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凸显山水特色,建设美丽乡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临沭县玉山镇邮政编码 临沭:凸显山水特色,建设美丽乡村

临沭:凸显山水特色,建设美丽乡村

2023-12-14 2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临沭:凸显山水特色,建设美丽乡村

苍山青青,沭水碧碧。好山好水为临沭县美丽乡村增色添彩。近年来,临沭县坚持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建成了8个省级美丽乡村、20个市级美丽乡村。

2019年6月,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议在临沭召开。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到会观摩指导,并对临沭乡村振兴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走进临沭,“山之线”,山色叠翠,百合飘香;“水之线”,水波荡漾,杞柳绿如海,丹霞红似火;山水间,文化气息浓郁,京韵醇厚悠扬……正所谓:“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凭借青山建设美丽乡村:七彩百合香满山

初夏,玉山镇万亩七彩百合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香水百合,宛如少女面颊白中透红;红色拉丁,犹如拉丁舞蹈般热情似火……置身其间,让人心醉神迷。

“万亩七彩百合园占地约1.9万亩,分布在葫芦山、吉山和双山三座山上。”玉山镇党委书记刘崇宝指着山头介绍说,从这儿向西辐射至黄峪村、李圩子村、李河东村、半里村等,覆盖3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8000多人。

“七彩百合园是国家旅游专项扶贫资金扶持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头戏!”刘崇宝兴奋地说,这个项目的最终发展目标,就是打造“一村、一集、一湖、一院、一营地”。“一村”就是最美乡村,“一湖”就是七彩湖,“一院”就是八仙庙寺院,“一营地”就是露营基地,形成文化产业、智慧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乡旅产业、康养产业。

百合花儿开,农民好运来。镇扶贫部门介绍,七彩百合园建有百合采摘园、百合加工区、亲子体验园、百合基因库等20余个“农文旅结合”产业项目,实现了当年经营、当年收益、当年分红的目标。2019年,共向李庄、河湾两个村的757名贫困群众发放“扶贫分红”11.2万元;同时带动周边400余名农民在园内打工,月均收入2400元。

七彩百合园的建成,还带动起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来到这里,既能休闲旅游,又能赏花购物。在室外,人们可观赏百合花海,品味景观小品;在室内,游客能够在赏花的同时,了解百合相关科普知识及百合文化。

万亩百合园仅是“山之线”上的亮点之一。从西往东,苍山、马山、草山、冠山、演武山、玉山、夹谷山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线。在这条线上,各处亮点纷呈,有苍马山景区,有冠山仙境,有山里茶园……各自尽显青山的魅力。

凭借绿水建设美丽乡村:丹霞似火映碧水

东方欲晓,晨曦初露,朝霞与丹霞同辉,为沭河古道的一泓碧水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红纱,显得格外柔美。石门镇小岱村农家乐老板王纪连一大早就开始收拾厨房,打理食材。他的农家乐是村里利用丹霞地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后兴办起来的。饭店一开业,就如同丹霞一样红红火火。王纪连整天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是丹霞地貌的美景给俺带来的生活好光景!”

小岱村地处鲁苏交界处,位于沭河古道东岸,这里有着山东唯一的一处丹霞地貌。小岱村的丹霞地貌,十分奇特,有的石块状如大鳌,翘首而望;有的状如房舍,因傍晚时分鸽子来此处休憩,故被称为鸽子楼。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县镇村对丹霞地貌这一宝贵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保护。他们借助上级扶贫专项资金,修建了红石广场和寨门,办起了农家乐;对主街道进行了硬化扩宽,栽植栾树、海棠等各类乔木4000多棵,种植灌木花草7000平方米。

展开全文

漫步村中,只见广场是红石砌的,道路是红石铺的,民房是红石建的,整个村落一片火红。村党支部书记路平亮指着火红的村落,高兴地说:“丹霞地貌真是个无价之宝啊,利用好它,我们的日子就像它一样红火!”

近几年来,这个村把建设美丽乡村与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点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丹霞地貌,以“碧水丹霞、红石部落”为主题定位,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点,成了人们观光游览的极佳去处。

村庄美了,生产门路也拓宽了。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1080亩瓜蒌观赏园,帮助贫困户学习瓜蒌栽培技术,农民以土地折价和生长期管理入股,收获后进行分红,带动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村民每年每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收入800元以上。

一线沭水贯南北。在沭河沿岸,分布着青云、郑山、店头、石门、曹庄5个镇街。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都像小岱村一样,立足各自条件,发展优势产业。有的建起了水上乐园,有的建起了千亩桃园,有的建起了万亩杞柳,有的建起了观赏花海……这些各具特色的景点,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沭河岸畔。

凭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京韵醇厚醉山水

清脆嘹亮的京胡一响,山里村京剧团团长胡松彦就亮开了嗓子:“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京剧唱腔,韵味醇厚,听后让人如痴如醉。

临沭街道山里村的人们特别喜爱京剧,耕作之余,有演唱京剧的传统。早在100多年前,山里村就成立了京剧班,戏员一度近百号人,能唱90多出戏。

美丽乡村建设,为山里村京剧带来了好时光。村里兴建起京剧文化艺术馆,购置了服装道具,并在办公楼前的文化广场上建起了京剧舞台。每逢农闲就登台演出,演古今之事,唱美丑忠奸,对人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同样,郑山街道埠前片区依托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建成了京剧艺术馆、孝文化馆、民俗馆等,保持一村一特色,义务开展传统文化研学、道德讲堂等活动,涵养乡风民风,让村民留得住乡愁。走进徐埠前村京剧艺术馆,可以看到众多实物和展板,让人清晰地了解村庄剧团的发展史,感受浓浓的京剧文化气息。目前,徐埠前村京剧团有40人左右,空闲时间就在村里演出。

临沭一带的京剧文化源远流长,早在1872年,临沭就办起了京剧“庆盛班”。受此熏陶,这里的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哼几段京剧。许多人茶余饭后,就打着拍子、比划着,唱起“甘露寺”“玉堂春”“打渔杀家”,自我陶醉,乐在其中。

传统的京剧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美丽乡村建设塑形铸魂。一曲京剧,唱醉了听众,也唱醉了山水……

来源:临报融媒

记者:孙锐

通讯员:朱孟宝 陈秀焘 焦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