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节 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临床上体液平衡失调可分为 第03节 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

第03节 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

2023-11-14 0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节 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体液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体液平衡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体液平衡包括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度和渗透压的正常。儿童由于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体液平衡调节功能差等生理特点,容易发生体液平衡失调,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危及儿童生命。

一、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一)体液的总量和分布

体液分布于血浆、组织间隙和细胞内,前两者合称为细胞外液。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主要是间质液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2-3-1)。

儿童体液占比78%,Cl浓度98-106mmol/L,平均103mmol/L,生理盐水输液过多会导致氯离子升高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细胞外液的电解质以Na+、Cl-、HCO3-等为主,其中Na+量占细胞外液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主要作用。细胞内以K+、Mg2+、HPO42-和蛋白质等为主,K+大部分处于离解状态,维持着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除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外,儿童体液内的电解质组成与成人相似。

(三)水代谢的特点

1. 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交换率高 儿童由于新陈代谢旺盛,排泄水的速度也较成人快。年龄愈小,出入水量相对愈多。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量的1/2,而成人仅1/7,故婴儿体内水的交换率比成人快3~4倍;此外,儿童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呼吸频率快,因此儿童年龄愈小,水的需要量相对愈大(表2-3-2),不显性失水相对愈多(表2-3-3),对缺水的耐受力也愈差在病理情况下较成人更易发生脱水。

2. 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 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对于体液平衡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儿童肾脏功能不成熟,年龄愈小,肾脏对体液平衡的调节作用也愈差。

婴儿肾脏只能将尿渗透压浓缩至700mmol/L(成人1400mmol/L),每排出1mmol/L溶质时需带出1~2ml水(成人0.7ml)。儿童肾脏的稀释能力相对较好,在出生1周时可达成人水平,但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低,因此水的排泄速度较慢,当摄入水过多时易导致水肿和低钠血症。另外,由于儿童肾脏排钠、排酸、产氨能力差,也容易发生高钠血症和酸中毒。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脱水】

由于水的摄入量不足和丢失过多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水分丢失外同时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脱水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水和电解质丢失的速度及幅度,而脱水的性质则反映了水和电解质(主要是钠)的相对丢失率。

(一)脱水程度

是指累积的体液丢失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但临床实践中常根据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尿量和循环情况等临床表现进行分度。不同性质的脱水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现以等渗性脱水为例,脱水分度见表2-3-4。

前囟1~1.5岁,最迟2岁闭合。皮肤弹性差有特异性,至少为中度脱水,四肢厥冷和花纹为重度脱水特异。

(二)脱水性质

指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反映水和电解质的相对丢失量。钠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所以临床根据血清钠的水平将脱水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3种其中以等渗性脱水最常见,其次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少见。

(1)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血清钠为130~150mmol/L,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浆渗透压正常,丢失的体液主要是细胞外液。多见于急性腹泻、呕吐、胃肠液引流、肠瘘及短期饥饿所致的脱水。临床表现见表2-3-4。

(2)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血清钠150mmol/L,电解质的丢失比水少,血浆渗透压增高,丢失的体液主要是细胞内液。多见于腹泻伴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多而给水不足(如昏迷、发热、呼吸增快、光疗或红外线辐射保温、早产儿等),口服或静脉注人过多的等渗或高渗液体,垂体性或肾性尿崩症和使用大量脱水剂的患儿。由于细胞外液高渗,使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导致细胞内液量减少,而血容量得到部分补偿,有效循环血量变化相对不大。故在失水量相等的情况下,其脱水征比其他两种类型轻。临床特点为口渴、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循环障碍不明显,但脱水严重时仍可发生休克。主要表现为烦渴、高热、烦躁不安、皮肤黏膜干燥。高渗性脱水可使神经细胞脱水、皱缩,脑血管扩张甚至破裂出血,亦可发生脑血栓,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惊厥、昏迷、脑脊液压力降低等,可留有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症状、神经系统体征明显,口渴明显,所以不易休克。

【钾平衡紊乱】

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当血清钾5.5mmol/L时为高钾血症。低(高)钾血症临床症状的出现不仅取决于血钾的浓度,更重要的是与血钾变化的速度有关。

(一)低钾血症(hypokalemia)

1. 病因 ①钾摄入量不足:长期不能进食,液体疗法时补钾不足。②钾丢失增加:如呕吐腹泻、各种引流、胃肠减压,使用排钾利尿剂,低镁血症,原发性失钾性肾病(远端肾小管酸中毒、醛固酮増多症等),肾小球旁器增生症(Bartter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等。③钾分布异常:输液纠正酸中毒过程中,由于血液被稀释、钾随尿量的增加而排除,酸中毒纠正后大量K进入细胞内,以及糖原合成时消耗钾,均导致血清钾骤降;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碱中毒和胰岛素治疗等;使用β-肾上腺素能兴奋剂、茶碱、钡剂和甲苯等药物。

2. 临床表现 ①神经肌肉:可表现为精神不振,骨骼肌兴奋性降低,可表现为肌无力(弛缓性瘫痪、呼吸肌无力)、腱反射消失;②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降低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肠麻痹,腹壁反射消失等。③心血管:心肌收缩无力、心脏扩大。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心衰、猝死。心电图示T波低平、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出现U波、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亦可发生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④泌尿系统:长期缺钾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低下、浓缩功能减低,出现多饮、多尿、夜尿;肾小管泌H和回吸收HCO3增加,氯的回吸收减少,发生低钾、低氯性碱中毒,此时伴反常性酸性尿。可增加肾脏产氨而导致肝性脑病。还由于膀胱功能受损,可导致尿潴留。慢性缺钾可造成间质性肾炎。⑤其他:缺钾还可使胰岛素分泌受抑制、糖原合成障碍,易发生高血糖症。

3. 治疗 ①治疗原发病。②轻度患者可口服氯化钾每日200~300mg/kg。③重度低钾血症需静脉补钾,全日总量一般为100~300mg/kg(10%KCl 1~3ml/kg)300~450mg/kg*d,忌将钾盐静脉推注。应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输液中,浓度一般不超过0.3%(新生儿0.15%~0.2%)100ml不超过3ml 10%的KCl,每日补钾总量静滴时间不应少于6~8小时。肾功能损害无尿时影响钾排出,此时补钾有引起高血钾的危险,故必须有尿补钾,膀胱中有潴留尿或治疗开始前6小时内曾排过尿即可视为有尿。由于细胞内钾恢复较慢,治疗低钾血症须持续给钾4~6日,速度要慢甚至更长。在治疗过程中如病情好转,可由静脉补钾改为口服补钾。枸橼酸钾1mmol=1ml,KCl 1mmol=0.75ml。扩容时不补钾。

(二)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1. 病因 ①肾脏排钾减少:肾功能衰竭、尿路梗阻、狼疮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1羟化酶缺乏症、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高钾型肾小管酸中毒、长期使用潴钾利尿剂。②钾摄入量过多:静脉或口服摄入过多,如输液注入钾过多过快,输入库存过久的全血。③钾分布异常:钾由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如严重溶血、缺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组织创伤、洋地黄中毒、氟化物中毒、过度运动、高渗状态、胰岛素缺乏、使用琥珀酰胆碱等去极化型肌松剂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高钾型周期性麻痹和横纹肌溶解症等。婴儿易溶血(很多K+在6以上)

2. 临床表现 ①由于钾离子对细胞膜的极化作用,最早受影响的是心脏传导系统,心电图的改变先于其他临床症状,首先出现T波高尖,PR间期延长、P波变平、QRS波群增宽、ST段压低、房室传导阻滞,最终发生心脏室颤和停搏。②由于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病儿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肢体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呈弛缓性瘫痪;但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和呼吸肌一般不受累。由于乙酰胆碱释放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

3. 治疗 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发生致死性的心律失常,二是从体内排除钾。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含钾药物和食物,供应足量的热量以防止内源性蛋白质分解释放钾。当血清钾达6~6.5mmol/L、心电图正常者可以给予阳离子交换树脂保留灌肠或排钾利尿剂等。血清钾>6.5mmol/L或有心电图异常者需迅速采取以下措施:①拮抗高钾对心脏的毒性作用:钙剂能够稳定心肌细胞膜、防止心律失常。可使用10%葡萄糖酸钙0.5mg,加等量葡萄糖液缓慢静注,起效后改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加入10%葡萄糖100~200ml静脉滴注漏出风险很大,皮肤坏死。②促使钾向细胞内转移:碱化细胞外液,用5%碳酸氢钠3~5m/kg快速静滴;应用葡萄糖加胰岛素静滴:葡萄糖0.5~1.0gkg,每3g葡萄糖加1单位胰岛素临床上4g葡萄糖+1U胰岛素。使用支气管扩张药沙丁胺醇吸入可通过刺激β1-受体使钾转移到细胞内。后者明显的优点为不需要静脉输液通路。③加速排钾:呋塞米、聚磺苯乙烯钠口服、鼻饲或直肠给药、透析或连续血液净化。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及早上激素效果好,氢化可的松为糖皮质激素,氟氢可的松为盐皮质激素国内没有卖(高钾低钠),外科心脏停搏剂,高钾时心肺复苏不能活过来,肾衰时严格限制液体摄入。

【酸碱平衡紊乱】

正常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pH7.45为碱中毒。发生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imbalance)时,如果机体通过缓冲系统的代偿,使血液的pH仍保持在正常范围时则称为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人体调节pH值在较稳定的水平取决于两个机制:①理化或缓冲机制;②生理机制:主要为肾脏和肺直接作用于缓冲机制。血液及其他体液的缓冲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碳酸、碳酸氢盐系统和非碳酸氢盐系统。

(一)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最常见。根据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值将其分为正常AG型(AG值8-16mmo/L)和高AG型(AG值>16mmol/L)两型。正常AG型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失碱引起,见于:①碱性物质从消化道或肾脏丢失。如腹泻,肾小管酸中毒,小肠、胰、胆管引流,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或醛固酮拮抗剂等。②摄人酸性物质过多,如氯化钙,氯化镁等。③静脉输入过多的不含HCO3的含钠液。④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如进食不足、组织缺氧、休克等情况。高AG型主要是产酸过多所致,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酮症和水杨酸中毒等。

1. 临床表现 根据血液HCO3-的测定结果,临床将酸中毒分为轻(18-13mmo/L)、中(13~9mmol/L)、重(40mmol/L;C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