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学牡丹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丰子恺美术讲堂 亦学牡丹开

亦学牡丹开

#亦学牡丹开|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座师友高参无不称善。

2017年1月7日,衍园美术馆开幕式暨首展(《衍园榖旦 馆藏书画展》)举行,时任温州市副市长郑朝阳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市文博书画界知名人士等出席了隆重简约的开幕式。

衍园是一家致力于近现代中国书画名家、特别是温州乡贤作品收藏的美术馆。作为首展的《衍园馆藏书画展》,陈列了晚清民国间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梁启超、马一浮、张大千、丰子恺等名家书画作品五十多件。

当年4月22日至7月30日,衍园推出第二个展览《永嘉风流--汪如渊及其弟子书画展》,9月23至11月30日,又推出第三展《百年温州文人墨迹展》。开篇三章,体现了衍园美术馆的定位。

衍园“榖旦”,出手不凡。

李叔同

刘景晨

刘节

之后五年间,衍园联手温州博物馆、温州美术馆、浙江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温州春兰草堂等书画界单位,先后合作举办《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系列展》《双璧华章——马孟容马公愚昆仲书画展》《瓯越此门两代贤——刘景晨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刘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春风到我庐——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师友书画展》《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师友书画展》等18场高质量的展览。另有60多场公益讲座,并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普陀分馆、浙大图书馆、浙江美术馆、温州博物馆等国有馆承办了9场展览。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衍园使温州有了一家富有特色的城市美术馆。美术馆是体现城市人文底蕴的文化设施。回首衍园五年,温州大学教师、衍园艺术顾问陈胜武先生由衷地赞叹说:衍园美术馆是温州近代先贤书画作品的展示平台,是书画文史研究的交流平台,也已成为温州书画文史名家后裔联谊沟通的平台。

衍园全貌

沈国林坦言,办馆之初他对美术馆运作并不在行,是热心师友们的帮助使他进入了新角色。当时,方韶毅先生就美术馆的运作办展作了热心指点,他所提的两项建议至今犹记:一是衍园美术馆要突出自身特色,以近现代温州乡贤书画作品为主;二是衍园的每个展览,都要出一本作品图录用,以供传承和研究。五年来衍园一直坚持这样做,实践证明这是重要且很有远见的。

春兰草堂主人林晓克先生可说是沈国林涉足书画收藏的领路人,他是温州最资深的收藏鉴赏家之一。他眼光独到,对参展藏品都能作出精准鉴定,还多次拿藏品参与衍园展览。

温州衍园,芳菲袭人。追溯下述往事,会使我们看到温州文化界人士竭忠尽智的倾情投入。

师友情怀 志存高远

五城追寻丰子恺:2018年12月,衍园推出的《春风到我庐——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师友书画展》中,一张丰子恺的手绘结婚证引起人们很大兴趣,这其中故事值得一述。

2018年是著名画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当时香港、北京、杭州、及其故乡桐乡等,全国五地都先后举办了纪念活动。

旧雨新知,温州聚首。左起:沈国林(衍园美术馆馆长、郑 源(郑振铎嫡孙)、朱小涛(朱自清嫡孙)、宋雪君(丰子恺外孙)、叶芃生(马星野外甥)、王遵雯(王国松女儿)、杨子耘(丰子恺外孙)。

沈国林本是“丰迷”,“衍园”也取之于丰先生画作。其实早在2017年下半年,衍园顾问高参们在商议制定来年规划时就已关注此事。他们说,丰子恺先生虽不曾来过温州,但与温州渊源深厚。他的恩师弘一法师在温州驻锡十二年,郑振铎、朱自清、苏步青、马公愚等同事友人均是温州近代名家,丰子恺先生二女婿宋慕法是温州平阳人……

由此,他们当场敲定,以温州师友为切入点,举办温州的丰子恺先生纪念展。

2018年5月,沈国林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丰公纪念活动开幕式时,结识了丰子恺先生嫡孙丰羽先生和王一竹女士(丰子恺巡回展总策划)。王女士对衍园举办丰展深表赞赏,表示愿为展览撰写前言。

同年10月,沈国林受邀参加浙江美术馆丰子恺先生纪念展,经典藏部主任陈纬先生介绍,又结识了丰子恺外孙宋雪君先生(其父宋慕法是浙大学生,丰子恺二女婿)。他说许多家族史料档案都已捐赠给桐乡纪念馆,表示愿到桐乡为衍园借展,丰富衍园的展览。

由此,衍园意外地得到了两件珍贵的展品——丰子恺为次女丰林先和女婿宋慕法手绘的“结婚证书”,与婚礼“贵宾签名簿”。这场婚礼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时举办的。苏步青是证婚人,74位嘉宾中有64位是浙大师生,贵宾签到簿上有苏步青、王国松(曾任浙大代校长)、白正国、李瑜、马秀权(马星野胞妹)等知名温籍人士。

丰子恺手绘的结婚证书

据此,在师友同仁指导协助下,衍园策展团队开展考证史料、文献,多方收集展品,一番努力后,成功地推出了别具温州特色的丰子恺纪念展。

当时正值浙大纪念建校122 周年期间,丰子恺先生是浙大西迁教师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浙大档案馆副馆长蓝蕾老师闻讯,即来温参加开幕式,并决定邀请衍园前往浙大办展,将其纳入浙大建校122周年纪念活动。

对内容再作调整后,2019年5月,衍园在浙江大学推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丰子恺的浙大缘与温州情》书画文献展。《不畏浮云遮望眼》是丰子恺抗战时期名作,赞颂危难时期浙大师生不惧艰险、弦歌不辍的精神风貌。

衍园副馆长、浙大校友沈杨(左)向浙大档案馆捐赠自己收藏的浙大老校长邵裴子书法作品

浙大副校长罗卫东出席了开幕仪式并致辞。衍园副馆长、浙大校友沈杨将自己收藏的浙大老校长邵裴子书法作品捐赠给浙大档案馆。

师友翰墨庆福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这段《送别》歌词,令无数中国人为之倾倒。集天才神童、风流才子、一代高僧于一身的弘一法师,在绘画音乐诗歌等多个领域都是成就卓著有深刻影响。2020年弘一法师诞辰140周年之际,国内多地相继举办各种展事纪念活动。

弘一大师出家24年,在温州庆福寺驻锡12年,他在温州有众多故旧,多部重要著作也在此完成,温州可说是其第二故乡。因此,温州博物馆决定协助衍园共同举办纪念展览活动。在温博指导下,得力于浙江、天津博物馆,及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支持,2021年1月,衍园独树一帜地推出了《碧天芳草——李叔同师友翰墨展》。

除有弘一法师本人及师友蔡元培、黄炎培、马一浮、徐悲鸿、潘天寿、丰子恺等人的作品外,这个展览还汇集了项骧、林同庄、周孟由、刘景晨、谢磊明、方介堪、吴鹭山等弘一温州师友至交的书画作品。

同年4月,衍园还应邀参与承办纪念弘一大师驻锡温州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从而引出一段名人后裔温州相聚的佳话。

上述活动期间,应衍园邀请,时为天津市政协委员的弘一嫡孙女李莉娟女士来到温州。朱自清、郑振铎、丰子恺、姜丹书、刘质平、张红薇、谢磊明等弘一故交的后人也联袂来到温州,原本天各一方,如今旧雨新知,他们与弘一温州故交郭奇远、林同庄、周孟由、吴璧华、刘景晨、杨雨农、陈祖经、马公愚、方介堪等人后裔共聚一堂,缅怀先人业绩,再续前辈情缘,成就一段人间佳话。

先贤父子在衍园:清末民初间,永嘉刘景晨刘节父子的道德文章、人文风骨曾备受推崇(刘景晨先生素有永嘉学派传承人之称;刘节清华毕业,著名学者,先后在燕京中山大学任教),但在近代温州,他们却已鲜为人知。为缅怀两位先贤,在他们故去近半个世纪后的2021年11月,衍园汇集大量照片、著作手稿、书信字画等,满怀人文情怀地推出了《瓯越此门两代贤纪念展》(刘景晨诞辰140周年刘节诞辰120周年)。

刘氏父子早已淡出公众记忆,今天又是怎样重返社会视野的呢?笔者早年同事卢礼阳先生(文史学者、温州市图书馆研究馆员)对此有一段记忆。

卢礼阳说,2021年6月6日,他去温州四中参加《蔡心谷诗文集》首发式。午间食堂用餐时,他与沈国林先生同桌,便问道,今年是温州先贤刘景晨诞辰140周年,你们衍园有无考虑?沈先生高兴地说,如果有展品,衍园会积极协调配合的。卢礼阳知道刘景晨孙女婿杨瑞津手头有大批珍贵资料,但能否提供还有待沟通,便说,那我先联系一个人,晚上再回复你吧……

当晚9时许,衍园便给他打来确定电话,说可以将前面的展览提前一个月结束,后面的展览延后十天开幕,这样就有展览档期了……

一个餐间问询促成一场展览。

卢礼阳当仁不让地成为策展人,为此他忙碌了三四个月,几度失眠,自嘲这是“自讨苦吃”。

衍园策展团队更是尽职尽力地落实各项工作:统筹联系、内外事务处理、文献资料校对等。期间,何天健先生也作了全力配合支持。他是苏门答腊视觉设计工作室首席设计师,衍园策展顾问,五年多来衍园的展览图录均由他设计制作。此次展览图录的内容特别丰富,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在工期极紧的情况下,为方便沟通他多次驻点工作,在衍园一待就是一整天。经各方努力,大16开本、厚达309页的《瓯越此门两代贤》展览图册终于如期完成。

暖心佳话说衍园

衍园五年,业绩卓著,有赖于众多师友的竭诚襄助,他们彼此间都有许多难忘的暖心记忆。

点点滴滴,皆在心头:回首衍园五年来路,沈国林列举了书画文博界、新闻界前辈众多师友姓名,如浙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陈纬先生、策展部主任黄寿耀先生,温州文博界前辈金柏东先生,教育界前辈沈洪保先生,文史学者洪振宁、章方松先生等等,他说,没有政府支持师友帮助,衍园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沈国林说,当年衍园迈出的第一步就离不开前辈支持。申报创办民办非营利美术馆,按政策规定必须有两名高级职称专业人士。当他联系张如元、马亦钊两位书画界前辈,请他们出任衍园顾问时都一口应承。沈克成先生是一位语言专家,许多领域都有建树,在温州文化知识界德高望重。听说我有创办衍园的想法,他就大加赞赏,表示衍园的活动他都会来参加,这使我受到很大鼓舞。

方介堪师友书画展的举办,离不开各界人士的支持配合,办展过程中的许多事他一直铭记于心。

当时,是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李震提议温州博物馆携手衍园共同举办这项活动,他还多次主持协调会,落实展览有关事宜,以确保展览如期举行。

要感谢方老之子方广强先生的全力支持。他把自己珍藏的先父手稿、信札等珍贵藏品等都拿了出来,还在学术上提供许多帮助。图片收藏家黄瑞庚先生为展览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与和文献资料。著名书法家林剑丹先生为展览嘉宾签名册题签引首。温博不仅在前期予以指导帮助,开展后还全力宣传推介,先后两次在公众号上刊发长篇学术文章。

这个展分“方介堪的艺术成就”“方介堪的学术研究”“师友作品及信札”“相关文献”四大部分。展出128件书画、印章、印拓、信札及研究手稿等展品,内容丰富。作品图录厚达270多页,有大量文字、图片、照片、文稿书信影印件。

令他尤为感动的是,年近八旬的张如元先生前后三次审核修改厚达数百页的作品图录,多次忙到深夜12点多,老伴为此心疼不已。

八旬前辈,衍园公益

八旬前辈,衍园授课:沈国林说,2018 年年底,沈克成先生举办《温州方言传习》公益系列讲座,当时有多个讲课地点可供选择,最后他选取了衍园,这对我是很大的支持和鼓舞。在温州文化界,年已八旬的沈克成先生德高望重,他对文化事业满腔热情,他的公益精神更是令人感动为我们垂范。

他说,有件事他印象特别深。2018 年年底一天下午,天气阴冷,还一直下雨。我打电话给沈先生,说要让员工上门去接,他却说“不用麻烦了,我在外面一会儿就到。”我就到衍园大门口去迎候,十几分钟后,只见沈先生老远的从路口出租车上下来,冒着雨快步走来……

我原以为因天冷下雨,今天的方言讲座课会有学员请假,却不料这天不仅学员全都到齐,而且还新增了几位旁听生。真是外面冷飕飕,园内暖意融融。

“只要我有,只管来拿”:书画家、退休温大教授马亦钊说:记得是2012年,我筹划马孟容马公愚120周年纪念活动,听说沈国林先生手头有不少两马藏品,就想向他借展。那时我还不认识他,便请春兰草堂林晓克沟通。晓克联系后告诉我说,沈国林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还说只要我有的,尽管来拿!这使我十分感动。这之前我向另一位收藏者商借我祖父的一张作品,那人不愿借,说可以拍张照片给你……

后来一件事也令我十分感动。多年前上海出现一批马祝眉的亲笔书信,这是我曾祖父给儿子马公愚的家书。沈国林有心收藏,但经沟通,未能如愿。对此他一直未能忘怀,这是有“书画传家三百年”之誉的马氏家书,应当让其回到温州。于是一年后他又去上海找到收藏者。得知家书已被杭州人收藏后,复又找到杭州买家,最终如愿买下这近百封家书。2013年“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开馆前,他把这些信件装裱成四册,全都捐给了两马艺术馆。

左起:张仲武、沈国林、黄瑞庚、马亦钊、曾一琰、方广强、周锡康、方孔达、孙金辉、廖平左、张 亮、丁海涵、冯茹茹。

马亦钊说,有的展览,往往开幕式就是闭幕式,领导剪彩开幕式宾客散去后,展览也就门可罗雀了。但衍园却总是人流不断,广受欢迎,做得非常成功。衍园的展览起点高,有档次有特色,像丰子恺、弘一大师、方介堪的展览都是这样。衍园的展览除免费向观众赠送导览手册外,还都还要出一本厚厚的展览图册,馈赠专家学者师友用以收藏研究。这是专业性极强的文史出版物,图册中的考据、释文等更是只有专家学者才能胜任。美术馆像衍园这样做是很吃力的。只有真正有情怀的人,才能坚持不懈,他是个特别有情怀的人!

走在前列,温州翘楚:书画家张索先生(上海华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是温州人。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即开始书画收藏,2014年选调到上海华师大,使他得以从更广阔的时空审视衍园美术馆。

张索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复苏,在书画收藏领域,温州人也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沈国林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收藏主题是温州乡贤作品,这些作品背后牵动着温州文脉,表现了收藏者的情怀。

张索动情地说,2015年,他在上海图书馆、华师大筹备马公愚诞辰120周年展览和文献展时,需要一批马氏作品,沈国林先生不仅非常慷慨地拿出自己的藏品,还给予资金支持。这件事使他对沈国林先生有了全新认识,两人也成为有深厚情谊的同道好友。

张索还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角度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衍园美术馆使个人藏品发挥了社会功能,在个人资源的社会化服务方面做出了表率,值得鼓励和推广。

民间资源,灵活机制:书画家张如元先生学养深厚,76岁的张教授须眉皆白,一部络腮美髯更是仙风道骨。他说,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是城市的客厅,这三馆加上有规模的公园,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沈国林原是企业家,他创办美术馆,“只出不进”,为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做贡献,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办美术馆是很烧钱的,衍园每年运营投入都要花不少钱,难得的是家人都理解支持他,衍园许多活动他儿子也都来参加。

他热爱书画收藏事业,对本土乡贤作品更是满腔热情。在办馆大计方针上他尊重专家意见,具体业务上肯学习会动脑筋,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因此大家都乐于支持帮助他。他力求每个展览都做得规范、到位、有水平,舍得下本钱花功夫,衍园每个展览都出导览手册与图册,像刘景晨父子展的图册就有300多页。这个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是公办馆做到这一步也不容易。

国家美术馆的投资往往都是上亿起步,衍园规模不大,但民办馆决策快,机制灵活,能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是公办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

创办五年来,衍园在省内外已有广泛影响。但我知道,几年下来它在运营管理、发展提升上也面临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场馆拓展、人才招揽等等。如果政府部门如能给予更多扶持,相信它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文化情怀,我很佩服:日前,资深媒体人金辉先生以微信回复笔者采访:

沈馆长是一位有文化情怀的人。我们是在衍园里相识的,从衍园美术馆开办的第一天,他便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

人是需要一种情怀的。在我看来,沈国林先生的情怀就体现对文化的敬重上。他热心地方文化,敬重温州文化人,将自己的情怀倾注在地方书画家作品的收藏上。他熟悉了解温籍书画家的作品,不惜千金解囊收藏与温州相关书画的作品。几年前,他几经周折,不惜重金将一摞散落在外地的马祝眉家书原稿回购到温州。他说这样珍贵的地方史料,只有重返温州才叫人安心。他这是在抢救地方史料,他的行动是成功企业家对社会的回报。

衍园:期待花开牡丹

凭借不懈努力,目前,衍园获选成为浙江省首届“大运河(浙江段)美术馆联盟”成员,被列为浙江博物馆学会、温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单位。还分别被温州教育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博物馆授予“温州市中小学校外艺术教师基地”“艺术实践教育基地”“结对合作共建基地”等,实现了她“课子”的创办初衷。

仅管如此,今日衍园也还只是个规模甚小、样貌平平的民办美术馆。采访中,沈国林坦言,衍园在场地、人才、学术、活动开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扰和挑战,希望能够得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衍园美术馆因难不少,但如果我们回望来路再作前瞻,却又充满信心。因为在沈国林与衍园身上,我们看到了温州模式和温州人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温州与温州人,不都经历了苔花到牡丹的过程吗?

沈国林先生“50后”人,出身平民家庭,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成为第一代温州模式的先行者。他没能获得高等教育,但却有梦想有追求,敬重文化,向善向上,修身齐家,终于结缘书画艺术。从书画收藏爱好者,到创办衍园美术馆,变“独乐乐为众乐乐”,在投身公益、回报社会的公益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衍园的第一个五年,成功地走过来了。那么下一个五年、下下个五年呢,又该如何?

前路漫漫。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对此,沈国林深感自身在学识、专业背景、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足,迫切希望衍园能吸引更专业的人才来管理和运营。他觉得,衍园是温州人的衍园,是温州人的课子文化家园。衍园应该扎根温州,努力成为温州对外文化交往的一张民间名片。

因此,衍园应当学习和参考国内外众多成功美术馆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营机制,为衍园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希望有朝一日,衍园能成立由专家、学者、主管部门等各界人士组成的理事会,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馆长聘任制,让“课子”的温州衍园能代代相传,春风庭园,生机昂然……

衍园很小,世界很大;衍园在温州,我是温州人。

苔花诚然小如米,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若干年后,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老一代温州人开启的衍园事业,就不会“恰如牡丹,花开惊艳”?

本文刊于温州人杂志2022年2月刊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