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处事之道 – 原始佛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人处世待人之道 待人处事之道 – 原始佛教

待人处事之道 – 原始佛教

2024-06-01 1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生待人处事,我们要谨记一件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切莫将这句话只当作是道德格言,它真是处事不变的准则。

      什么是「得道」呢?意思是指生活中要设想:「什么是大众能获得利益的路?什么是能有利于自他的路?」。正如我们佛教所言:「自利利他,才是人间正道」。不能自利利他的路,肯定都是短命之路。为什么呢?假如只有自己得利,那请好好想想:我们会有命花吗?如果都只有自己得利,旁边的人一定会想尽办法整死我们。我们即使得利,也没有命享用。因此,只有自利,肯定是短命之路。

      反之,如果总是让别人得利,自己都没有得利,肯定路也走不久。所以,只是自利,或者只是利他,都是不利的路,也不是正道。人间的正道只有「自利利他」。

      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我们能够守住「自利利他」的准则,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并且一起努力实现目标的人,肯定不会少。反之,如果我们不能「自利利他」,一定会被人群所淘汰。

      以做生意为例:正道便是「有钱大家赚,有问题大家一起分担」。如果某人是有赚钱机会时,只想自己赚,不想让别人有钱赚,而有问题、困难时,却不想分担,只想逃避。当知此人即是失道!。若我们遇到这般模式的人,最好和他保持距离,不要来往。他们是 佛陀告诫我们的「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处世待人不必什么样的朋友都要交往,不要希望每个人都接受、肯定、爱戴我们。若有如此的心态,便是有病!试想:一个失道者喜欢我们,有什么好高兴?一个失道的渣男、渣女喜欢我们,有什么好事?这类人士最好离我们远一点,我们与这类人士的最佳关系是「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交往朋友要有识人之明,看清对方待人、处世、任事的模式,还有生活中各方面的表现,自己心里要有数。

      我们要懂得识人任事,更需要做出「抉择」,努力做「自利利他」的事,养成宽阔的胸襟,乐于与别人分享好处,也愿意与别人分担困难,人生才会有善缘、朋友。

      现实生活当中与我们往来的人,往往是根据社会印象和我们开始往来,当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根据彼此相处的实际经验进行判断,并重新做出「抉择」。

      因此,我们要避免与「失道」的人往来,更不能做个失道的人,待人处世千万不要「狡诡奸滑」,不要有「能矇就矇」的习惯。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习于「能矇就矇」,或者「狡诡奸滑」,人生的路将会越走越窄。同此,若我们与「失道者」往来,我们也会受到对方的不当伤害,使得我们的人生路受到不良的负面影响。

      小心往来的对像,不要过度理想的「无差别对待」与「佛系」!当知凡是与我们相处有过不愉快经验的人,大多会是我们的免费广告商,替我们做广告,而且是负面广告。

      人生短短几十年,生活于天地之间,无法不在社会、人群里经历一生。因此,人生不要贪图眼前的一时风光。我们的所行所为,皆会将「实际的影响与长久印象」带给自己与曾经相处的人。切记!切记!

      某些人将一生过得稀里糊涂的原因,除了外在环境因素以外,很大的原因是个人的人格特质。如果人格特质有状况,除非碰到好运或是遇碰到好人,处境才会稍微好些。否则,大多是浑浑噩噩的过一生。

      某些人是本身便会发光,即便现在是全身泥泞,烂泥覆盖一身,也依然不损其「熠熠生辉」的特质。

      如果我们想要寻找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自己便要会观察人。虽然任何人都不会是「固定不变」,但是根据「鑑明过往」及「了知现今」,可以一定概率的「探知未来」。某些人探明后便可知是「水饺股」,即使现在的他是多么风光,终究只是一时的幸运,不免最终要走入暗路。某些人终究是尘土里的明珠,即使现在处在煤坑、浑身黑煤。我们要识知何者是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何者是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学佛之人为了度众利世,往往比较善意、慈悲,总相信透过佛法的引导,即使是破铜烂铁亦能变成金刚。然而,我们必需面对一个事实:破铜烂铁的确能炼成金刚,但需要破铜烂铁愿意接受熔炉的「冶炼」。如果破铜烂铁不愿「改变」,破铜烂铁还是破铜烂铁。原因何在?因为它不接受淬炼,炉火再旺也无用!

      人群中必然有些不自省、不自律,又自以为是的人。这类人士对于身边的世界,往往是抱持着「取用」的态度,既不尊重生命,也过度的在意自己。这类不觉得需要改变自己,也不能接受提醒、敦促、教导的人,便是孔夫子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1年10月12日,随佛长老于内觉禅林向僧众开示的部分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