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2016年项目工作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主要内容翻译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2016年项目工作综述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2016年项目工作综述

2023-08-01 18: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5年重大项目>>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研究动态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2016年项目工作综述

2017年06月23日16:0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6年工作主要包括三大板块:1)2016年3月“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会; 2) 2016年5月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系列会议;3)2016年7月至9月“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赴奥地利维也纳进行重大项目相关学习调研。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会旨在向学界专家系统介绍本项目研究目标、总体框架、子课题内容、研究思路、创新之处、预期成果,借鉴专家建议,完善研究内容,并认真思考、处理以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研究计划。这次开题报告会的成功举办使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更加端正研究态度,完善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系列会议为海内外翻译界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平台,分享了应用翻译多学科发展模式的最新研究动态,突出数字化知识资源与人文学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了解欧洲翻译前沿研究动态,开拓翻译教育与职业技能研究内容思路;明确信息技术与知识技术对应用翻译研究发展和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核心作用,开拓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增强其前沿研究意识,也为未来的国际与校际合作奠定基础。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维也纳学习调研活动是2016年度项目工作最重要内容之一,活动内容涉及术语学暑期学校、国际知名学者访谈、国际合作关系建立等。术语学暑期学校让课题组成员系统而深刻地掌握术语学相关理论,总体把握术语学、术语管理、本体论、知识工程学在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中的应用途径,了解与术语工作相关的标准、法规、产权问题;国际知名学者访谈的对象除国际术语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之外,还包括国际术语情报中心、奥地利数字人文中心、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国际顶尖科研机构或组织的学术领军专家,交流内容涵盖术语学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术语编纂与术语知识库建设、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数字化语言知识资源建设、知识服务体系建设、口译理论、合作创办在线期刊平台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动态与研究模式;通过交流访谈借鉴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深化对重大项目研究内容的理论思考,从而更加合理地制定进一步的研究计划;另一方面,通过与众多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进行理论、方法、技术方面的交流讨论,与其建立学术联系,拓展国际合作,对项目相关研究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Ⅰ.2016年3月“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会工作汇报

一、工作情况

2016年3月3日下午,苗菊教授中标的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会议室举行。副校长朱光磊,外院党委书记张亚辉、院长阎国栋,副院长焦艳婷、刘雨珍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国际期刊《亚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主编罗选民教授,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政教授,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大数据研究所所长杨征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军教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士聪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翻译界》杂志主编马会娟教授等专家及课题组成员参加报告会。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处翟锦程处长主持。开题报告会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领导致辞

朱光磊代表学校对课题组致以热烈祝贺,对各位专家参与开题评审表示感谢。他指出,南开大学特别重视大课题的申报与建设,自2011年至2015年学校共申报成功重大课题37项,在全国高校之中名列前茅。重大课题皆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既包括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也包括理论建设中的重大需求,是高校也是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任务,要将其视之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载体与小平台。他希望借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将整个外国语学院的科研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随着整个人文社科的发展,外语学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术语知识库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还是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他期待与会各位专家对课题的开展给予深度指导,学校也会积极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祝贺苗菊教授课题组项目获批,并对出席本次开题报告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并表示将大力支持和保障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二)开题报告咨询会

开题报告咨询会由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主持,首先,由课题首席专家、外国语学院苗菊教授从项目基本情况、课题总体研究部署、子课题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预期成果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并对现阶段研究任务进行了分解安排。随后,子课题负责人马红旗教授、王传英教授与滕建辉教授就各子课题研究领域、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等做了进一步阐释。

马会娟、杨征路、文军、张政、罗选民等咨询专家先后发言,对课题的总体研究设计和各阶段研究安排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开题报告实事求是、内容合理充分;课题组对于课题有深入的理解,研究计划可行性高,研究方法及策略运用得当;该课题预期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效地填补了领域空白,体现了南开大学应用翻译研究特色与学术实力。咨询专家还就课题可能涉及的理论与应用问题、实际操作方法等方面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互动探讨,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1. 项目介绍

术语知识库是各领域各类型知识资源整合利用的基本要素,适用于数字化时代知识再现、信息传播、认知思维发展的需要;是知识资源深度管理的工具,以创新知识承载、传播和研究的途径,深化专业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知识资源建设,开拓数字化语言资源建设的内涵、类型与方式,应用于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于国家知识服务体系。

本课题由五个子课题构成。子课题一为理论基础研究,为整个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子课题二是建库过程研究,是课题的重点研究成果和技术实现部分;子课题三、四、五是术语知识库在翻译教育、语言服务行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具体应用途径研究,体现整个课题的应用价值。

各子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子课题一、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理论基础研究

子课题一是项目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

1)基于框架语义方法的术语学理论研究,包括术语存在的语境、概念互联、概念与术语的映射等;分析术语翻译中的意义对等、文化差异、实际语境等要素,为术语标准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2)知识组织理论研究。研究知识的获取、表示和利用过程,运用元数据建立统一的术语信息描述格式,构建领域知识框架,优化特定领域双语术语信息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方式;

3)知识本体理论研究,根据概念之间的类属关系显式地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领域本体在建库的语法和语义层面中发挥的核心作用,设计基于本体的知识集成和应用系统,构建术语知识库思维中枢。

子课题二、双语术语知识库建库过程研究

子课题二是项目的技术实现部分,主要包括:

1)平行语料库的建库质量问题。已有语料库的规模、文字质量、对其水平等要素将对术语知识库的建库过程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2)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双语术语提取问题,包括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术语批量提取、术语信息组织、术语发布运用;

3)术语管理问题,包括双语术语对应分析、术语背景信息提取、术语数据粒度设置;

4)知识本体理论在建库中的应用问题,将知识本体理论知识应用于术语知识库的概念框架组织、术语知识单元建构、术语规范化描述、数字化术语信息检索等建库关键环节。

子课题三、双语术语知识库在翻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子课题三是应用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

1)双语术语知识库的语言技术与知识工程研究。双语术语知识库既可以作为语言工具,辅助用户术语翻译,又可以作为知识工具,辅助用户知识习得。该部分研究双语术语知识库中的“信息”和“知识”两大要素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

2)双语术语知识库在数字化翻译教育平台的应用。要根据教育平台建设的要求,将双语术语知识库的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纳入重点建库要素。本课题主要研究将双语术语知识库嵌入数字化翻译教育平台的有效途径;

3)新型翻译教学平台下的知识再创造研究。学生利用双语术语知识库对术语进行检索、识别和习得,构建特定领域知识图谱的理解,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本课题研究新型翻译教育平台下学生学习方式和认知模式的改变,描述基于双语术语知识库的知识重组和知识创造过程。

子课题四、双语术语知识库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子课题四是应用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包括:

1)术语知识库对技术传播的推动效应研究。术语知识库不仅实现标准专业术语信息的迅速获取,还将整个领域的知识框架、概念联系清晰地展示出来,从信息与知识两个维度强化技术传播。本分支重点研究如何提高使用者获取术语知识库中概念体系和信息资源的效率和如何利用知识库提高专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2)术语知识库与翻译技术发展研究。自动翻译和智能翻译都需要依靠术语知识库这样的领域知识实体,使之即具备信息映射功能,又能根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语境背景等要素选择最佳的语言匹配,实现翻译工具更新升级。本分支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术语知识库等翻译技术优化原语和译文之间的匹配度问题。

子课题五、双语术语知识库在人文学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子课题五是应用研究的第三部分,也是集成化语言技术资源的深入拓展研究,主要包括:

1)国内外人文科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本部分主要考察国内外在人文学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考察有代表性的平台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及其对国内相关建设的启示;

2)面向人文学科科研基础设施的人文学科计算方法研究。包括:①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数字化双语资料整理和研究;②基于文本可视化的文本数字化知识建构;③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通过可视化技术丰富知识的表示方式,改善知识提取的效率与效果、增加知识存量以及提高知识库的质量;

3)跨学科合作平台建设研究。主要包括:①双语术语知识库的完善与维护及网络检索接口的实现。核查完善初步建成的双语术语知识库中所缺失的内容和项目。尝试建成网络检索平台和接口,为用户提供知识查询服务;②语言工程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即语言加工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体现语言资源、语料加工、资源分门别类;

4)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建设政治、国防、旅游、教育、ICT领域双语术语知识库,建立概念解释系统,将概念关系可视化呈现,提供整体化的领域知识网络,阐明实质内涵和内在逻辑。

2. 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四年完成,首先进行项目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期调研准备,进而开展双语术语知识库的建库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应用研究,具体进展计划如下:

1)第一阶段,全体课题组成员召开会议,认真学习立项通知书的精神与要求,探讨课题整体规划与研究内容;于2016年5月特邀子课题2负责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语言与文本技术研究所所长、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葛哈德?布丁(Gerhard Budin)教授,2016年6月特邀子课题3负责人、欧洲翻译研究学会主席、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教授来南开大学就课题深入研究给予具体指导;研读术语知识库相关文献资料,开拓检索项目相关科研信息,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术语学培训和调研国际知名术语库和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国家需求,确立建库目标;调研数字化时代技术传播、语言服务业、翻译技术发展状况;

2)第二阶段,调研国际数字化教学环境发展现状和技术传播大型项目研究内容,吸收借鉴相关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专业术语管理和统计、术语数据库的理念与技术;收集多领域双语文献资料,包括旅游、教育、政治、国防、ICT领域,进行语料的清洁、标注、对齐工作,建立多领域双语平行语料库;进行双语术语的提取、标准化和粒度设置工作,引入主题图技术、知识本体技术、检索推理技术,建立多领域双语术语知识库;

3)第三阶段,课题中期项目研究总结和深入研究规划,召开 “人文学科数字化知识资源建设”专题研讨会;开展双语术语知识库在新型翻译教育平台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探讨语言技术发展对翻译教育平台的支持,引介国际先进数字化教学环境的理念和内容,邀请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教授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让?凯伊永(Jean Quirion)教授指导研究,分析新型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内涵与优势;

4)第四阶段,在前期相关准备的基础上,开展双语术语知识库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应用研究以强化技术传播效果;分析国内外技术传播和翻译技术前沿动态,以双语术语知识库为独立功能模块,通过测试与调试等手段实现知识库与技术传播工具和翻译辅助工具的兼容性和技术工具更新升级;

5)第五阶段,汇总双语术语知识库、新型翻译教育平台、语言服务工具等数字化语言资源,开展人文学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包括语言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人文社科计算分析与可视化科研方法研究、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实现人文社科科研领域的跨学科协作。

(三)首席专家表态发言

苗菊代表课题组进行了总结性发言,感谢学校、学院领导的支持,感谢各位校内外咨询专家的参会与指导,并表示会后将认真思考、综合吸收诸位咨询专家意见,结合项目研究内容,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以更坚定的信心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预期目标。本项目所致力研发的术语知识库是各领域各类型知识资源整合利用的基本要素,适用于数字化时代知识再现、信息传播、认知思维发展的需要;是知识资源深度管理的工具,以创新知识承载、传播和研究的途径,深化专业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知识资源建设,开拓数字化语言资源建设的内涵、类型与方式,应用于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于国家知识服务体系。

二、成绩与不足

通过此次开题报告会的成功举办,有机会将本项目的研究部署、子课题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预期成果及研究计划向各位与会领导与专家作以简要介绍,期间得到了与会领导与专家的支持与认可,也收获了专家提出的许多宝贵建议与指导,对此课题组将认真思考、处理以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研究计划。其次,课题组成员也在各位领导与专家的支持、认可、建议与鼓励下,更加鼓足信心以全力投身课题研究,更加坚定信念以努力攻克项目难题,更加端正态度以踏实务实进行科研,更加明确目标以不负众望完成项目研究计划。报告会成功举办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网站都给予了及时的报道与介绍。

为筹划此次开题报告会,在课题首席专家、外国语学院苗菊教授的主持、带领下,外国语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课题组成员及相关会务人员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制作会议手册、参会人员登记册、专家交通票据收集信封等,事无巨细地准备工作确保了开题报告会有条不紊地顺利举行,就此广受与会领导与专家的满意好评。然而,还有一些值得后续活动借鉴与改进的不足之处,如,与会专家返程送站未及时安排妥当、用餐费用未提前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支付等,日后会务工作需特别注意避免。

Ⅱ.2016年5月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课题组系列会议工作汇报

一、 工作情况

2016年5月7日至13日期间,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葛哈德?布丁(Gerhard Budin)来我校外国语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就苗菊教授主持的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进行课题指导。布丁教授系本项目子课题二“双语术语知识库建库过程研究”的负责人,现任术语学和翻译技术研究负责人、语料库语言学与文本技术研究所所长、国际知识结构学会德国分会副主席、国际术语研究学会副主席、卡尔?波普尔学院理事会理事、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主持术语学、语言资源、多样文化管理、建立标准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化时代多语言跨文化传播联合会主席。主要从事语言技术、语料库语言学、知识工程、网络学习技术与协同工作系统、分布式数字化研究环境、术语研究、本体工程、认知系统、跨文化知识传播和知识结构、科学哲学、信息科学、翻译技术、网络学习与协同工作系统认知论、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深入的应用研究拓展、先进的相关领域知识。在苗菊教授的组织下,布丁教授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讨论与交流,相继开展了“欧盟项目分析”、“课题组会议”、 “国际化合作办学”、 “欧盟教育座谈会”、“翻译学博士论坛”等系列活动。分别概述如下:

(一)“欧盟项目分析与科研合作”主题座谈会

5月7日下午,布丁(Gerhard Budin)教授与课题组成员及校内外翻译领域诸位博士生进行了“欧盟项目分析与科研合作”主题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苗菊教授主持,来自国防科技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济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以及河北地质大学的数位博士生与我校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踊跃参加。

座谈分为项目成果展示与提问交流两部分。首先由我院博士生展示欧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构建知识联合体”主题项目,提出开放式科技信息、开放式教育资源、开放式培训平台、信息自由、媒体与信息自由等五种实现途径,以建立开放式、以服务为导向的知识网络。接着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洲相关项目的关系,苗菊教授与布丁教授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方向;诸位博士生还就自身研究领域的科研问题进行提问,布丁教授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并分享了许多具体的科研实例与经验。

(二)“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会议

5月8日,布丁教授对本次重大项目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指导,在苗菊教授的主持下,召开了课题组主题会议。与会嘉宾有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马红旗教授,南开大学MTI教育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传英教授,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副院长滕建辉教授等三位子课题负责人,以及李春江等诸位翻译研究中心教师。来自国防科技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济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以及河北地质大学的多位子课题成员及我校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均踊跃参加。

会议分为子课题陈述、课题进展交流与维也纳大学项目分享三部分。首先由课题组成员代表对项目的五个子课题进行简单陈述,布丁教授对项目的成功表示祝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接着对各子课题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而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例如术语抽取工具的选择、术语知识库创建领域、术语主题树的创建方法等。最后布丁教授分享了他正在主持的奥地利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奥地利德语(方言)研究”(German in Austria),包括子课题构成,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动态等,给课题组成员带来很大启发。苗菊教授还就国内外重大项目评估标准、研究方法设计、两校博士生交流平台建设等问题与布丁教授进行探讨,与会成员也纷纷提出自己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布丁教授耐心作答,分享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工具,打开了大家的研究视野与思路。

(三)“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导座谈会

5月9日上午,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教授与布丁教授就双方合作办学进行了会谈。会谈在外语学院139会议室举行。苗菊教授、马红旗教授及翻译系、德语系诸位老师出席。

阎国栋院长首先对布丁教授此次来访表示欢迎,并感谢布丁教授一直以来对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布丁教授对苗菊教授主持的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布丁教授表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科近几年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并对我院翻译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诚挚的祝贺。同时,他很高兴看到南开大学与维也纳大学的合作进展良好。

随后双方均表示希望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并就今后有望开展的合作项目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商讨,涉及研究团队培养、博士生培养经验分享、学生交流、教师互访、数字人文发展、德语教学等相关事宜。双方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了信心,协同努力,互利共赢。

(四)“欧洲翻译教育发展”座谈会

5月9日下午,布丁教授在外国语学院110会议室举办题为“欧洲翻译教育发展”的座谈会。苗菊教授主持活动,我院翻译研究中心苏建华、李春江、李晶晶、商瑞琴等多位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

布丁教授讲座的主题是“欧洲翻译教育的未来(The Future of European Translation Education”。他首先对翻译教育和翻译培训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随后细致分析了近年来全球化、商业化和数字化趋势对翻译行业和翻译教育的巨大影响。布丁教授详细介绍了欧洲翻译教育情况,包括欧洲会议口译硕士(EMCI)和欧洲翻译硕士(EMT)的发展、翻译能力基本模型、围绕EMT设计的诸如翻译证书(Transcert)之类的卫星项目(satellite projects)等。随后,布丁教授分析了翻译教育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如翻译教育与翻译培训的关系,学术型与职业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系,翻译教学未能完全适应翻译行业的发展等。同时,他还预测了翻译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会师生积极发言,就翻译实习开展、翻译能力培养、翻译技术与哲学思辨等问题向布丁教授请教,布丁教授耐心解答,与师生积极互动。

(五)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翻译学博士论坛

5月10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2016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翻译学博士论坛,主题为“应用翻译研究前沿:理论与实践”。论坛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维也纳大学翻译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参会主体主要为上述几所高校及清华大学的翻译学博士研究生,同时邀请校外翻译学教授做主旨发言,并为博士生提供学术指导。布丁教授,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编委、知名翻译理论家许建忠教授,天津外国语学院王洪涛教授及我院李晶晶老师等嘉宾出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以及南开大学的多位翻译学博士生参加了论坛。

2013年由苗菊教授组织、布丁教授及其博士生受邀参加的第一届翻译学国际化博士论坛引进了翻译研究的国际最新前沿领域和成果,倡导了数字化时代多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主题,在国内学术界启发了对应用翻译多学科构建、翻译应用人才技术职业特征、数字化时代知识文化资源建设的思考,对年轻学者转变思维模式、研究视角、考察社会实践,树立知识文化创新的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此论坛作为上届论坛的有机延续,深入探究目前国际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发展动态,特别关注术语学与知识资源建设,响应国家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的号召,紧密围绕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旨在增强博士生科学研究的前沿意识、面向国家巨大需求的意识以及学以致用的创新应用意识,开拓国际化视野和研究方法,旨在进行应用翻译前沿问题探究,开拓术语学与知识资源建设。

具体安排如下:

5月9日 参会专家学者、博士生全天报到与即时交流

报到处对面会议室内组织即时见面咨询与研讨

与会专家及博士生参观校园纪念点

5月10日

上午(8:30~11:30):

开幕式

博士生代表发言

校内外博士生导师主旨讲座

下午(14:30~17:30):

博士生演讲与讨论

博士生导师点评

师生对话与研讨

闭幕式

5月12-13日

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界》创刊发行仪式暨翻译研究高端论坛

5月10日论坛内容简介如下:

1. 社会翻译学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

天津外国语大学王洪涛教授指出翻译研究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向之后还会经历社会转向。关于社会翻译学研究他主要阐述了三点:社会翻译学的学科命名争议及两个名称有什么区别(socio-translation study vs sociological translation study);社会翻译学是外部的(extrinsic)翻译研究还是全面的(comprehensive)翻译研究;社会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强项与弱项。布丁教授对他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2. 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文汉译规范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继光介绍了其研究的主要内容: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语料库设计与编辑,在词汇、句子及语篇层面的规范。与会人员对语料库的规模进行了讨论。

3. 中国翻译学15年(2001-2015):现状与发展新趋势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赵云龙根据霍姆斯/图里对翻译研究领域的分类,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翻译学15年(2001-2015)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当前翻译学研究的空白与热点,为学术界学者研究翻译学指明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对于翻译学论文的分类规则和方法(Rule and Methodology),布丁教授与苗菊教授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提出可以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或主题来确定论文所属类别。

4. 基于扎根理论的翻译教师能力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张文鹤就其研究主题、方法、研究意义和局限作了简要介绍。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翻译教师能力构成”为主题对学生、教师与职业翻译先后进行问卷、开放式、半结构式等访谈,以此为基础归纳并构建翻译教师能力模型。

5. 多学科视角下的中国政治话语术语分析

南开大学外院博士生牛军区分了话语(Discourse)和语篇(Text),并分类分析了中国政治话语术语的翻译。布丁教授作了精彩评论,认为他所采用的全新的批评性分类方式非常实用。

6. 双语术语库建设流程概述

南开大学外院博士生宁海霖介绍了双语术语库建设的三个重要步骤:清除、对齐文本,建立术语库模板,提取双语术语并导入术语库中。为术语库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方法参考。

7. 技术写作与人文关怀

南开大学外院博士生李双燕分享了当前国内技术写作现状及相关调研结果,论述了技术写作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技术文档应让技术信息为人服务,确保信息的可用性,并归纳了一些具体的写作原则。

5月12日-13日翻译高端论坛内容简介

5月11晚,刘士聪教授、布丁教授、苗菊教授及我院翻译学博士生等一行赶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12日及13日举行的《翻译界》创刊发行仪式与翻译研究高端论坛。活动内容简介如下:

1. 欧洲翻译硕士与翻译教育(EMT and Translation Education in Europe)

布丁教授首先对翻译教育和翻译培训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随后细致分析了近年来全球化、商业化和数字化趋势对翻译行业和翻译教育的巨大影响。布丁教授详细介绍了欧洲翻译教育情况,包括欧洲会议口译硕士(EMCI)和欧洲翻译硕士(EMT)的发展、翻译能力基本模型、围绕EMT设计的诸如翻译证书(Transcert)之类的卫星项目(satellite projects)等。随后,布丁教授分析了翻译教育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如翻译教育与翻译培训的关系,学术型与职业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系,翻译教学未能完全适应翻译行业的发展等。同时,他还预测了翻译教育的发展趋势。

2. 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对策论

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分享了他主持的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对策。首先阐述翻译的总体思想,包括版本依据(英文原版、旧译本简论)、翻译内容、注释处理、翻译风格、借鉴他种中译本及人名、地名的处理等。接着解释了该版本的现实意义与学术意义,指出这是真正的诗体译本,促使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阅读鉴赏达到新的转折点,即从白话的散文水平达到文雅的诗歌水平。并预测此译本将会引发新的学术讨论,最后列举了具体的翻译示例以对比新旧版本的翻译差异,指出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在艺术风格上可以契合,相与媲美。

3. 大数据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法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刘和平教授根据当下大数据的迅速发展,阐释了翻译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刘和平连续抛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比如计算机辅助翻译、自动化翻译、语音自动识别、即时手语-音频转换、翻译软件、ALPHAGO取胜,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语言处理机器会代替人?翻译职业是否会因此消失?翻译教育是否需要改革和创新?其路径和方法是什么?语言服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现代技术日新月异,这一切是挑战,是机遇,更需要思考并找到应对措施。

4. MTI毕业论文研究:现状与对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翻译学教授文军就目前国内部分MTI院校的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进行了调研分析,借鉴相关MTI院校和其他学科专业学位的毕业论文写作经验,提出MTI学位论文应逐步向以实践型学位报告为主的论文模式过渡,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借助理论手段系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以及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写作方法的训练。

5. 应用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发展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苗菊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应用翻译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苗菊教授首先追溯了翻译研究的早期文献,如James Holmes, Gideon Toury等对翻译研究的领域划分,接着分析了方梦之、王华树等人对霍姆斯的发展,并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拓展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四个分支:翻译教育、翻译辅助、翻译政策与翻译批评,对各分支进行逐层细分、逐一阐释。最后指出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发展趋势,包括计算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术语学(Terminology)、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 )、知识本体(Knowledge ontology )等与应用翻译研究的结合途径,呈现了一幅应用翻译研究的前景图,启发与会人员对该领域的关注与思考。

6. 鲁迅〈呐喊〉的杨宪益译本与蓝诗玲译本的比较研究:评价理论的视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北京市中青年学术骨干、武光军教授通过评价理论视域,对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杨宪益《呐喊》译本与产生于2009年的蓝诗玲译本进行比较模型范式研究,探析企鹅经典丛书选取蓝诗玲译本的个中原因。

7.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中继翻译:一个语内案例

宁波诺丁汉大学郁仲莉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围绕美国女作家伊娃?恩斯勒的剧作《阴道的独白》的中文的语内中继翻译或称语内间接翻译研究展开,介绍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晓明导演的该剧作的第一个中文版本的演出与复旦大学对该剧作另一成功演绎以及在北京、武汉等地的相继上演,唤起了中国女性对自身的意识。

8. 译学、译论、译道――翻译研究选项与分层摭谈

《上海翻译》主编何刚强教授认为翻译研究分为译学研究、译论研究、译道研究三个层次。译学层次主要指构建翻译研究的总体框架,包括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其他层面;译论层次主要指理论研究,包括纯理论、应用理论和交叉理论,其中纯理论聚焦翻译本质的研究,应用理论指的是翻译的操作原则,而交叉理论吸取两者优势,理论实践兼顾,如目的论等;译道是指译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所总结的属于译者本人的经验和思考,它体现了学者的胸襟、学识与使命感。何教授特别提出两点:一是理论与原则是有区别的,理论可以脱离翻译实践,而原则必须为实践服务;二是翻译理论的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传统的文论与艺术理论,开拓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体系。

9. 国际语言产业口笔译人员专业资质(Professional Profile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i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dustry)

布丁教授认为语言产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翻译、翻译技术与翻译学习。其中,翻译又包括笔译、口译、本地化、术语管理、媒体翻译及多模态翻译等。因而出现了多样化的专业职位,除传统的笔译人员、口译人员、术语管理人员、语言教师等,还有许多新兴职业:语言工程师、内容管理专家、本地化专家、字幕编辑人员、跨文化咨询师、受控自然语言写作人员、译前与译后编辑人员等。布丁教授还从翻译技术的概念、分类、应用等方面说明了翻译技术的实用性与多学科交叉性,谈论了大数据时代语言产业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并以维也纳大学翻译中心的学位设置为例,说明翻译教育的应对策略,从而呈现了一幅翻译研究、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培训三者之间的融合趋势图。布丁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使大家对语言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与焦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受益良多。

二、 成绩与不足

布丁教授此次来访,围绕课题项目进行的系列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吸引了国内诸多高校的师生,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及外国语学院对此进行了详细追踪报道,并将相关资料存档在案。

该系列研讨会响应国家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的号召,为海内外翻译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分享了社会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育、术语研究、技术传播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特别关注术语学与知识资源建设,开拓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加快了国内翻译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脚步。参会人员广泛交换观点,分享学术经验,相互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科研能力。研讨会增强了博士生科学研究的前沿意识、面向国家巨大需求的意识以及学以致用的创新应用意识,为未来的国际与校际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布丁对本次课题项目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指导,详细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进展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耐心解答课题组成员的疑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并分享其最新申请的欧盟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具体过程,以资借鉴。课题组成员认真听取布丁教授的意见,逐条记录在案,一一进行完善落实。这不仅开拓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思路,丰富了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坚定了课题组成员的信心,对于“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的顺利开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指导意义。在布丁教授这位享誉国际的专家指导下,课题组成员会以饱满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步伐不断向着目标前进。

为保证此次课题组系列研讨会的顺利开展,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外国语学院各级领导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及几所国内兄弟院校也纷纷支持,课题首席专家、外国语学院苗菊教授全面策划、组织、主持,课题组成员及相关会务人员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汇报课题进展、梳理研究难题,制作会议手册、安排食宿、交通票据收集、纪念品购买等,从而确保了课题组会议的成功举行,得到布丁教授及其他与会师生的高度认可。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尽管充分考虑到了布丁教授的身体健康状况,尽量避免使其过度劳累,但一系列活动下来,布丁教授依然有些体力不支;博士论坛时间安排略显仓促,且与国内其他一些重要翻译会议时间冲突,原定邀请的一些专家因分身乏术,未能到场,难免遗憾。今后在会务工作中会力避不足,不断完善。

Ⅲ.2016年7月至9月“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赴奥地利维也纳进行重大项目相关学习调研

一、 工作情况

2016年7月至9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首席专家苗菊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博士生宁海霖、博士生栾海燕受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葛哈德?布丁先生之邀,赴奥地利维也纳,针对项目研究内容展开学习调研活动。课题组参加了由国际术语联合会主办的2016年国际术语学暑期学校,学习了解术语学核心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之后分别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克劳斯?施密茨教授、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安?加林斯基先生、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博士生团队、奥地利数字人文中心主任卡尔海因茨先生、维也纳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口译研究学者弗兰茨?波契哈克教授进行交流访谈。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 参加2016年国际术语学暑期学校

2016年国际术语学暑期学校于7月11日至15日在维也纳第十九商业中心举行,包括课题组成员在内的来自世界各国学校、科研机构、公司、银行、政府机构的40余名代表和众多国际知名术语学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此次术语学盛宴。这次术语学学校的主要内容包括:1)讲解术语学基本理论和应用实践,详细分析术语的概念、命名原则、国际标准、知识产权、管理方案、企业应用流程等;2)讨论术语学研究前沿问题,包括术语库的建设、术语数据类型的设置、术语资源交换标准、术语管理与知识组织方法等;3)分组讨论以解决企业或组织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术语问题,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2. 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克劳斯?施密茨教授进行学术访谈

2016年7月13日,课题组成员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席克劳斯?施密茨教授进行学术访谈。施密茨教授是此次术语学暑期学校专家之一,长期致力于术语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此次会谈的主要内容包括:1)术语的概念范围问题。施密茨教授表示,术语是表征专业领域概念的符号,这里的专业领域,既指自然科学领域,又包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并没有得到学界公认,或者是刚刚诞生的新概念,这些概念也许并不客观,但也代指了一定的理念、信息或知识,所以均属于术语范畴;2)科研中的自动技术手段和人工手段问题。施密茨教授认为,自动技术手段自然能带来较高的工作效率,但这往往意味着较低的精确度,所以就目前阶段而言,依然需要采用自动技术和人工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3)术语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问题。施密茨教授表示,当前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相关研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手段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于灵感,术语学的研究也必然越来越多地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来进行。

3. 与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安?加林斯基先生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7月19日,苗菊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与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安?加林斯基先生进行访谈。访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话题深入多个术语学发展前沿问题。本次会谈的主要内容有:1)欧洲术语学应用前沿。加林斯基先生表示,目前欧洲术语学前沿应用主要体现在知识服务体系建设上,即术语学在教育、科研、生产、商业、农业、交通等各方面带来的工作效率提升。加林斯基先生介绍了欧洲“道路安全标示”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修改或增补语言类或非语言类道路标示来更加清晰地显示路况信息,从而增加全欧洲范围交通安全性。这个项目带来的启示是:必须以多维度方法表示术语信息,除了语言符号之外,声音、图片、影视、数学公式、化学符号等非语言符号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更加直接、生动地传递概念信息;2)术语标准问题。加林斯基先生认为,目前关于术语的信息分类、专业领域术语及翻译等都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可以遵循,这样开展工作带来的便利是可以增强术语资源的通用性,从而使已经建好的资源在各类平台上可以交互使用;3)知识组织问题。加林斯基先生认为,知识组织不仅包括对术语的组织和管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术语或概念之间的关联来构建本体,完成知识表示,其中涉及术语与本体的表现方式、专业领域数据建模、知识丰富型文本资源的建立和知识抽取等。

4. 与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博士生团队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7月22日,苗菊教授与课题组成员到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与布丁教授的博士生团队进行学术交流,就双方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享讨论。交流主要包括两个环节:1)南开大学与维也纳大学合作创办翻译学前沿范式研究期刊问题。双方就刊物的理念、形式、主要版块、软硬件条件、责任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同意双方合作创办在线平台期刊,在世界范围内吸收传播翻译研究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2)成果交流。双方彼此分享研究的最新成果,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巴尔特介绍了在机器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术语学与机器翻译的结合途径和机器翻译研究当前的进展与不足;另外,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博士团队还现场展示了最新完成的术语库资源,就术语库的设计、取材、执行标准、使用、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我方介绍了“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与研究计划,双方同意就今后的研究内容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合作。

5. 与奥地利数字人文中心主任卡尔海因茨先生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7月22日,苗菊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赴奥地利科学院与奥地利数字人文中心主任卡尔海因茨先生进行学术交流,卡尔海因茨先生就数字人文中心的概况、理念与主要工作内容作了详细报告,并与在场人员就数字人文前沿研究内容进行探讨。卡尔海因茨先生认为,当前数字人文研究重点在于文本技术的发展和语言工具的开发。文本技术指数字化文本的生成与处理技术,尤其适用于文学文本资源的建立与分析,它比语料库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更为宽广,但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语料的采集、清洁与标注依然是文本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文本处理与分析的效率也取决于工具的开发,这也是数字人文中心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卡尔海因茨先生展示了数字人文中心网站和开发的工具资源,大多数工具可以针对研究目的下载使用。另外,他表示对文本语义的分析是数字人文中心未来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包括语义标注和知识资源的开发等。报告结束后,双方同意加强彼此的交流以促进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文本技术的研究。

6. 与维也纳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口译研究学者弗兰茨?波契哈克教授进行学术访谈

2016年8月2日,苗菊教授与课题组成员栾海燕与维也纳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著名口译研究学者弗兰茨?波契哈克教授进行学术访谈。会谈主要内容包括:1)社区口译问题。弗兰茨?波契哈克教授指出,能否获得实际数据是社区口译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实际数据要通过观察、视频记录等方式获得,这是社区口译实证研究的重要基础;2)口译质量问题。弗兰茨?波契哈克教授认为,不能脱离口译实际环境谈论翻译质量,比如对于会议口译而言,与会者对译文的精确度就会有很高的要求,而对于社区口译来说,翻译质量的高低关键要看是否达到了社区人士的期待和认可、是否符合社区规范、是否顺应社区文化等,这些因素也是社区口译研究的重要内容;3)跨学科研究问题。弗兰茨?波契哈克教授承认现在的口译研究有越来越多其他学科的介入,但他同时表示,跨学科不能偏离口译研究的目的和主线,机器无法取代译者,而学科互动的最佳模式是学科之间彼此收益,而不是理论单向流动;4)最新研究动态。弗兰茨?波契哈克教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如观察口译训练对译者生理方面产生的影响等前沿研究课题。

7. 调研欧洲欧盟交互型术语数据库(Interactive Terminology for Europe,IATE)

术语学暑期学校期间,课题组成员调研欧盟交互型术语数据库IATE。IATE是一个全新的、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的跨机构数据库,它整合了欧盟各机构独有的数据库,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其中包含870万条术语、54万条缩略语、13万条短语,覆盖了欧洲24种官方语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内容不断更新的跨机构交互型数据库,提供多语言术语信息与专业知识,且易于访问、方便使用,其功能主要包括:1)该数据库是欧盟公众获得术语知识、形成认知的重要手段,使知识共享成为一种新常态。2007年该数据库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服务于欧盟国家的公众以来,使用者可以方便地检索到需要查找的术语及其相关信息,并进行知识理解与知识建构,进而提高对术语信息的认知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2)该数据库是基于网络的、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翻译工具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多语言、跨文化传播均具有深远意义。欧盟互动型术语数据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内容不断更新的术语数据库,欧盟译员、术语学家等专业人员可以补充、添加最新的术语,或因时代变化,更新现有术语信息的相关内容,而上述操作均是以网络为基础;3)该数据库保证了欧盟译员在译前准备阶段,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完整、最权威的术语信息及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了译员的翻译自信,进而保证了翻译质量。另外,IATE保证了译者在有限的、高度紧张的时间内获得最完整、最权威的术语及其相关知识,保证了所翻译术语的准确性与相关性。所以,欧盟交互性术语数据库积极回应了联合国的持续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所有人得到全面、高质量的教育,促进终生学习的可能性。

8. 南开大学与维也纳大学合作创办《翻译范式》创刊讨论会

2016年8月25日,苗菊教授与课题组成员到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与维也纳大学博士生团队进行南开大学与维也纳大学合作创办在线期刊《翻译范式》创刊讨论会。本次创刊合作旨在加强国际学术合作关系,为重大项目的后续研究提供交流、创新与成果发布的平台。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期刊内容制定,包括刊名、主办方、发行计划、期刊类型等,初步确定十个内容板块,包括翻译研究中的语言技术、本地化、视听翻译、术语管理、社会实践中的语言服务业、译者培训、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科研项目、书评与采访、译界动态;2)期刊责权分配,明确各版块内容负责人与编委会成员构成,文字编辑和网站管理方面由南开大学负责,平台建设方面由维也纳大学团队采用公共知识工程系统作为期刊建设平台并测试其适用性;3)文章内容要求,在版权方面,要求稿件一经提交,证明作者承认文章版权归本期刊所有。作者须保证文章中引用的相关资料无任何版权问题。读者可以查阅、下载、打印期刊网站的内容,但不可用于个人商业目的。文章发表后,作者可以将其用于其他场合,但须注明文章出处;文章体例方面,要求文章内容得体、论证有力、观点正确,研究方法科学严谨并经过严格验证,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相关研究领域和社会有突出贡献与影响力的文章优先录用,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明确、简明易懂,具有前沿性与原创性,论述介绍相关领域前沿知识与研究。

二、成果与不足

此次欧洲调研让课题组成员系统而深刻地认识术语学相关理论,总体把握术语学、本体论、知识工程学、数字人文、数字化资源建设、口译理论的前沿研究动态,借鉴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深化对重大项目研究内容的理论思考,从而更加合理地制定进一步的研究计划;和众多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进行理论、方法、技术方面的交流讨论,建立学术联系,为项目相关研究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调研的最大不足是维也纳大学翻译中心主任葛哈德?布丁教授因为身体不适赴奥地利郊区进行疗养,没有与苗菊教授和课题组成员见面交流,令项目团队深感遗憾。今闻布丁先生已经康复出院,由衷欣喜,也祝福这位儒雅而严谨的学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布丁先生本人也承诺如有机会,一定再次光临南开校园共同学习、争论、成长。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