%野生鱼类死亡。包头市5天断水经济损失约1.3亿元,给200多万市民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则无法估算。

2016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复的《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提出“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治理思路,涉及70多个治理项目,总投资80亿元。同年11月12日,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内蒙古自治区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湖生态功能恢复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018年6月27日,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副组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带队对乌梁素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开展现场督察。实地检查发现,总体上看,乌梁素海水质仍然偏差。翟青表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切实抓好乌梁素海等重点湖泊综合治理,确保督察整改落地见效。

从单纯“治湖泊”变为系统“治流域”

乌梁素海流域西部是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是奔流的黄河,东部是葱郁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连绵的阴山山脉和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这些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近年来,尽管巴彦淖尔市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但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仍然损坏严重、退化趋势明显。”中建一局三公司总工程师、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梅晓丽分析说,原因就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包括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等5种业态、7个子工程,工程难度大、治理种类多、施工环境恶劣。“从土木工程跨界到水土保持领域,对中建一局来讲的确是一个挑战。”梅晓丽说。

她介绍,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后,项目团队从过去单纯的“治湖泊”转变为系统的“治流域”,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是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的逻辑起点”。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图 资料来源:中建一局

7月11日,乌拉特前旗查干2小班林草业态项目点,工作人员在展示自主研发无人机飞播播撒系统。摄影/章轲

梅晓丽以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程为例介绍,项目团队通过平沙-压沙固沙-梭梭种植-嫁接肉苁蓉“四步走”开展沙漠治理,治理面积4.2万余亩。自动化机械压草覆沙施工技术较人工压沙提高工效近5倍;梭梭+肉苁蓉机械化同步种植技术不仅能缩短工期、节约劳动力,工效也提高了近4倍。

乌梁素海东区项目技术总工庞东喆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针对河套灌区入湖各排干沟外源污染严重、河流水质差的问题,项目团队采取清淤疏浚、水体曝气充氧、旁侧多塘净化等措施,实现排干沟净化,削减入湖污染物。建设了9座污水处理站及9处污水管网系统,形成村镇一体污水工程,每日处理污水可达630吨。

2022年,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整体验收。结果显示,该工程有效减轻了黄河中下游防洪防汛压力,减少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工程可产出肉苁蓉名贵中药材,通过秸秆加工、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能获得可观经济效益。项目区共种植山桃、山杏等经济果树120万余株,种植面积3.3万亩,引导企业和农民绿色生产,促进区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

梅晓丽告诉记者,项目团队通过综合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卫星影像、倾斜摄影数据,实现了项目区生物量及碳储量的长时序自动化监测。通过植被修复新增植被覆盖面积67.91平方千米,增加植被固碳量10839.1吨/年。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中国样板

“前几年乌梁素海周边的环境太差,湖水是褐色的,味道可难闻了,我想搬走。现在环境变好了,水清了,鱼多了,鸟也多了,从未见过的鸿雁去年来湖里过冬。我把房子装修了,打算在这里养老。”乌梁素海附近的51岁居民刘秀珍说。

在乌梁素海海堤路第七标段观摩点,海堤业态负责人邬东介绍,项目团队采取对海堤加高培厚、碾压、护坡、路面四步施工进行综合整治。鉴于乌梁素海水面大、水深小的特点,项目团队在海堤迎水侧采取蜂巢格室防护措施,保障了乌梁素海海堤安全。完工通车后,当地村民到乌拉特前旗的路程从两小时缩短到半小时。

“如今,遍地黄沙已初现碧色。”在乌拉特前旗查干2小班林草业态项目点,中建一局林草业态负责人王小会告诉记者,技术人员采用5台植保MG-1P无人机,通过改造播撒系统、安装播撒口等措施,使无人机播撒达到设计要求。

庞东喆介绍,项目治理团队实施了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治理、矿山生态修复,606个露天采坑、931个废石(渣)堆、112处工业广场、339处平硐口和1.5公里河道得到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表示,乌梁素海流域系统治理,联动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加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之间的联系,这是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特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在乌梁素海流域设置了3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全流域、全时段监测。经过改造提升,乌梁素海流域内的11家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7月11日上午,一位游客在乌梁素海景区体验水上项目。摄影/章轲

7月11日上午,游客们在乌梁素海景区游玩。摄影/章轲

《巴彦淖尔市2022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乌梁素海总体水质为Ⅳ类,入口区(西大滩断面)水质为Ⅲ类,水质状况良好;湖心区(国控断面)、出口区(河口断面)、小洼、小海子西、坝湾西水质均为Ⅳ类;与上年相比,乌梁素海总体水质无明显变化。富营养化指数为46.7,属中营养;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子项目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评为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自然资源部有关专家表示,案例涉及自然、农业、城市等生态系类型和国土空间主体功能生态修复,对我国乃至全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地化应用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以往,生态修复工程在验收以后就完成了任务。但这之后的生态修复能力是否可持续还是有所退化,这方面的评价一直是个空白。”梅晓丽告诉记者,项目团队基于多光谱遥感技术,对林草修复区、沙漠生态治理区、盐碱地治理区、矿山治理区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编制了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标准,弥补了行业标准空白。

“乌梁素海生态治理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乌梁素海生态修复项目东区项目经理张富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和保护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能止步于试点工程的阶段,而是要将其纳入长期规划,确保工程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