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得不到重用(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得不到理解 孔子为什么得不到重用(二)

孔子为什么得不到重用(二)

2024-07-12 08: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讲:古来圣贤皆寂寞(2)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孔子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昨天,我们通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从政遭遇,简单对照分析了孔子得不到重用的原因。之所以将李白和孔子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追求、爱好和经历有一些共同之处。两个人都喜欢从政,都喜欢当公务员,也都短暂的达到过目的,当了一定时间的官员,但又都被迫离职,挂靴而去。究其原因,则是都缺少从政经验,多的是书生意气,少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多的是理想化成分太重,少的是遇事随机应变。

这实际上是古今读书人共有的问题。有人说,是书读的太多,将自己读迂了,读呆了,用现在的话说则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俗话说,世事洞透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政与做学问不同,需要的更多的是对世间事情的洞透和人情世故的练达。光有理想抱负和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将孔子和李白放在一起进行考察,还有一个私底下的原因。那就是,两个人都和咱们山东,尤其是济宁渊源颇深。孔子是咱们老乡,这点不用说,大家都非常清楚。他虽然祖上是宋国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人,但出生和成长都在鲁国,也就是现今的曲阜市。曲阜市隶属于济宁。而李白虽然出生在边外的碎叶城,成长于蜀地,但他人生中的一大段时光,却是在咱们山东的济宁度过的。

传说当年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皇帝赏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来到了山东济宁。那时候济宁叫任城。李白在这里一待就是二十三年,并且还娶了一个当地女子作媳妇。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李白到山东济宁之时,正是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期。他以济宁为中心,他遍游山东各地,涉及范围,相当现在的山东40余县。山东的名山大川,古祠胜迹,差不多都有他的游迹。山东秀丽的自然风光,淳厚的风土人情,以及济宁女子的细腻关爱,抚慰了他在朝庭因冷遇而失落的灵魂,激发了他极大的创作欲望。他每到一处观览必留诗,交友必留诗,感遇必留诗,乃至私人生活的喜悲也必留诗。诸如泰山的神秀、崂山的奇幻、泗水的秋波、兰陵的美酒等,他都给予了生动的描绘,热情的讴歌,倾注了浓郁的感情。济宁市里,现在还有一座“太白楼”,用来纪念这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本人有幸与圣贤同乡。也出生并长大于济宁下边的一个叫嘉祥县的小乡村。所以,内心深处不免时时刻刻为故乡出现过这么两位非凡的圣贤,而深感光荣和自豪。并期望自己多少也能濡染一点圣人的恩泽,在光大圣贤思想上出做一点微薄的贡献。此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咱们继续“孔子为什么得不到重用”这一话题。

说句实在话,讲这个话题,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不安的。

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这个话题非常大,也非常沉重。从古到今,都很少有人谈到过这个话题。更没有人深入细致地对其进行过分析研究。所以,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二是这个话题有非常大的冒险性。讲不好会被人认为是大逆不道,是往圣人脸上抹黑。虽然事实是孔子的才能一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生都投靠无门,穷困潦倒,但咱们的传统习惯是“为尊者讳,为贤者隐。对一些公认的伟大人物,人们往往只是一味的崇敬仰慕,而不愿意谈他的不足,更不愿意谈他的缺点甚至不闪光的一面。

想想看,孔子是什么人呵?是教科书上说的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好多个皇帝都钦赐御封过的万世师表,是世世代代万人景仰的大圣人。用司马迁的评价是:景行行止,高山仰止。对这么一个至高无上的圣人贤人,怎么能够说他哪怕一点点的不好呢。要说也只能说他的“过五关斩六将”,而绝对不可以说他的“败走麦城”。

所以说,我今天做这个讲座,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特别是在当今国学热方兴未艾,对孔老夫子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顶礼膜拜的形势下,更显得有一些冒天下之大不韪。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讲这么一个可能出力不讨好的话题呢?这里面当然有我非讲不可的原因。而这原因就是我多年来一直无法排解的困惑。困惑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讲座的题目,“孔子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诸位都清楚,在中国的古人里面,孔子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你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中国人,无论他身处大江南北还是塞上高原,无论他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龆少年,他可能没读过《论语》,也可能不知道儒家,但他不可能不知道孔子。不可能不知道两千五百年前,这个姓孔名丘,字仲尼的老人。

孔子以及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而且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家庭、生活。毫不夸张的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特别是近几年来,很多专家教授,一次又一次地在媒体上向大众宣讲孔子。有的宣扬他的高尚道德,有的宣扬他的超群智慧,有的则宣扬他的出众才能,俨然将孔子包装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孔子这个似乎早已远离了我们的古人,再一次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使更多的现代人知道并了解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而同时,这种围绕孔子所展开的新一轮的造神运动,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

这种困惑就是,孔子这么伟大,这么非凡,这么具有超强的本事,怎么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没人赏识,没人重用,没人给他提供一个施展和发挥才智的场所呢?

因为事情的真实情形恰恰是,孔子活着的时候,并没能够利用这些高尚的道德,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谋取到一个尊贵的地位,讨得一分理想的职业,换来一种富裕的生活。真实的情形是,他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不但没得到重用,反而是四处奔波,一职难求,生活困顿,寂寞终生。这也太不好理解了。如果道德学问和能力不能获取应得的地位、财富和尊严的话,那么在现实社会中,在一个物质的社会里,它还具有什么价值?还值得不值得我们为之追求和奋斗?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牵扯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问题。也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所不能不正视的大问题。

我们了解圣贤,学习经典,并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了解而了解,而是为了以圣贤为榜样,从圣贤的思想里获取智慧,从圣贤的话语中汲取经验,从圣贤的行为中吸取教训。用圣贤的智慧、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现代人的生命和生活。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更加美好。这也正是我想从孔子一生的经验和教训中所要寻找的答案。

我想寻找的答案就是,为什么像孔子这么一个道德学问无可挑剔,智慧才能无人能比的大圣人,在活着的时候不被重用,却在死后被不断尊崇,风光无限。孔子的不为当世所用,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他个人的问题?是当时的君王有眼无珠,不能识才用才,还是孔子的学问才能不合需求?说实在话,这些疑问困惑了我许多年,也是我这些年想力图破解的问题。这也正是我做这个讲座的初衷。

孔子在世的那几十年,与他同时或者交臂的大人物很多,像李耳,晏婴,墨翟,孙武等等。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从现今流行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则他们混的都比孔子好。我们不能说,论思想孔子不如老子,论治国安民孔子不如晏子,论军事兵法孔子不如孙子,论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孔子不如墨子。可真实的情况恰恰就是如此。

老子在周朝当了一辈子正部级干部,当烦了,临挂靴时被逼无奈写了五千多个字,留下一部《道德经》。孙子一到吴国就封官拜将,建立了不朽功业不说,还留下一部兵法,被后人反复运用。墨子懂技术,懂军事,懂哲学,有《墨子》一书传世不说,还创办了最早的社团组织。孔子一生除了教学生,编教材,就是四处转悠,推销自己。可最后孔子却成了最有影响的。世事难预料,由此可见一斑。但同时也验证了那句古语:师不必不如弟子。孔子的不同凡常之处,也许就正应了这话。谁能想到,几个学生为了怀念老师,凑到一起把老师生前的言论行为集合起来,就成就了老师的一番美名呢。

岁月漫漫,积水成河,于是我们后人就真的认为了当初的那滴泉水,那股细流,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长江黄河。真的就认为当初的那滴泉水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那股细流像江河一样汹涌澎湃。

但我们不能老是把泉水和细流就当成大江大河。我们还应该溯流而上,到真正的源头去看看。

希望我的这些还不十分成熟的观点,能够得到听众朋友的理解和认可。也希望我的某些不合时宜的奇谈怪论能够得到有识之士的谅解和宽容。西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我可以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毕竟现在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年代,我也相信我的这些一家之言能够有容身之处。当然了,我更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够为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提供一种人生借鉴。如果再能启发听众朋友,用自己的脑子反思一下咱们的传统文化,反思一下咱们现在的社会生活,那就更是求之不得了。

《孔子为什么得不到重用》系列讲座,共分十二个部分:

1、“春秋”时期的舞台需求

2、孔子选择的角色定位

3、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4、定位决定成败

5、可用可不用的尴尬

6、遇事缺少变通

7、不善把握局势、顺势而为

8、“系而不食”的两难选择

9、目标太高,难以实现

10、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11、书生意气,缺少权谋

12、树大遭风,才大遭忌。

昨天和今天讲的,算是一个开场白吧。从明天开始,我将按照上面的顺序,给大家详细讲解孔子为什么得不到重用的具体原因。再次声明,实在是有点不揣冒昧,不避浅陋,不知天高地厚。也再次恳请听众朋友海涵和批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