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红色经典《青春之歌》中的成长精神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主人公林笑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红色经典《青春之歌》中的成长精神探析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红色经典《青春之歌》中的成长精神探析

2023-07-02 08: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州工程学院  张岩

摘要:红色经典《青春之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着林道静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一个女知识分子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成长历程。《青春之歌》中的成长精神体现在林道静成长过程中的理想和信仰的引领以及她鲜明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这种成长精神推动着她一步步的走向觉醒和成熟,正是这样的成长精神激励和引领着一代代的青年为着理想和信仰不断奋斗,也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向美好的愿景一点点的靠近。可以说这种强烈旺盛的成长精神在《青春之歌》中一以贯之且立场鲜明的贯穿到底,这也是小说最大的感染力。探析这部红色经典中丰富而生机勃勃的成长精神,对于身处新时代的当代青年来说无疑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研究话题。 关键词   成长精神;家国情怀;理想信仰;奋斗;爱情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总书记在很多次讲话中对全国青年都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和不断进行勉励。新时代的今天,我们重温《青春之歌》这部红色经典,深入思考它对于当下青年的成长意义更别有一番新意。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从女性视角描写和反映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在凸显革命主题的同时,作者从未忘记描写主人公的个人成长。主人公林道静的的个人情感和革命热情的交汇,使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为生动,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与生活的贴近,也引发了一代代知识分子的共鸣。         一、《青春之歌》的主题内涵:女性成长的故事         五四运动爆发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的发展,个人话语开始流行,成长小说的萌芽由此出现。《青春之歌》被称为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女性成长小说。小说创作以1931年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件至1935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书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培养下一步步成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具有影响力的成长小说不同,《青春之歌》的主人公为女性,作为知识分子,林道静在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并未陷入人生迷途、走向毁灭,而是学习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实现,成为了知识分子在思想上进行改造后走向革命的典范文本。         在这部40万字的作品中,作者巧妙地将文本中的个人情爱叙事与革命政治叙事交织,以情爱叙事暗示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与革命道路重合,在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中,存在着三个对她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男人,这样的大胆描写在其它作品里是没有的。对于林道静的爱情选择,实质上不仅仅是女性对于男性的选择,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前进方向的探索、最终对革命道路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青春之歌》是留有以“革命+恋爱”为表征的早期左翼小说的痕迹的,三个男人实际上是被赋予了不同的政治内涵的。在这三个男人身上,作者杨沫实现了主人公的爱情从“男性恋人”到“精神之父”再到“党”的身份的置换,也完成了革命与爱情的完美融合,使林道静的爱情之路与成长之路完全指代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党的皈依的道路。         二、成长途中的价值引领:在不懈奋斗中成长         红色经典作品集中体现了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革命传统、传达了革命精神。时至今日,红色经典所承载的时代风云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既有浓厚的革命历史价值,更有超越时空的现实引领价值。         《青春之歌》作为一本小说,天然有着一份被年轻人更易接受的优势,符合“课程思政”的内隐性。又因其描写对象为成长的青年人并含有爱情话题,更易让处于成长与选择的当代青年与书中的主人公产生共情,从而引发青年一代的兴趣和触动,不断实现个人思想领悟力和判断力的进步。         (一)激昂的爱国情怀:胸怀祖国 爱国爱民         《青春之歌》中最细腻的是主人公林道静的个人思想转变,但最能够激励人心的却是林道静与爱国学生的深厚爱国情怀。“青年”、“青春”这样的词,在特定的文化处境中,已经不单单指原本的生命特征的含义,而是被赋予了另一层民族国家意义上的色彩。青年,是一个深刻的有关“国家”的隐喻。《青春之歌》的创作就以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和爱国学生运动为主线。主人公林道静,虽然带有小资产阶级性质,但是她始终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对于国家的热爱,让她从懵懂的女学生迅速成长为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一个勇于为国牺牲的革命者。在与卢嘉川熟识之后,林道静听到了与余永泽的美丽动人的故事截然不同的关于国家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她开始明白爱国也有不同的方式,无论是在精神上的焕新还是革命实践的坚持,从始至终,爱国情怀一直给予林道静无穷的力量,让她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与应对挫折。         除却主人公林道静,爱国青年在这部小说中的描写占着极大的比重。《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在作者杨沫的家中就时常有革命志士青年聚集在一起,抨击社会弊端,并向杨沫介绍进步书籍。而在《青春之歌》这部作品中,爱国青年们也时常聚集在一起思考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未生硬地将爱国青年与革命者混为一谈,他们更为青涩,情感也就显得纯洁真挚,却更能打动人心。         小说中有个场景是在大年三十,许多人无家可归的夜晚,青年们想要“强颜欢笑”,不失去节日乐趣。可那个穿着破旧西装、蓬着一头乱发的青年含着醉意哽咽道:“可、可爱的松花江呀!你那清清的水浪还是、还是那么美、美丽吗?”的时候,书里书外,没有人能够不被打动。一年、十年、一百年过去了,这种“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真挚情感,只要作为中华儿女,无人能不动容、无人能做旁观者。这种全人类都能够共情的对家乡的爱,没有人能够不与之灵魂共颤。就在这个晚上,林道静从他们的谈话中再次得到精神上的滋养,也从卢嘉川那里明晓了自己的出路:只有中华民族解放,个人才有出路和解放。         主人公林道静由小我走向大我,爱国青年们处于逆境却永不服输的热情和勇气,他们的斗争苍凉、悲壮,却传承激昂的爱国情怀,告知我们爱国之火永不熄灭。这种由主人公传播的使命感,能够强化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意志,激励他们爱国主义使命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观当今青年,无论是在疫情爆发初期去往前线抗疫的请愿书中的“生死无悔”,还是驻扎边境的青年战士陈祥榕十八岁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都表达了当代青年深厚的爱国情怀。也正是因为从古至今一直深植在一代代中国人骨子里的这种家国情怀,让当代青年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担当,更加昂扬的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奔跑,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当下青年一种新的成长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孕育出崭新的价值意蕴。         (二)对理想的追寻和革命信仰的坚守:不懈奋斗 提升自我         《青春之歌》的主题是青年学生林道静的成长奋斗历程,林道静的成长包括在革命斗争方面的成长和爱情选择的成熟两方面。林道静在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离家出走以寻求出路;因接触革命者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与封建式婚姻决裂;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成长,经受住考验,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林道静的成长主要从三方面共同成就:党的教育培养,主要通过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人对林道静的帮助引导;思想的转变,主要通过看革命书籍,了解熟悉马列主义理论、共产主义思想实现;革命斗争的实践,在实际革命斗争中开阔眼界,磨砺意志,变得更加沉稳。在这三个阶段中,林道静对人生理想一直在反思,并且不断前进。         1、寻觅理想:向往人的自由         主人公林道静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就是逃离家庭,去往北戴河投靠表哥的抗婚途中。促使林道静此行的原因正是她的家庭给予她的压迫与束缚与在上学后她解放了个人思想之间的矛盾。虽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可林道静从未享有过地主家小姐的待遇,家庭从未成为她的港湾,带给她的只有压迫与摧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林道静向往自由,这种向往与追求也让她同情劳苦大众,期盼着人人的自由。但是追求自由之路的艰辛让她感受到迷茫困惑甚至绝望,与余永泽的从相爱到同居到分手,都鲜明的体现了林道静对追求自由的理想的坚持。林道静追求个人的自由,最终将个人对自由的向往追求与无数的中国青年的自由理想一起融入了气势恢宏的中国自由史诗中。回到当下,生长在新时代的当代青年也热爱自由,但更应该认清国内外形势,为了民族复兴,为了国家发声的自由,在追求自身自由的过程中要增加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不负青春。         2、坚守信仰:接受精神启蒙         作为知识分子拥有的纯洁的爱国之情与对自由的向往让林道静醒悟过来,也让她遇到了她的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卢嘉川。卢嘉川使林道静的思想得到了启蒙。在卢嘉川用由“木”到“林”再到“森”的比喻之中,她才明白只有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把个人的命运和广大群众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才能够有出路。纵观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有不同的人、不一样的见识促进她成长,但让这一切发挥作用的是林道静的本心,即坚持真理,坚持理想。如若用一个词来概括林道静的成长精神,那就是坚持不懈。这种坚持不懈体现在她坚定的理想信念,也体现在她坚韧执着的思想品格上。林道静的坚韧在她还未离开家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遭受养母的欺侮时她从来不哭也不求饶;热爱国家,想要拯救危亡之中的民族是她的坚持;与爱人在一起后经济独立是她的坚持;对党的追随也是她的坚持。正因为林道静能够从始至终坚持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同情贫苦大众,才能够最终得到党的感召,在党的带领下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崎岖坎坷,在这条道路上,她经历了一次自杀、两次入狱,承受的苦痛是当代青年难以想象的,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追求,她只是不断地尝试和反省自己、不断地追寻真正的理想。在革命这条道路上林道静逐渐成熟,与卢嘉川、江华、郑瑾这些革命者一样,忘却自身安危、甚至忘却个人情感,将自己奉献给了革命和社会。林道静的人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一个榜样。只有不忘初心跟党走,我们才不会在成长的路上迷失自己。只有坚定信仰我们的前方才会是真正的光明。         3、勇于奋斗和实践:在革命斗争中成长、成熟         在江华的指导和帮助下,林道静积极的深入实践,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和成熟。如果说向往人的自由是林道静成长的开端,思想得到启蒙让她坚定了理想,勇于实践才是她走向成熟的根本一步。林道静在逐步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作出了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定县学生运动的稚嫩到地主家获取名单的机智;从第一次被捕的天真幻想到监狱生活的磨砺和觉醒;从跟着刘大姐工作时的缺乏经验到北大工作时的独当一面。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考验中林道静成为了一名信仰坚定又成熟的革命者。纸上得来终觉浅,成长之路必然离不开实践。为了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更要勇于实践,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三、成长途中的爱情:志同道合 平等互爱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时期是对爱情最为狂热的阶段,但对于爱情的渴望与不成熟的爱情观造成了很多的社会悲剧。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物质的丰富以及文化的多元更让青年人易于迷失自我,缺乏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如何让当代青年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青春之歌》中“革命+恋爱”的双重叙事也便于我们从中找寻正确的爱情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当代青年爱情观的三点启示。         杨沫是受到五四精神影响的女性知识分子,带有自传性质的《青春之歌》很自然地以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体现了女性如何在爱情中不迷失自我与得到成长的热点。林道静所处的时代受“五四”思想深入影响,她追求个人解放与自由,与她做了阔太太的朋友陈薇如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林道静拒绝了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完成了一次人生道路的焕新。         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分手给了我们第一个启示:在爱情中需要保持独立人格。         林道静和余永泽同居之后,渐渐淹没于每天琐事和家务之中,也渐渐看清了余永泽的庸俗和虚伪以及二人严重的分歧。爱情的崇高必然离不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林道静是做到了这一点的。林道静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格,追求经济独立,不愿意做被人圈养的家庭主妇,但余永泽需要的却是旧式小媳妇,所以二人分歧越来越大,直到最后林道静毅然分手,选择离家而去。         卢嘉川牺牲后林道静的自强给了我们第二个启示: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相较于男性,女性往往更加柔软感性,更易于迷失于爱情的迷雾中。陈蔚如在失去爱情后便觉得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而林道静在卢嘉川不幸牺牲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奋发向上,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在我们的大学校园甚至是中学校园中,不乏爱情的悲喜剧,而缺少社会历练,不懂相处之道的青年人在爱情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极其消极的情绪,稍不注意便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悲剧。女性的归宿从来不只有爱情与家庭,与其困于情感,不如在奋斗的过程中看到更好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更不能沉迷于爱情而不能自拔,而应该持有正确的爱情观,在人生的道路中才能不负青春,大有作为。         林道静与江华的结合给了我们第三点启示:爱情需要责任感。         林道静与江华在革命实践中互助和成长,最终也将革命中对战友的高度责任感转移到爱情中,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是更稳固的。近年来,离婚率节节攀升,体现了当代男女对爱情的不慎重、对婚姻的不负责。人人渴求得到爱,但是对爱情的认知又往往是很浅薄的。爱情的长久是需要责任的支撑的。爱情应该是催人向上的一种积极情感,只有在对爱情有正确的认识,在爱情中保有独立人格、留有责任感,才能够使双方在健康的爱中共同成长,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二人世界。         总之,《青春之歌》是一个知识分子走上革命的红色故事,是一个热血青年和她的时代一起进步的成长故事,也包含着一个女性在追求人生理想中找到真正爱情的故事,这是《青春之歌》最独特的魅力。爱情、理想、信仰、奋斗,这些青春的关键词交织在一起,小说正是因为这种丰富,让我们觉得林道静走上革命的过程更有人情味和说服力,也让她的情感故事更具理想的感召力。当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观影后曾这么评价:很真实,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上革命道路的。         林道静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典型的女知识分子形象,小说在林道静形象的塑造上,真实的展示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林的成长之路,展现了三十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这条路映衬出一个伟大的真理:“知识分子只有跟党走,才能找到光明、走上正确的道路”。 林道静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对金钱诱惑的蔑视,对自我改造的迫切要求和不断奋斗的成长精神, 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青春在革命中发出了灿烂的光辉,展现出美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代青年, 因此这部红色经典小说有着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韦东.知识女性追寻现代性的叙事——以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为例[J].作家天地,2019(04):21-24. [2] 王婧怡.《红豆》与《青春之歌》女主人公形象对比研究——以“革命加恋爱”道路为例[J].北方文学,2019(05):36-37. [3] 梁亚静.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简·爱》与《青春之歌》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4] 卢月风.现代性视野下《青春之歌》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03):117-119. [5]杜玉环. 《青春之歌》的接受研究[D].辽宁大学,2017. [6] 唐小祥.《青春之歌》“接受史”的“症候阅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8):102-105. [7] 伦杰. 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接受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15. [8] 李剑虹.品读《青春之歌》中的爱国精神[J].语文建设,2014(35):6-7. [9] 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05):70-74. [10] 蒙裕青.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及实践路径的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4):37-39. 作者简介:张岩,女,1978年7月,汉族,文学硕士,徐州工程学院,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邮编:221000。 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红色文学课程群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研究”(项目编号2019-R-77667)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