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范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西方美术史差异论文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范文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范文

2024-06-16 2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1篇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

因为建筑材料和社会功能的不同,使得我们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当然建筑风格的不同,他们作为载体所承载的的文化就不同,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语言的不同,表达的思想就不同,艺术工匠们所倾注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难看出西方的建筑的材料一般是石质的,而且是纵向发展,直指上帝的,这也显示了他们对神的无比的崇拜。而作为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的“城市法则”,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类型,故宫的飞檐有很多的类型,从天安门到乾清门,他们神态各异,有的低垂,有的直朗,有的上挑。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我们的各式的建筑,无不遵循着对称,威严的法度,而西方的建筑在西方宗教主义神学的环境里,追求的是一种奇特,一种原始的对上帝的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无比的虔诚,归根结底,中西建筑的差异是是文化差,中国建筑法则都来源于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西方主要是反映圣经的典故,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建筑都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我们可以从中西建筑上的材料,布局,价值来分析中西建筑的差异的本质。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建筑上主要的是材质上的不同,西方的建筑大多以石质的材料为主,他们都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他们把建筑看作是上帝休息得场所,希望他们与上帝共存。例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全部是用石材筑成,可以说,西方建筑史是一部以石材为特色的历史,而在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印度建筑有些例外)他们是以木材来做建筑的主要构架结构,大都采用现在很少使用的隼榫结构,因此我们中国的建筑史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的建筑对材料的选择为什么差别就如此大呢?西方在原始社会主要是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他们食不果腹,所以他们对物实用性比较看重。另外一方面西方人最后选择了石材的作为建筑的首要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务实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人定能胜天”。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我们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养成了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他们重视节约,讲究储存。随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就发展为我们的传统的哲学文化,他的本事就是宣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个西方的世界观是截然相反的,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将木材作为基本建筑材料,就是是天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除了自然因素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理念,我们才会看到今天这样的结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建筑空间的布局也有所不同。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西方建筑大都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并且纵向发展,建筑所使用的柱廊、门窗,他们无一雷同,形态各异,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每个窗户设计讲究,每间屋子都有一个窗户,以增加它们之间的交流。用外部广阔的园林来包围建筑,西方人在奴隶民主制就已经实行这样的格局了。西方的建筑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占据着纵向高空的空间,所以我们看见的欧洲的建筑多以耸高,尖顶见多,如,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而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西方人把建筑与科学结合一体,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西方建筑截然相反,我们传统的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多在地面平面铺开。与西方的高空发展有所区别,他展现的是一种“整体”的美。当看到北京故宫、明十三陵、山东曲阜孔庙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重重院落相套,并且大的方格围着小方格,构建占地面积巨大的建筑群,各个宫殿的排列有主有次,体现了我们传统思想的本质,也体现了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最后,中西建筑价值的迥异,显现中西审美观念的不同。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体现的一种精神,西方的建筑更重视他的社会功能的实用性。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他们大多没有特定的法则,主要靠是工匠们的实践、经验,这种经典的建筑格局大都是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无论是帝王的宫殿黑石平民的居所,他们的讲究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旨在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当我们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强调人工美,注重建筑的规则美,把建筑概括为几何形体,如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对于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也与中国的园林建造的思想不一样,如我们的苏州园林,讲究借景,让我们感觉,园林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己。而西方的园林的花草必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由此西方建筑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中西在建筑价值上做大的差异了。

2l世纪不仅有信息资讯的网络化,还有科技创新的神奇化,都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在20世纪曾不断出现的中国美术中的中与西的问题,特别是中西的建筑风格的差异仍将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怎样在21世纪中处理好这两个层面的关系,怎样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看传统的现代化,看西方文化的对中国影响。我个人仍觉得应该变古为今、化西为中。相信这句话在我们现代的建筑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李福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美术出版社

[3]《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外国美术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薛永年等

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传统建筑;建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46-02

一、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其文化之间的差异,东方最具代表性的是辩证思维模式,尤其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辩证观点再加上易学观点,看问题较为折中,俗语说“看破不说破”,中国先人的文化思维总结来说分为:变化、矛盾和中庸。这些观点基于世界万物都是由对立矛盾面组成,处于不断变换过程之中,中庸是不偏不倚游走其中的道理。中国更注重中庸之道,讲究低调的处事风格,这种思想传承了千年,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而西方人们的思维多以线性为主,尤以欧美为代表。不同于我国的思维方式,西方国家更加认可事物的根本,认为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世界上任何的关系都没有矛盾,矛盾即具有两面性,他们将事物判断得十分明确,在对错之间的界限十分鲜明,一定要将事物进行明确的分类,不允许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而中国人喜欢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认为事物存在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都追求能够和谐地发展。由于东西方国家人们思维的不同,导致了判断问题的方式不同,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加重视对个体的强调,而东方国家的人们讲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将个人的作用弱化,而重视群体的力量。

二、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形成

东西方国家人们思维上的不同,追溯其根源,有心理学著名专家尼斯比特指出,这种差异是由于两个地域的国家在形成中所经历的轨迹不同,西方国家的发展中主要推崇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他们国家的文化是以古希腊为主,而我国在发展中人们大多遵从儒家思想和文化主张,并且在道教的影响下,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整体性作用。

(一)辩证的东方思维方式

我国从古代以来,就形成了群体生活的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集体利益共享的方式进行劳作的。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集体思维模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大多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依赖社会的总体环境,因此我国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多夹杂着外部因素,对自身的影响考虑得不多。从历史环境考量,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人们的生活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大,等级制度和相互配合的劳动十分明显,因此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体以五方面进行总结:1.变动性: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方式来看都是存在变化的。2.矛盾性:事物本体充满矛盾性,没有绝对的精确。3.折衷性:与太极符合原理一样,强调柔和曲变,得到中庸之道。4.关联性:每个人都不能够单独存在,与环境和社会都存在着相互的关联。5.平衡性:客观事物与环境普遍和谐共生才有它存在的意义。

(二)独立的西方思维方式

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强调的是自由和人文,这是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思维方式。由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相对单一化,人们更多的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社会的环境背景对个人的影响不大。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结构和人们所生活的大环境是形成人们思维方式的主导力量,是形成认知的过程。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被世代相传,一直延续下去,使人们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由于西方国家人们的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这种生存方式更加重视个体的能力,适者生存。因此西方国家更加重视个体的力量。中国的社会生产主要以农业为主,人们的思维更倾向于人际关系和自然因素。西方则更倾向于独立的个体,东西方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更加依赖于自然的恩赐,是一种被动的思维,而西方靠狩猎来生存的方式使人们的思维偏向主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既存在不同,也能蚧ハ啻俳。

三、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在传统建筑上的体现

建筑设计师的知识文化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形成,且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变化,中国建筑的设计方式是其内在根本机制,它更加详细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的设计风格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即自觉的理论表达不够,没有根据准确的科学原理进行设计,只是凭借设计师的灵感,使其在理论上存在着不足。

(一)建筑文化传承差异

西方国家的建筑设计主要以理论为主,只要理论上成立就敢于开始修建,在《建筑十书》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论建筑》等文献中,能够看出东西方国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差异。西方国家的建筑书籍中更多的是说明建筑的理论和设计方法,而中国的建筑文献中记载的多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前者注重理论,后者注重实践。当然,中国的建筑只靠设计师的灵感去想象是不能完成的,之所以中国建筑能和西方建筑一样成为东方代表性的文化传承,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或者说是对建筑的需求不同,设计师通过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融合社会环境,用自己的方式将设计风格与理论进行结合。

(二)建筑形态形式差异

从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到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可见木结构建筑在古代中国所占的地位。即使是中国古代也有砖石建筑,多存在于古代佛塔和墓室之中,虽然材料是砖石但是在构筑结构上还是模仿木结构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构筑形式不同。西方国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更多的参考古代罗马帝国以及古希腊文化,以石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以木材为辅进行设计,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

我国的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思想,不论功能如何基本构成形制要求相对统一,即中轴对称、外合内开和院院相连,讲求意境和内敛。从古代民居建筑到宫廷皇家建筑,以及寺庙道观都是左右对称,院院相接,只是在空间处理和建筑体量上加以分级,这是儒家思想的等级尊卑观念的一种体现。在特定空间环境内以某一核心建筑为主体,以特定的模式与方法向外拓展扩散,再分别赋予其建筑功能性,组成大片群体建筑且保持轴线对称和空间意境及空间连续完整性。西方建筑在建造之初就强调其功能性,一切构造方式由其功能所决定,例如西方社会设计教堂时的仿十字模式,确定后就在其空间内部进行精细的空间分割和装饰描绘,建筑形式一般以单体居多。与我国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建筑更多的重视个体的风格,每一个建筑都具有庞大的气势和恢弘的设计风格,他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突出人类的智慧和地位,建筑多采用高大宏伟的风格。

(三)建筑文化理解差异

我国古代文化更多的强调对主体的凸显,在进行“认知-评价”这种机制的分析中更加重视评价,重视人自身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理论上的成立,也不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准确的结论,而是更加倾向于人自身的实际感受,来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

我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上也更加重视整体的和谐,不断研究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其装饰特点,并进行改造升级达到一种至高的状态。在认识和评价机制上,中国古代匠人在建造建筑过程中更习惯于运用人的感受和行为习惯来类推建筑的形态本体。这种明显的中国传统式思维是在几千年的东方哲学思维和常态的农耕生产方式下产生和形成的,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它既具有浓厚的东方辩证主义色彩,又充满强烈的主观色彩。强调自然与建筑本体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又具有天道无变的绝对思想性;主张经验和理想的结合,又要求具备自身的内悟;既追求纯粹的技术美学境界又鄙视科学的验证。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匠人那里,储存了几千年的建造思想,建筑原理在实践中以师徒方式口口相传,师徒文化在古代建筑文化体系中是一种基本存在机制。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建筑设计理念。西方国家的建筑更强调主体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的是一种融合、和谐共生的原理。二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高下优劣,但是从建筑创造和延展以及对后人的启示,及一些精巧技术传承的角度来说,西方国家的建筑精华部分值得我们当下的建筑设计师研究借鉴。

四、结语

虽然中西方国家在思维上及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其建筑的发展却都是朝着人类文明的延续而进行的,都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古代建筑代表著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形象特征,它的存在能够提醒人们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改变,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也不可能轻易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习惯。我们可以融合示范建筑文化思想中的精髓,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可以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方式带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将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推向世界。相信在这个相互交融的时代之中,东西方可以相互理解,产生更加优秀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袁忠.匠师文化及中西建筑文化心理比较[J].华中建筑,2005,23(1).

[2]侯玉波.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N].光明日报,2003-10-14.

[3]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1-6.

作者简介:

袁 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讲师;

第3篇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 广州歌剧院 差异 思考

“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以形态独特、线条流畅,充满激情、创意,奇幻莫测并有别于传统设计美感而著称,在世界建筑设计圈内收获无数赞誉,并赢得普利茨克最高荣誉奖。当真正漫步在其中国代表作品――广州歌剧院时,笔者对传统及当下中西建筑设计形象特征与建筑文化观念的差异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形象特征

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成员。在其发展的历史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大风格及艺术特征迥异的建筑类型。以木构件为主要框架的传统中式建筑,不突出建筑单体,院落、围墙的有机组合,形成实虚有度、相互搭配的建筑群落。西方古典建筑以石材、砖为建筑的承重传力构件,因地域、民族或宗教的不同外形出现差异,但总体以构造严谨的单体建筑为核心,向垂直方向强化和扩展,通过高耸的穹窿、钟楼和尖塔渲染特定的艺术形式。

从建筑形象的发展和变化比较,唐宋以后的中式建筑一直在程式化中演进,遵循一整套极为严格的定型形制。近现代,虽在形式上进行过不同革新和尝试。比较而言,西方建筑风格和建筑样式似乎更为丰富,并一直引领着世界的潮流。

1.形态差异。广州歌剧院与周围建筑在形态上差异明显。前者是理性的角度运用超理性思维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全新诠释,整个建筑采用多角度、不规则斜线和曲线,棱角分明、交接平缓、体态自然、紧拥大地,隐喻生命的永恒与发展,表现建筑融合自然的生态观念。半漂浮、无重力与地面若即若离,轻盈、飘逸,饱含着阴柔与雄强,对“营造”语汇有着别样的演绎,外观似大小两块形态自然的“砾石”。反观后者,建筑多高耸健硕,“”向上,尽显阳刚威力,为长方、正方、圆柱、圆锥等几何数理形态;少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营建的“民族主义”建筑与部分岭南骑楼“乡土建筑”交错并存,在形式上与歌剧院产生巨大差异。

在阐述歌剧院形态与周围建筑关系的问题上,作者表现出桀骜的个性和特质:“我不相信和谐。什么是和谐?跟谁和谐?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①

2.材料差异。中式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近现代融合西方建筑科学技术,外部改用金属、石材、玻璃;内部则选择石材、木材、玻璃、壁纸、乳胶漆等。根据建筑设计的形态和样式,广州歌剧院在材料确定和选择上颇费功夫,外墙选择冰花蓝和白麻两种花岗石,经机械细分切割为不规则三角形,对缝结合严密,采光部分用钢梁结构框架结合钢化玻璃,内部填充惰性气体,有利于自然光线采集和太阳光能吸收,降低室温,减少空调开放,达到建筑节能、低碳环保的目的。内饰部分为实现倾斜曲折与交错变形的空间设计,墙面使用清水混凝土塑造技术,较好地展现了建筑“倾向张力”和“流畅空间构成”的设计理念。“双手环抱”式看台的应用、非对称三维曲面的空间形制、多边线性形态的“行云流水”效果及观众厅采用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G.R.G)材料、不规则扩散体施工,实现了表面无缝、流畅、大尺度光滑的工艺连接,使歌剧院在功能、形式、可行性三方面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高水准顶级剧场。

3.空间差异。“双砾”建筑延续哈迪德独特的空间设计语汇与逻辑考量,屋盖、幕墙为一体化构造,相比奥运鸟巢四分之一的对称,广州歌剧院完全没有相同的节点,施工难度国内前所未有。建筑内空间为两大部分,前厅、过道、休息区为钢梁结构,纵横交错,透过玻璃洒落室内的户外阳光温馨迷人,框架与玻璃光影交织,光动影随,时空在此凝聚并流动,体现设计者强大的空间、光影塑造能力。整体流畅墙面、廊道的营造,带来强大的拉伸张力,构成功能共融、情景互渗的“流动空间”,使内外空间景观有机链接,与当下普遍方正的建筑内空间设计形成强烈对比。

西方建筑讲究实体美和空间美。集中表现单体建筑巨大的体量、形态,建筑内部由较大而复杂的空间组合,展现强烈的形式美感。中式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体量不大的单体组合成建筑群,岭南一带的骑楼则形成了当地建筑的独特风貌,单体建筑多于横向联排出现,诸多布局有序的单体构成张弛有度的建筑群落,形成珠江流域独有的建筑样式。

二、文化观念

建筑设计之所以产生形象外观上的种种不同,追根溯源主要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而思想观念的差别却与各自背景文化密不可分。蔡元培说:“我国建筑,既不如埃及式之阔大,亦不类哥特式之高尖,而秩序谨严,配置精巧,为吾族数千年守礼法宗之精神所表示焉。”②短短数言,概括了中国建筑与西式建筑之间的差异及自身的优势所在。

1.文化差异。观察歌剧院的建筑形态,很容易得出是“老外”手笔的结论。这样一个显性的设计特征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根本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有着各自明显的特征和体貌。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从设计者成长环境理解文化背景对建筑设计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儒、道、佛构建中国文化,核心观念是“仁”,注重天人关系,以“和”为群体原则,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凡事以“中庸”为准则,建筑布局以中线为轴向纵向、横向扩展。西方则以理为重,追求绝对理性,这一主题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作品当中。自由、开放、注重个体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强调和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重视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以个人为中心,自我体现,富于冒险,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创新。在西方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哈迪德,是一个骨子里保留着阿拉伯民族特质及两河文明遗韵的复杂个体,特殊的个人背景和文化差异,最终成就了其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

2.价值差异。中西方建筑差异最大莫过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西方传统建筑理念:重建筑,认定建筑为最重要的艺术门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凝聚;中国对建筑看法比较模糊,宗法礼制上肯定其重要,但并不将它作为表达思想意念的重要艺术。中国建筑注重现世,西方建筑注重永恒。中国以“人”为中心,人是难超百年,居所无需永恒,不为后代考虑,注重现世居住、务实。除华表、宗教、陵寝、城堞建筑等另当别论。梁思成认为,中西建筑迥然不同之处就是“不求原物长存”。③西方神为中心,神庙为代表,神永恒,居所也就永恒。观念重实轻虚,正如诗人拜伦所吟:“你消失了,然而不朽;倾圮了,然而伟大。”④

3.自然差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对自然强调顺应与协调,关注于自然融合,讲究建筑、人、环境三者和谐,注重风水格局,依形就势,因地制宜,习惯于引景、点景、借景、藏景等手法。建筑功能与艺术表现相辅相成,意境独特、尺度自然。以群体取胜,重虚实结合,重要建筑中线为轴、横向展开,表达适应、协调的自然观念,典型的皇室建筑或乡村民宅都体现这一独特的精神和理念,岭南的骑楼建筑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作品。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建筑的精神》说过:“在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这是一种对‘宇宙图案’的膜拜,以及作为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⑤

西方文化强调征服、改造自然,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文化重分别和对抗,敬畏中暗含对立和抗衡的心理,受神权、人权等观念支配,注重二者的冲突、对立,强调人为,讲究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符合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近现代,文艺复兴后,随着科技发展及人的思想解放,建筑设计风格流派层出不穷。作为当代杰出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继承了西方建筑设计的自然观,突出人的征服和改造地位,歌剧院设计融入大量现代元素,而外观圣洁、庄重,内部威严、神秘,稍带压抑、幽暗的西式传统基因若隐若现。

4.审美差异。从审美价值角度,中国建筑重言传身教,以师徒传承的方式,靠的是实践和经验,建筑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依赖形式逻辑方法。无论是帝王宫殿、寻常民宅,下宅落基前最先思考的是风水学与五行生克原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聚落建筑寻的是背山、面水、向阳的最佳位置。建筑审美形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⑥更是中式建造的最高境界。

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开始,均以巨大的形体和严密的数理结构展示其“凝固音乐”的特质。建筑着眼于实体,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的“整一”和“秩序”,理性主义的“和谐美论”,均对西方建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几何形体是西方建筑美的至高构造形式,超脱自然、驾驭自然,实现“人造的美”。维特鲁威提出:“建筑要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⑦一直是西方建筑界信奉的圭臬,也最能体现其建筑理论的精髓。

广州歌剧院的设计,离不开西方传统建筑思想理论,无论惯于“解构主义”或“至上主义”,都是几何形体构形意识上的发展,其审美上的追求同中国的传统建筑理论相去甚远。

5.发展差异。儒家学说倡导中庸、尊重宗法,带有传统主义和稳定抗变的倾向,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天不变,道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建筑严格按照一定的形制营建,官府颁发过两部重要建筑施工设计规程,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是中国建筑史的两部“文法书”。建筑发展遵循特定的程式和轨迹,以总体的不变,应对建筑样式的局部发展。

西方建筑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发展过程,在不断批判中寻求变化和创新,哥特式建筑通过高耸构图,表达向上升腾的心灵幻觉,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柱式、穹顶的全新创造;文艺复兴建筑通过复兴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基督教神权的哥特样式,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造型的主题,半圆构图和水平线同哥特式的高直效果抗衡,建筑整齐、统一、富有条理与哥特式参差不齐、自发性及高低对比形成反差。

总而言之,“否定之否定”是西方建筑历史发展的路线,产生了众多的建筑流派与建筑风格,开篇提到的“解构主义”或“至上主义”是螺旋向上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无论“指找出文本中自身逻辑矛盾或自我拆解因素,从而摧毁文本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建构”,⑧“结构方法是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⑨或是表现“纯情感的至高无上”,⑩都是总体路线上的具体表现,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是“解构主义”付诸实践的典型案例,是对西方建筑发展观的一个新的演绎。

结语

从形象特征、文化观念两大观点的差异思考论述,不难看出中西方建筑理念的明显差异。广州歌剧院的建造,是西方建筑思想植入中国并得到发展和延续的个案,建筑如同海潮里一朵闪亮的浪花,带给国人一种诧异和惊喜。在学习观摩之余,我们会想到,在当下讲究文化融合的时代,如何探寻中国建筑精髓与西方建筑文明的结合,我们既希望有“黑白双砾”“鸟巢”“鸟蛋”的舶来设计,更希望将来见到更多具有东方神韵的中式建筑精品在世界建筑艺术的殿堂中登顶,中国建筑艺术未来的发展可以沿用说过的话:“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当代世界建筑艺术随着信息交流的进步形式愈趋大同,也就更需要保留各民族建筑样式的特色。要发掘本民族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融合先进的建筑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才能自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

注释:

①③④⑤楚轲,建筑大师语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227,232,233,234.

②⑦邱德华,董志国,胡莹,建筑艺术赏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223,10.

⑥?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79,269.

第4篇

1.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文化是现象背后一只看不见的手。当代东西方建筑碰撞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双方的文化差异进行解析是很有必要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文化又是生成建筑的背景必要条件。建筑反映了一个时代文化,文化又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建筑。建筑倾注了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它必然反映了当时最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建筑,我们需要研究它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又是人类文化的高度集中。

2.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英国学者巴格比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内在行为规则是指人内在的思想方式,外在行为规则是指人外在的行为方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于彼此看待内在和外在行为规则的关系上持有不同的态度。内在和外在行为规则的关系在建筑中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是中西方建筑师在思考问题时所秉持的不同态度。

3.东西方内外在行为规则的差异性中国的传统思想主要建立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基本观念之上,辩证的分析得出结论“形式为内容服务”,中国注重“神”和“情”而不在于“象”和“形”。通过对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研究发现,中国在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辩证论述中隐含着这样一条总纲:“内容是首要的,形式是次要的,中国建筑是内容的建筑”。然而,西方美学中的“形式”的概念常区别于中国美学中“形”的意义,具有更加宽泛和宏大的含义,它被提升至宇宙的运行和美的本质起源层面。在柏拉图的世界中,形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形式是万物起源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在康德的世界中,形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形式”在西方美学中的含义丰富且极其复杂,玄妙而深不可测,是中国美学中“形”的意义所望尘莫及的。整个西方的美学就是以“形式”为核心的美学,即“形式美学”。双方不同的文化起源,引出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形式。从东西方古代建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其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产生了异样的心理体验和审美享受。

二、东西方文化观下建筑方式的差异性

1.东西方建造方式的差异性中国建筑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观念有一定的思想联系;西方则强调神灵的权威性,崇尚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史书,宗教建筑已然成为西方人的精神寄托,这点也是东西方建筑发展区别的首要原因。东西方对待建筑的意识形态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东方一贯注重的是“人本位”,西方始终秉持的是“神本位”,一个是短暂的,一个是永恒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必然会产生不用的建构体系。中国古代选择建造和使用木构建筑,一座木构建筑。在中国量体裁衣的建构体系下,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几年的时间,但是一座石筑教堂或神庙,在西方神权至上的思想体系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如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构筑行为,用几代人的心血去完成一件建筑艺术品,恐怕只有神灵的力量才能促使人们乐此不疲的与石头经年累月的打交道。

2.东西方建造方式发展的差异性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快速发展的社会和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促使西方人也摒弃了原先的建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梁板柱和钢筋混凝土。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和基本风格。建筑的差异性体现出西方有比中国更强的革命性传统。中国儒学几千年基本是一脉相承的,也基本上无人敢于创新和挑战,西方则截然相反。文艺复兴运动为了反对中世纪神权的通知和约束,以人性为终极理想,向实现古希腊文明的自由和浪漫而不懈努力。启蒙运动为了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心声而向中世纪的黑暗挑战。随着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逐渐消退,古典主义再一次重登传统的历史舞台。西方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一次次向现代文明社会迈进。中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欧洲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从东西方民族的性格差异与文化差异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呢?石头真率、质朴、刚硬、雄壮;木材细致、深秀、坚韧、柔美。物犹如此,人岂相同?

三、东西方文化观差异下建筑的实践行为

对于CCTV大楼所引起的功能与形式的争论与批评,库哈斯解释说:“对CCTV大楼的批评可能是两个方向,老一辈建筑师从功能角度看待,新一代建筑师主要从社会意义出发,我们被置于中间并且在媒体中不断披露,同时中国式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他认为:“这是一个理性的建筑;它是有创造性的建筑;它是连续的、整合的创造;它要揭示惊人的美”。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这一口号成了国际性的建筑贫瘠和单调的通行证,其契合了中国社会的心理需求和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愈演愈烈,但在西方国家中并不完全依赖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赖特认为这是一个被国际建筑界的形式主义为了标榜和炫耀贴标签式大量滥用的口号,实际毫无意义。当人的意识、社会的文化、建筑的功能在共同发展、形式不断被超越并加强功能的情况下,“形式追随功能”才是一句有意义的口号。

实际上,建筑的实践行为可分为两个部分:程式化的批量生产,以商业为目的;号称独立自主的创造性,以个人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为前提。似乎后者冠以修饰性的说辞后显得格外高尚且富有意义。说辞的背后还要贴上一系列的标签,如解构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中国古代有关建筑的方面的记载其实并不是关于建筑本身的,大多数是关于人文哲学方面的,但是人们在寻求一切主张和行为的根据时反复引用经典,久而久之似乎也就成了中国建筑的一套理论依据。其实不然,“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其实老子在告诉我们虚和实的关系,做人的原则和虚化若谷的哲学道理。西方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以坚固、适用、美观作为建筑学三大原则,其根本性目的在于指导建筑的实践运用,是为了成就那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维尼奥拉简化归纳的古典柱式,是便于人们模式化运用和简单的操作;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一定不是为了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而是带着一种普世的观点来恩泽那些普通人。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中西文化,差异

建筑是承载民族精神的智慧结晶,通过建筑所运用到表现手法,建筑技艺,装饰内容等可以窥探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思维模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但是整体来看,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一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性可以为现代建筑装饰更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和需求提供借鉴意义。

一、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分析

一般而言,文化模式是影响民族之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世界观的根本因素。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磨合中演化出来的关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发展、演变到消亡都会对人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民族之间整体性的文化差异就构成了文化模式之间的对立。这种文化模式的对立表现在建筑文化上,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思想和“天人合一”建筑理念,而西方建筑尤以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和巴洛克建筑为典型建筑文化模式。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儒道相辅、情理相依。儒家中的“中和”理性体现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而道家的“自然”却体现着一种审美、一种艺术的境界。历经千秋万载,儒道思想规范传承不衰,虽偶有变故,但也只是微波轻澜。儒道思想一方面限制了大众审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独特的风格特征。

儒家经典的《礼记》中的“中和”解释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成为宇宙万物最最本真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它不是静态孤立的个体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畅然生机。追求各种不同事物的协调和整合,在对立两极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中点。传统建筑装饰作为人文色彩的一个方面,以其象征性、直观性更为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道家经典《老子》五千言,上承古代文化,下启百代之学,中国历史上之各家学派,无不从中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观,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在艺术领域,表现为对自然的亲近,艺术应回归自然之中。“大美无言,大巧若拙”( 老子道德经下卷) ,揭示了空灵的意境胜于实在的事物。《周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及艺术的哲学基础: 阴阳二气生万物,万物皆察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汇成艺术的节奏与生命,要求在情景交融相互渗透中显现艺术意境。老子的“大象无形”,并不是艺术的抽象化,而是通过“气韵”表现在有形的意境之中。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从天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中去审视万物之美,艺术的境界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流派甚多,其中儒家与道家两学派构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典型的思想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传统建筑装饰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2、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特征

希腊艺术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艺术既带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极具浪漫和幻想的特征。这两种特质的融合使得希腊艺术极具魅力,它神秘而现实,典雅而又庄重,带给人无穷的美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对立因素的和谐、杂多的统一”,柏拉图按照“美的理念”创造艺术的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说”,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石。这些美学思想既是对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又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西方传统艺术始终贯穿了两个要素: 一方面模仿自然,另一方面是追求形式。两个要素成为希腊艺术的核心。

体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无论人物、动物或植物等,都以写幻求真、模仿自然为原则。形式上遵循比例、匀称、端庄、协调的形式规律。艺术家们把自然的秩序与自己内心的自然体验引起的强烈共鸣以有序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氛围造成了中西方建筑装饰风格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表现和造型手法方面。

1、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空间表现。中国传统建筑重视通过人的内心对外界空间和物质进行领悟,并将这种领悟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中国的建筑装饰文化突出意境的设置,建筑空间布局明显地着眼于对欣赏者的游观心理的把握,空间层次丰富多变,同时又含蓄内敛,同中国的手卷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则重视在空间中建立立体的视觉效果,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充分运用形式规律表现形式,塑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审美理想,在与环境的融合方面,通过高大严谨的外观效果表现出对自然控制和改造的宏伟魄力。

2、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造型手法。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如同泼墨山水画一般将装饰的内在含义蕴含在精简粗狂的装饰构件中,并不刻意要求装饰外在形象的精确和相像。通常会对造型进行夸张或变形的艺术处理,形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西方建筑装饰则强调造型的写实性,其体积和量感的精确设计是西方建筑装饰的主旨。装饰的写实性配合建筑的立体感成为西方经典的造型手法。

通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比较, 能更清晰地把握不同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性格。吸取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 巧妙地运用传统建筑装饰的技巧,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使传统的形式和材料通过现代的建造方式被赋予现代的建筑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彬.浅析中西室外建筑装饰元素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

[2]张娟.中西设计艺术的汇合与通融――论中西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和而不同[J].文艺生活,2011.2.

[3]丁晓峰,赵艳君.中西建筑装饰文化差异及其表现形式[J].大观周刊,2012.24.

第6篇

[关键词] 地域性;建筑设计;建筑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关于建筑地域性的认识,笔者认为从四个方面加以把握,首先需要明确地域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伴随人类历史全过程。然后需要分析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再者,建筑史学界、评论家对建筑的地域性产生思想、流派做了详细和全面的概括与分析,我们要认真学习了解和关注各时期地域性发展的特点,总结和吸收前辈建筑师们在建筑地域性思想与实践方面做出的尝试与探索,用以指导我们的设计工作。

一、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

地域性是建筑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地域属性的自然要素、文化要素、技术要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1.原始生存时期――自然的因素明显

这是指在原始农耕和畜牧业时期人类社会产生的建筑形式。在人类建筑发源之初,几乎所有地区的建筑类型都属于此例,这里不妨将之称为原生建筑。此时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完全直接得益于自然界的灵感,建筑与大自然密切相关,没有多少人文因素。获得遮风避雨、抵御伤害的栖息场所是建筑的主要功能。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还存在着原生类建筑,如印第安人的草屋、我国西北地区的窑洞。

2.农耕文明时期――自然、文化、技术因素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原生建筑在不断地发展。一方面,在长期对抗自然环境之中的地形、气象、水文和生物等事物的基础上对自然界形成新的界定,衍生出新的定律,如我国的风水观。另一方面,社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对地域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建筑的功能空间在不断衍生。这个时期是不自觉发展的地域主义,该时期的建筑相对于今天不妨称之为传统建筑。如我国现存的故宫、北京四合院民居(图2-2)都属于此种类型。

3.工业进程时期――地域性的丧失与反思

发端于不列颠岛的工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产业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它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建筑观念:建筑成为可以大量复制的工业化产品,成为居住的机器。在此形势之下,建筑的地域性逐渐丧失原有的存在地位,不论从内在的文化传统到外在的建筑材料,其存在的意义都遭到巨大的冲击。出于对工业化的抵触情绪,使得传统地域建筑中包含的各种要素,成为地域主义建筑师捍卫地域传统的有力武器,他们开始自觉地维护并发展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如赖特、阿尔托等建筑师用传统的、地方的元素来对抗工业化社会的同一、单调和贫乏,期望回归自然,回归传统。

4.信息全球化时期――地域性的理性认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美国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可以代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全球化导致的建筑形式同一化的一种反思。还有学者提出了“广义地域主义”之说,广义地域主义承认各种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糅合,承认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地域化使用,以此对地形和气候做出全新的诠释。的确,信息的广泛、快速交流,使世界有趋同的趋势,但各个区域对于当代先进建筑观念理解的差异,及其与当地地域建筑结合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新的不同于原地域特点的新的地域主义建筑形制。比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娱乐性建筑、耀眼的霓虹灯,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各种夸张的手法也正成为该地域的特色。

二、建筑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动力

2.1形成原因

1.弱交流下本土建筑自觉性的探索:

如上文所述,在人类原始生存时期,在处于生产力极度低下,基本封闭的状态下,人类在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下,为了获得遮风避雨、抵御伤害的栖息场,

直接采用当地材料和从大自然中学习到的建筑方式,建造了具有地域差异的,与大自然密切相关的“原生建筑”。

随之人类智慧积累,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发展到了农业社会,此时建筑已经不单纯是遮风避雨、抵御伤害的栖息处了,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对地域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建筑”的功能空间在不断衍生。此时人类的交流依然缓慢,但已基本形成东西方两个大的文化阵营,建筑也依此为分为以石头为砌体的西方建筑类型和以木头为框架的东方建筑类型。

2.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创新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的交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东西方之间,各国家、各地区之间,都比比皆是。这种文化的交流,先不论是强势文化的侵入,还是弱势文化的对外学习,只谈在这种文化的融合中,确实产生出一股创新的动力,若比较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融合,可以发现这些创新可能都是当地对于外来事物加以重新的诠释的结果。

3.强交流下寻求建筑差异性的手段:

西方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工业产品成为人类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大冲击了地方固有的文化传统等差异,出于对这种工业化的抵触情绪,使得传统地域建筑中包含的各种要素,成为地域主义建筑师捍卫地域传统的有力武器,他们开始自觉地维护并发展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

信息的广泛、快速交流,使世界有趋同的趋势,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全球化”“普世化”的建筑使得“千城一面”,地域性成了寻求建筑差异性的手段,成为自发的过程。

2.2发展动力

建筑地域性究其本质,笔者觉得是建筑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来自自然气候的差异,来自社会文化的差异,技术条件的差异等。

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人造环境产生认同上的危机与规划的失落,千城一面的结果造成地域特色消失,人变得没有归属感、彼此更加疏离。

究其原因是世界各地建筑的这种差异性逐渐缩小和不明显:其中自然条件的差异永久存在,没有明显的变化,是个恒定的要素。市场作用下驱使普世化的技术得到普遍的推广,使技术的效益最大化,这使得各地技术条件的差异变得不明显,或者被抹平。另外全球化的进程中,就当今世界大环境下,仍然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西方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在不同程度的抵御这种文化的侵蚀,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建筑文化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地方的建筑师群体这种保留地方文化传统的诉求和责任感特别的强烈。

当然作为各地区小范围的比较,自然气候、社会文化、技术水平还是有些差异的。另外,在当代人类社会倡导的节能、环保、低碳、生态理念的大环境下,

建筑地域性所遵从的:建筑与自然气候、社会文化的融合及适宜性技术的采用等原则很好的契合了上述人文大环境。

因此不仅仅是因为出现了全球化才有地域之分,只是全球化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原有地域差异的消失,这才使人们对于地域的探讨越来越多,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也因此当今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得到如此之关注与重视。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性当下存在的发展动力如下:自然气候的差异、社会文化的差异、技术材料的差异、弱势文化抵御强势文化侵蚀的方法、当下全球生态理念的需要。

三、作为建筑史学、评论家的概括与分析

所谓各种主义和流派以及被冠以某个主义或流派的建筑师,是一些研究建筑史学家、评论家所做的概括与分析。地域主义建筑及地域主义建筑师也不例外。

地域主义理论来自西方,建筑史学和评论界提出了地域主义建筑同时,分析了地域主义思想产生、发展阶段(摆脱通行古典设计的渴望、对国际风格的反叛、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并将其分为不同的思想流派(广义的地域主义、狭义的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我国建筑史学和评论界有所谓一开始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之后有“地方主义”、“乡土主义”、“风土主义”等,再后来有“场所精神”等的提法。

四、作为一种建筑创作的方法

这种建筑创作的方法是抵抗一切主流文化最有效也是最坚韧的武器,是用来打击与反抗现代主义的国际式样、产生差异性的有效的建筑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设计上吸收本地区自然环境、本民族文化传统和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创造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使用此方法创作出来的建筑作品被大家称为“地域建筑”。

一切有志于抵抗大一统的主流文化以保护地方个性和民间情调的建筑师,必然会把它作为自己的庇护所。它一方面延续地方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又张扬自我的个性。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地域建筑创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又极富个性。

五、结语

某种建筑能在一个区域成为主流,无非是这个建筑是最为经济适用的,同时符合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传统因素。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改变导致地域建筑的改变是必然的。当代的地域建筑地域性的创作,应该是创新的,或者说是进步了的,应该基本摆脱了地域生存环境对于原生建筑的强限制性,文化习俗对于传统建筑的强束缚性,取而代之的是创造性,是多种自然、文化和技术要素的综合发展过程的结果。

[1] 凯瑟琳・斯莱塞著.彭信苍译《地域风格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0.

[2] 袁牧著.《国内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理论研究现状及评述》.《建筑师》.2005(06).

[3] 沈克宁著.《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师》.2004(10).

[4] 王颖 卢永毅著.《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阅读》.《建筑师》.2007(05).

[5] 赵星著.《传统乡土建筑的当代“建构”之路》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教育

Abstra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an art, is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art, is the carrier of history. The building is the hum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oduct, represents a kind of culture, is not only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is a regional phenomenon.

Keywords: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建筑己有4000多年的历史,并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然而,把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和与其相应的建筑教育在中国只有不到80年的历史,其中缘故值得思考。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严谨的程序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都是如此。我国的许多传统建筑如宫殿、孔庙、寺院、道观便是很好的例子。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单位,基本上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一原则一直采用了几千年,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总平面布置方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一、传统建筑概念与建筑学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比如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建筑,被成片成群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如果我们认真读一下中国历史和中国建筑史,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发展脉络,就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建筑的概念和现在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差异。工地上的参照物是由大师傅根据建筑的类型和所备的建筑材料制作的建筑木构模型;建造过程中如遇问题,现场解决。此外,中国传统建筑的彩画画幅主要取决于结构构件的形状,表现的和西方建筑室内的绘画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的画面和结构构件合二为一,后者绘画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综上分析,从建筑学的意义上看,中国传统建筑的概念和西方建筑的概念存在本质的差异。几千年来直至上个世纪初,中国没有建筑师,因而也就没有为此而专门设立的学校和建筑教育;建筑技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式的传授体系。中国传统建筑业没有产生出建筑师这个职业,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建筑本身落后,而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上对建筑的定位不足以产生建筑师。建筑在西方是西方艺术三大门类之一,即绘画、雕塑和建筑;而中国的传统建筑本质上是“器”不是“艺”,没有获得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同等的地位而成为艺术的一个分支。造房子所需要的“技能”没能作为“学问”,“建筑形式”的美主要源自于技术和构造,而不是源自于以形式为目的的设计,建筑物本身并没有向西方建筑那样成为美学讨论的对象。20世纪初,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新事物和新学科也随之进来,“西学东进”是当时的潮流;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也包括了建筑师的职业和建筑设计的概念。因此,尽管中国建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建筑学仍是一个新的学科。

二、回顾建筑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第一所建筑院系正式诞生于1927年,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其教员和系主任都是由回国的留学生组成。显然,由于所受建筑启蒙教育的原因,对建筑学的理解一开始就是以西方传统建筑学的观念为基础,以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方法去理解建筑事物,并且以此解释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建筑。因此,第一代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以及“民族特征”的解释和西方建筑师的理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地道”与否的差异。这一观点无论从他们的作品中或对中国建筑形式的分析上都明显反映出来。

这样,建筑的概念由“器”而转成“艺”,成了学问的对象。建筑是艺术的地位在建筑院系里得到普遍承认,这和西方传统建筑学是一致的。作为艺术的建筑,其形式(外观)就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对形式的研习就成了设计训练中的中心内容,也成了建筑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对建筑概念的理解是西方的,因此学习建筑、认知建筑的手段也是西方的。西方古典建筑学由于阿尔伯蒂(Arberti)和帕拉蒂奥(Pladio)的贡献,形成了一整套形式美的生成方法作为设计的原则。然而,有意思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习也使用了相同的办法,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产生则是另外一回事了。教学体系统一化、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等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因此,在中国建筑教育的教学模式普遍大同小异。仔细分析,在建筑教育发展过程中似乎缺少了在建筑学中国化之后对建筑学知识主体的讨论,知识体系和教授方式存在问题。

三、建筑学与建筑教育

建筑教育应该建立在建筑学学科的基础之上,建筑教育模式应取决于对建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最初延生在法国巴黎路易十四皇家学院,首先建筑是被作为艺术门类之一而被学院接受,并要求其有能阐述自身审美原则的理论,即必须有可用于直接教授的理论。巴黎美院是学术型机构,因此,对建筑学也要求要把它纳入可以接受的学术规范。在巴黎美院里,建筑教育被分为两个部分: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训练。这两种不同的训练来自不同的教授群体,学院内的教授和学院外的建筑师。学生们在学院内学习文学、历史、哲学和美学以及数学,同时要到建筑师工作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并通过设计竞赛获得设计成绩。在学院内,建筑设计理论的美学基础是建筑艺术的普遍原则,即以阿里斯多德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形式美被提纯到美的定律,如对称、韵律、和谐和比例等。其中占统治地位的优秀建筑的标准是固定的形式美的原则和范例,它建立在意义利文艺复兴文学和艺术作品之上。根据阿里斯多德形式美的普遍原则把美术从匠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把建筑师从工匠的地位提升到哲学家的地位.

中国在美国的建筑学留学生中,比较集中的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尤其是宾大建筑系的建筑设计课,有着完整的训练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了巴黎美院的设计原则。当时是帕尔·克瑞主管建筑设计教程,他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学院派建筑设计师和教师。帕尔·克瑞对建筑形式构件分析的态度实际上是坚信古典的、无时间性和延续性,尽量避免认真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要学生分析古典建筑的形式构件,并不重视形式的历史意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教育模式对中国建筑教育模式的影响较大,严格地说,奠定中国建筑教育基础的是源自美国巴黎美院式的教育模式。然而,巴黎美院的教学模式通过强调一般的、抽象的理论而不是特殊的、具体的实践,把建筑设计活动理论化,奠定了建筑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构成了建筑学的知识主体。这一点作为西方学术传统的一部分始终保留在建筑学的学科之中。建筑理论作为建筑学的知识主体,是建筑设计思想源泉,也主导了建筑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但是,作为知识主体的建筑理论始终没有在中国建筑学的学术框架中占有相应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形式”“、风格”和“手法”.因此,也就造成了建筑形式构件的组合成了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对形式的敏感和反应成了主要的设计能力,但巴黎美院设定的关于建筑学的知识主体和学术规范并没有真正被中国建筑教育所接受。

所不同的是,美国的建筑教育自1939年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着现代建筑的方向发展,原先巴黎美院古典建筑的研习手法被放弃了,但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和学术规范依然保留下来。这种对建筑学知识主体理解的差异是中国建筑学和西方建筑学本质上的差异,虽然这种差异并不一定反映在建筑物的形式上,甚至也不反映在学院中设计课教学的成果上,但却反映在建筑教育的理论框架上和学术规范上。最终,形成了所谓建筑设计的学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点是中国建筑教育和西方建筑教育最大的不同点,也就是对建筑学认识的不同点。

四、结语

在中国,当建筑学作为一门学问在大学里教授之时,就已经打破了中国传统上对建筑事物的认识,建筑学不是建筑,建筑学的知识主体也不仅仅是建筑设计。也就是说,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相应的学术规范和理论基础,这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虽然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建筑教育也已放弃了古典学习方法,但并没有开始建构规范的建筑学体系;由于最初对建筑学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思维方式和认识论上的偏差。以这样的视角看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很容易理解成是一部“风格”变换的历史;用同样的视角去看欧洲的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以及美国的后现代建筑等,就只能感兴趣其形式的差异,或从形式的差异去理解名词的差异,并不能认真地去研究其根源。因此,当务之急是健全建筑学的知识主体,建立自己的建筑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为建筑学真正的中国化打下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