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义乌:批发童年、节日与梦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义乌批发市场几点开门 多元义乌:批发童年、节日与梦想

多元义乌:批发童年、节日与梦想

#多元义乌:批发童年、节日与梦想|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义乌商贸城里,商人端坐在发光的彩带海洋中 (黎瑾/图)

义乌让人深信世界是联系的,哪怕疫情让联系变得脆弱。

我从未想过会由一个叙利亚人告诉我保持开放心态的重要性,但我在那一刻,仿佛看见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丝路商人的血液,理解了义乌成为新的丝路神话的原因。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黎瑾

责任编辑|杨嘉敏

犹记得,斋月与夏季高温未能太多地消减伊朗人逛街购物的兴致,大不里士的巴扎里人群熙攘。我们闲逛着,经过挑选玫瑰花瓣的中年人、驻足金首饰的妇女、在T恤拖鞋小摊间嬉戏的孩子……

“你好!”一句中文从旁边的店铺飘出,显然是在跟我们打招呼。我们惊喜地回应,年轻的伊朗商人微笑着继续用中文询问:“你们从哪里来?”

“上海。”

“上海?我知道的,就在义乌旁边。”商人的中文虽然口音生涩但也算流利,“我经常去义乌进货的。”

那一刻,我们彻底愣住了。我望着商人置身的店铺:墙上挂着有暗纹的长袍,桌上摆着叠放整齐的头巾,尽是黑色。这是一家售卖穆斯林女性服饰的店铺,而这些黑袍子,居然来自义乌。

1

迷失在商贸城

义乌是一座被神话萦绕的城市。在关于义乌的报道中,这里售卖的小商品数量据说足以预测美国下一任总统会是谁、世界杯最有胜算的球队是哪一支、英国是否将迎来一位新王妃……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订单总是提前到来,因此那些坐在堆积如山的横幅、彩带、小旗帜中间的商人们,仿佛用大数据预测未来的先知。

伊朗的旅程结束几年后,我终于带着一探神话的朝圣般心情,走进了义乌。“小商品”往往让人的想象力局限在狭窄、逼仄、混乱的批发市场,但义乌国际商贸城整洁、宽敞、有序,它不仅有一般批发市场的几十上百倍之大,而且无所不包犹如多元宇宙。

商贸城共分为五个区,外加一个服装市场,也就是6栋楼,每栋4到8层高。数据告诉我,如果在每个商铺停留1分钟,那么逛完整个商贸城需要3个月。其中,一区是商贸城最小的一栋楼,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这也是最符合外来者对义乌想象的一栋楼,满是玩具、饰品、工艺品等,名副其实的小商品。

整整两天,我都迷失在这栋楼里。其实商贸城清晰地按类别进行了分区,比如一楼大部分属于玩具,但当不计其数的同质化商品扑面而来,很难不产生头晕目眩的迷醉感。我在踏进大门之后立刻被毛绒玩偶包围了,无数的小熊小兔呼唤我去给它们一个拥抱;穿过这个柔软的世界,我又游弋到充气玩具的长河,在成千上万粉红火烈鸟泳圈的注视下,划进电动玩具的天堂;小汽车、机器人、无人机在我的脚下、身边、头顶盘旋,我需要不断躲避才能穿过它们尽情释放的光与电;之后还有造型诡异的硅胶玩具、服装繁复的芭比、表情狰狞的面具……甚至玩具配件都有单独的区域——有个商铺墙上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娃娃眼睛,每一只眼都僵硬地注视着我。

土耳其恶魔之眼挂满了招财树 (黎瑾/图)

义乌不只批发童年,也批发节日与庆典。灯串、灯球、灯树缤纷闪耀,在发光的海洋中,店主安静地看着手机与电脑屏幕,与远在地球另一侧的买家交流。这里永远在过节,一片店铺循环着春节,红灯笼高悬、金元宝满地;另一片店铺在过复活节,摆满了彩蛋、母鸡和兔子;更大的几片店铺沉浸在圣诞氛围中,大小、色彩各异的圣诞树和彩球,满墙的驯鹿与圣诞老人……时间在义乌不是流动的,而是跳跃的,每经过一片区域,我就像落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掉进了另一个时空。

无论是印第安捕梦网、北欧花瓶,还是摩洛哥挂毯、侘寂风壁画,社交网络流行的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工艺品区浓缩了全球化制造的罗曼蒂克——东南亚微笑的佛像与地中海健美的裸体一起掩映在人造的南美仙人掌中。尽管疫情冲击了旅游纪念品贸易,但在这片许多店铺歇业的萧条区域里,我依然能隔着玻璃看见全世界的风景冰箱贴,自由女神、巴黎铁塔与东方明珠等著名地标的摆件,而古文明如埃及、希腊、巴比伦的出土文物都被做成了不同尺寸的装饰品。

在义乌,民族、习俗的阵营划分远不及钱货两讫来得重要,如果说义乌有信仰,那么更可能是全球化。

义乌让人深信世界是联系的,哪怕疫情让联系变得脆弱。二楼的首饰与头饰区是整栋楼最热闹的地方,适配不同人种的假发、搭配不同肤色的水晶美甲、涵盖东西方风格的耳环项链层层叠叠地铺开;网红直播间里环形灯明亮,撕胶带打包的声音此起彼伏,快递员拖着小推车来回穿梭。

工艺品区的佛教头像和希腊雕像并排而置。(黎瑾/图)

我没有3个月时间逛遍商贸城,因此没能找到大不里士商人进货的黑袍。伊朗是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国之一,2016年开通的“义乌—德黑兰”货运专列载满装有床上用品、遥控玩具、五金工具、装饰画框、情趣内衣等等小商品的集装箱,仅15天即可从东亚的商贸城抵达中东的巴扎。于是,我得以在德黑兰的修车铺看见中国制造的工具,在伊斯法罕的广场遇到中国制造的地毯书签,在设拉子的反犹太游行中孩子们追逐的气球也是“Made in China”。

与此类似的火车还有中欧专列、中亚专列,再加上通过飞机、卡车、轮船等途径贩运至全球各地的小商品——如同古丝绸之路的延续,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驼队,全球的资本在义乌商贸城流淌,构建了世界另一端无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囊括全球风景的冰箱贴 (黎瑾/图)

2

来自埃及的“雷锋”

和古代一样,丝路上流动的不只是商品,还有人。在网络上,义乌被戏称为“世界中心”,在我看来这个称呼恰如其分: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古代世界约等于亚欧与北非,彼时无论是地理中心还是商路汇集点都在中东中亚一带,东西方的客商群聚于此;现在,驼背商人的后裔渴望在义乌获得财富、名声和梦想成真,街头巷尾开着一家家土耳其理发店、巴基斯坦餐馆、阿拉伯咖啡厅,于义乌制造出一个中东中亚的投影。

宾王市场附近的三挺路夜市是义乌最大的夜市,这一片也是义乌最多元的所在。包着头巾的女性在明亮的小摊挑选廉价的花束,周边路灯晦暗的街道氤氲着苹果烟的香气,来自约旦、也门、巴勒斯坦等地的异乡人在夜色中吞吐着义乌的现实与故乡的梦境。

叙利亚人Omar在店内特意布置出一方阿拉伯风格的坐榻 (黎瑾/图)

雷锋果汁就开在离宾王市场不远的地方,不过我是在白天光顾的。直到半夜两点我都还徘徊在夜市的五光十色中,因此当第二天上午来到果汁店时,睡意还笼罩着我。

“你好,要喝点什么?”雷锋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普通话唤醒了我的思维。站在一堆芒果后面的小伙有典型的中东男性长相:浓密的黑发与络腮胡子,两道粗眉,平行双眼皮,笑起来露出整齐的牙齿。年轻、中文流利、乐于交流,这位埃及人是义乌的网红,许多人闻名而来。

我选了一款带椰枣的果汁,雷锋一边做一边跟我们聊天。“你们从上海来,但你们不是上海人吧,”他将椰枣放进果汁机里,语气十分笃定,“很多从上海来的人都讲普通话,但你们说话没有上海口音。”“上海人”这个词他是用沪语讲出来的。

“你应该是北方人,但不是东北。让我想想,是山东吗?”雷锋对我的同伴说。同伴一脸惊讶,雷锋递过果汁的笑容间有一丝得意,“中国每个地方的口音都有细微的差别,词句的用法也不同,我喜欢观察人们说话,所以我能区别出来。”

语言是他奇异的天赋。雷锋出生于埃及南部,在家里5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2015年被两个舅舅带到义乌,开始做外贸生意。至此,他的人生与大量来到义乌的中东人并无太大差别,他本应像舅舅们一样,在异乡赚钱、在家乡开店,如候鸟一般过着埃及与义乌的双重生活。

变化发生在他飞速地习得中文之后。来中国第一年,他就能看懂汉字,与人日常交流无障碍。2016年,他开了一个果汁摊。白天,他带着语言不通的外国客人去各个工厂看产品,到处跑让他学会了模仿多地方言,乃至能分辨出同为西南官话的湖南话与四川话的差异;夜晚,他在宾王市场附近摆摊榨橙汁,一段他与当地阿姨熟稔地用义乌话聊天的视频在网上走红,他的果汁摊也逐渐扩张成了果汁店。

“为什么叫雷锋?”太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但他并不厌烦再回答一次:“因为我喜欢做好事、帮助别人。”他觉得“雷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人,因此埃及的穆罕默德决定变成义乌的雷锋。至于都做了什么好事,他没有细说;相比名字,他更喜欢聊语言与果汁店。牛油果坚果椰枣奶昔入口,我也不再追问——坚果泥与椰枣泥的糖分立刻将我的嗓子眼糊得死死的,瞬间一股浓烈的甜侵占了我全身的感官神经,脑子里如烟花绽放,甜腻地爆裂开来。

雷锋解释自己开果汁店的原因:“做外贸的时候,每一天都压力很大,要担心的事太多了,货款积压、客户失联之类的事经常发生。还是开果汁店稳定,也没有那么辛苦。”第一个月他只卖鲜榨橙汁,但客人求新求变,之后一年他做了四十多种果汁,再根据客人的喜好慢慢调整菜单。现在雷锋已经开了第二家店。

“他们说我是网红,你上网看,有很多我的视频。我喜欢学习语言,喜欢跟人用方言聊天。”手机鸣响,雷锋接到了一笔新的外卖订单。

雷锋,在义乌开果汁店的埃及小伙 (黎瑾/图)

事实上,埃及小伙穆罕默德的故事更接近一个商业社会的励志典范——来自远方的普通人在“世界中心”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以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我努力从糖分的轰炸中挣脱出来,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多久没有回埃及了?”

“我的女儿四岁了,但我已经两年多没见到她了,”雷锋的叹息声几乎难以察觉,但随即他还是露出笑容,“我没法回去,只能努力工作。我相信,勤奋的学习和工作能带来好的生活。”

3

不甜的叙利亚甜品

Omar来中国十几年了,却只会几句简单的中文,他的妻子是台州人,两人交流也要靠英文。一说到这个,这位健谈的叙利亚商人就有点不好意思。但语言没有妨碍他抓住中国的商机,减糖、中西合璧的甜点、电商和直播,Omar总能敏锐地察觉出中国市场的喜好与风向。

我在一天傍晚走进他的甜品店,店内除了桌椅之外,还有一片按叙利亚风格布置的坐榻:红白绿黄花纹的地毯与靠垫、镶贝母的小壶、铜制矮桌,几个中东客人戴上红色高帽,高兴地自拍假装在中东的照片。

Omar店里的叙利亚甜品与阿拉伯咖啡 (黎瑾/图)

Omar端上我点的阿拉伯咖啡,小小的杯子放在一个花纹美丽的铜盘上,是中东常见的样式。我禁不住夸奖杯盘好看,Omar彬彬有礼地回应:“尝尝,会太苦吗?阿拉伯咖啡里有豆蔻,很多中国客人喝不惯,我会给他们加一点点糖来改善风味。”说着,他拿来咖啡粉给我们看,表示甜品店尽量购买进口货,力图再现真实的叙利亚饮食风味。

“墙上的照片也是叙利亚吗?”两幅建筑风景照占据了店里的两面墙。

“大马士革清真寺,我的家乡最有名的建筑,有一千多年历史,非常宏伟。”Omar的表情波澜不惊,“等一切正常了,希望你们能来旅行。”

2009年,Omar来到中国,在福建做小家电外贸。两年后,人们眼中的他从商人变成了一个因为战争无法回家的叙利亚人。这一年他的业务做到了义乌,拜访客户时带去的甜品很受欢迎,让他意识到在义乌能做的远不止外贸。2013年,他开始在中国做叙利亚甜品生意,给众多的中东人怀念的家乡体验,也给好奇的中国人陌生的异域风情。

“我看到中国的餐厅很多叫‘外婆家’‘奶奶家’,名字好记,而且人印象最深刻的总是家里的味道。”所以他的甜品店取名叫“祖父家”。创业的初始阶段颇为坎坷,合伙人失信、餐厅拱手他人,Omar的房车都拿去做了抵押。不过同样来自叙利亚的甜品师傅Hazem一直都在。

年轻的Hazem出生于大马士革的一个甜品世家,会做几十种面包和甜点,6年前来到义乌。我与Hazem只匆匆见了一面,那时他忙完一天的工作,正要下班。我没有打听他是怎样从战乱中的叙利亚离开的,但我从他的满脸疲惫中看出一点快乐:他正在上中文课,还交了一个福建的女朋友,他未来的生活是要在中国创造的。

巴克拉瓦,中东最流行的甜点 (黎瑾/图)

巴克拉瓦(Baklava)是Hazem最常做的甜点,也是中东最流行的甜点。极薄的酥皮一层层裹起核桃、杏仁、开心果等坚果碎,烤制后再淋上蜂蜜糖浆。吃时用两根手指轻轻夹起,切不可用力,怕捏坏了松脆轻薄的酥皮。入口酥松香脆,舌尖是无与伦比的甜蜜。义乌的中东餐厅基本都供应巴克拉瓦,但祖父家的巴克拉瓦是Omar与Hazem重新设计过的,配方里加入了更多的坚果、更少的糖,以增添浓郁的香味、减少甜味——“中国菜里面经常放糖,阿拉伯人都嫌太甜。但对甜品,中国客人却喜欢吃起来没那么甜的。”虽有些许无奈与不解,但两人还是积极地调整出品口味。

“你尝过我做的月饼了吗?为了研发月饼,我都累得瘦了3公斤。”Hazem离开店里时对我说。甜品店之外,Omar还拥有一间甜品工厂,除了传统中东甜点,他们也根据中国人的需求开发新的产品,比如抹茶味的巴克拉瓦,而加入番红花、干果与坚果的叙利亚风味月饼,香而不甜。

第二天中午我再次来到祖父家,Omar带了巴克拉瓦和月饼给我品尝。打开黑色的礼盒,红色绸缎包裹着小巧精致的甜点,中间还放着一小盒番红花。“我发现中国客人很喜欢番红花,在月饼礼盒中加入番红花让整个产品显得高级,中秋节很送得出手。”

一开始,跟Omar聊天于我并不那么容易,我总是忍不住想到叙利亚的战乱、想到昔日伟大的古城笼罩在不绝的枪炮声中,生怕某个问题或某种语气触碰到他们的伤感处。但Omar始终维持着一份微妙的体面,他从不多说在战争开始前就离开了的故乡,却很愿意跟我们聊聊甜品生意。

叙利亚人Omar,他身后即是大马士革清真寺的照片 (黎瑾/图)

“你们用抖音吗?看淘宝直播吗?”Omar熟练地打开手机App,展示直播带货的视频。早在2019年,他就注意到了中国网络上兴起的视频风潮,察觉到其中的商机。互联网经济、直播带货也许更能拉进他店里的异国产品与中国客人的距离。Omar在淘宝开了网店,积极地联络MCN进行合作,已经进行过好几场直播,销售数据也令他满意。

我从没看过一场直播带货,手机里也没有任何一款短视频软件,在他自豪地介绍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Omar得体地微笑:“我理解你们,我以前也跟你们一样是老派人。但我还是进行了尝试,效果不错。现在别的阿拉伯商人也在尝试网络直播,这是个好机会。我建议,不要拒绝新东西,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

他的言辞坦率、语气真诚,举止充满了落落大方的魅力。我从未想过会由一个叙利亚人告诉我保持开放心态的重要性,但我在那一刻,仿佛看见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丝路商人的血液,理解了义乌成为新的丝路神话的原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