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与新时代媒体的传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vscode运行没反应 马头琴与新时代媒体的传播

马头琴与新时代媒体的传播

#马头琴与新时代媒体的传播|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得不说,今年马头琴很火。国内大大小小的演出和节目数不胜数,而比较大型的,就是在内蒙古首府的50人马头琴集训“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传承与教育人才培养项目”以及正在进行的首届“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

从节目上来讲,比如,由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联合举办的《国乐大典》,得到了很多器乐迷的关注,而两季都有马头琴出现—第一季有神骏乐团、五色风乐团,第二季有徒步乐团。而两位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先生和李波先生,都曾以嘉宾身份出现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

最近的《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以马头琴进入全国五强的包·额尔敦毕力格(小宝)告诉我:“今年进入复赛的马头琴独奏就有四位,这在往年来说是非常少见的,这也证明马头琴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

而过来《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参加组合赛的含有马头琴的乐团也有好几个:博德乐·思、阿斯纳组合、大地组合等等。

这种传播的进步,除了政府的重视,也因为关注这个乐器的人逐渐多起来了。前者是政策,后者更多的则是因为人的文化、音乐修养也普遍变高,对于一个“来自陌生文化领域”的乐器,也不再觉得过于遥远。音乐爱好者愿意去做尝试和突破,也愿意去聆听之前没有听过的声音。

马头琴的媒体传播,其中很大部分归功于网络的进度,它给予了内容提供者很大的平台以及流量。而熟悉操作的内容提供者,自然而然就可以传播自己所想要的事情。

在「广州马头琴部落」媒体平台过去两年多的时光里,通过调查、学习和思考,记录了关于马头琴传播的想法,今天,我把它们分享给大家。

(1)传播的概念,并不是过分强调自己的情怀,是需要换位思考的。

说起马头琴和蒙古音乐的推广,我们经常会聊到“传承”,对于蒙古人乃至广大游牧人来说,会有同感、也会有情怀。但是对于这个词,其他大众也许只会感动,很难会有同理心。而我们在选择传播的时候,总是需要找到别人的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把自身的这种“民族文化”或者“传承”强加在听者身上,因为通过改变别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是比较难以达到传播的目的的,这样可能会把马头琴越推越远,重要的是寻找到他们的需求——也就是,他们在听到这种音乐之后,他们收获到了什么,不是所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而是他们真正摈弃了这些臆想之后的能滋养自我的事情。

如果你让我举个例子来表达“共鸣”:可能是——他们想要治愈自己,或者寻找在平日里缺失的一种性感,或者一种荷尔蒙,这恰恰是马头琴所具备的。这种传播的共鸣感,是非常实际的,也是传播者需要去挖掘,同时不断去体会并且做传达的。

又比如,我每次拿着马头琴出去参加活动,大家会觉得:你能拉,那我应该也能拉——它寻找的是共鸣,是设身处地,是一种“没有距离”的感觉。

(2)马头琴的传播,跟所有的音乐一样,需要渗透到各种媒介里。

相比于流行音乐,马头琴在各大媒体的曝光,确实是太少了。就比如,很多马头琴的宣传图片十几年来都没有更新,而马头琴的很多官方介绍文案,也是多年来依旧这么老套。这个会导致很多“初步了解马头琴”的朋友,只能通过这些主流媒体的老资料去认识马头琴。

▼经典无比的马头琴宣传图

关于媒体,为了方便将“马头琴”做一些填充,我暂且将它分为:

平媒:可以理解为报纸、杂志这样通过比较单一维度的媒体;

电视媒体:电视属于立体媒体,作为一个相对传统的媒体,它虽然不再受年轻人热捧,但依旧是茶余饭后的家庭聚会上的主角,因此电视是具备将事物推广到大众之中的功能;马头琴出现在主流节目里,大部分都是通过电视节目;

网媒:我姑且将它理解为几大门户的网络媒体,比如搜狐、腾讯、百度等等的页面,特指的是它们官方发出来的文章,而不是我们自己注册了自媒体号去发布的文章;门户网如果能有对马头琴进行主动的曝光,也是有非常大的推广作用;

电台:尽管作为传统媒体,电台如今并不像曾经的时光那么火热,但是因为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有车就基本会听电台——无论交通电台还是音乐电台,所以很多新的音乐作品都是通过电台这样的渠道宣传出来的;

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等。这一系列新式媒体,其实有效助推了马头琴的传播。

当然,媒体上的宣传也确实需要一些资源和预算,在一开始大众并不熟知的情况,光靠自己说“这个很好”可能很难得到承认,而这是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

(3)马头琴不仅仅聊传统,它也需要一些新鲜事物的爆发,这些爆发,具备一定的传播性。

往往聊到马头琴,我们都是只能描绘一些草原景象,聊“蒙古情怀”,但是因为他们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往深处剖析,可能就是变往“学术”走,这个方向会吸引行内人士、资深爱好者的关注,但是无法普及大众。如果在不改变“小众事件的特质”的前提,让它走进“大众”,就需要一些息息相关的传播事件。

比如:

周杰伦在演出后台上拍摄了一段马头琴视频;

宋冬野《安和桥》里的马头琴间奏就让马头琴火了一把;

前段时间,小宝在舞台上把琴弓拉断的事件,也是一个在圈内传得很火的事情。

我发现,在很多主流节目里,每一年有蒙古乐队或者马头琴去参加的时候,主持人对蒙古音乐以及马头琴的介绍几乎是没有变化。那一段词简直就是背诵出来的,copy得无比熟悉。如果每一年都在聊一样的事情、一样的语句,大众的认知一直在“初步阶段”,那么意味着在媒体传播上是没有进步的。

(4)不可忽略的视频媒体。

在头条系下的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包括其他体系下的比如快手、微视等等视频的传播,给了马头琴很强大的流量支撑。

虽然在(2)已经聊到媒体的矩阵,但我还是把视频媒体单独抽离出来,因为视频媒体确实是如今时代里一个处于宣传红利期的媒介。从抖音上巨大的流量和定向推送法则,我们发现很多人也打开了对马头琴的认知。像塔米尔、孙快快、娜日苏都是马头琴抖音大V,而这些马头琴视频的流量,可能都是以“万”乃至“十万”甚至“百万”为单位,而且他们并非仅限于原来领域的推广宣传,而是广泛吸引了大量“行外人”的围观。这种“围观”,不一定全都带来直接的效应,也可能是间接在培养大众认知的环境。

比如:看过塔米尔视频的人,下次见到马头琴应该不会把它叫成二胡了吧。同时,因为有所了解,他可能还会向周围的人普及这种乐器。

很多艺术家,也开始玩视频媒体,比如马头琴演奏家包朝克先生,他会在空余时间通过微信授课,使用快手来分享自己的马头琴视频并且在线解答一些听者的马头琴问题,也给远方的朋友可以接触马头琴的机会。

(5)马头琴的跨界合作。

我们一般聊到马头琴的跨界,说的就是音乐上的跨界。就比如一位马头琴手与一位外国吉他手的合作,属于东西方音乐跨界交流。

我想分享的这部分,不仅仅是说音乐范畴的跨界,也包括马头琴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并且这种“跨界”不是勉强的,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前提寻找契合的传播观点。举个例子,之前在广州一个创意园里举办了一场马头琴沙龙,它之所以叫跨界,是因为马头琴来到的是一个与音乐关系不大,并且非常时尚、现代的,也没有民族风的环境。这种跨界,是让马头琴有了一些更加自然而然的宣传。因为没有刻意去给它贴标签,也就少了一些距离感。

又比如,前段时间,伊德尔在节目《一起乐队吧》里也是通过比较跨界的形式,又一次向大家展示马头琴。

还有,我们一直在关注“马头琴”与“插画”的结合,这也是一种非常年轻的、新颖的跨界宣传方式。

(6)并不是所有音乐人都重视传播和宣传。

因为大部分音乐人是有“匠人之心”的,确实,做音乐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是如果只是专注于音乐,那么很多时候作品并不能被更多人听到。作品终归是需要有媒介去传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因为即使不是为了商业,那么自己的音乐“被欣赏”到还是一个非常必要的事情。

所以,一旦有发生一些有利于自己的音乐宣传的事情,音乐人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配合,并且需要“尽快去执行”。因为,从我接触音乐传播的这样一段时间来讲,我发现,媒体的效应真的不会等待有拖延症的人。

当然,更多时候,“传播”的事情并非是音乐人单独去考虑的事情,更多的是他的经纪人或者媒体人。

(7)懂蒙古音乐宣传的人其实非常缺乏。

记得某音乐公司Boss说过一句话:在音乐公司做过企宣的人,是完全可以去4A广告公司胜任要职的。因为,音乐宣传本来就需要比较全面的技能和意识,而懂宣传的人不一定懂音乐,懂宣传又懂音乐的人,不一定懂蒙古音乐。如果不懂,去做宣传,通常无法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8)宣传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产生商业价值。

如果作品以及音乐人本身足够好,宣传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曝光,商演和版权业务自然就会来了。在我看来,内容和商业的同步,才是真正的传播和发展。因为,如果只有商业,内容质量差,久而久之会因为口碑被淘汰;而只是内容,没有商业的给养,则会出现无法持续的情况。包括马头琴,这样的一种传播,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机会给这个行业。当然,内容与商业,是要找寻一种平衡的。

媒体的传播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你有一天接手了宣传的工作,也会发现宣传的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对于马头琴的传播来说,掌握了媒体渠道并非意味着就能做好宣传,还要找到传播点,这是一个很费脑的事情;其次,也不仅仅是会写文章就足够了,必须具备策划思维、沟通技能、跨界力以及审美力(包括美术以及音乐等等)。同时,做马头琴的传播和媒体,也不是“三分钟热情”,是需要不断累积的。所有的这一切,为了马头琴的传播,都是需要不断去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去更新的。因为,我们追求的不一定是结论,而可能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状态。

总之,归结到一句话:要做好传播,对“马头琴”一定要有敏感的媒体嗅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