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枢解剖.docx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脑被盖部 三中枢解剖.docx

三中枢解剖.docx

#三中枢解剖.docx|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中枢解剖.docx

三中枢解剖.docx

1、三中枢解剖三、脑干(brain stem)脑干位于间脑与脊髓之间,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全长68cm,多数脑神经核均集积于脑干中,桥脑和延髓的背面有小脑,它们之间的室腔为第四脑室,此室向上连通中脑的中脑水管,向下与脊髓中央管相续(图85-17)。(一)中脑(midbrain)位于间脑与桥脑之间,长1.52.0cm,从前向后分为基底(大脑脚)、被盖和顶盖(四叠体)。基底与被盖间以黑质为界,被盖和顶盖间以中脑水管为界。1基底(basal part) 与桥脑基底部相延续,由下行纤维束组成,中部3/5为锥体束,其中皮质核束居内侧,皮质脊髓束居外侧;内侧1/5为额桥束,外侧1/5为顶、枕、颞桥束。锥体束

2、受损则引起对侧痉挛性偏瘫。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腹侧两脚之间为脚间窝,第3对脑神经(动眼神经)由此出脑。2黑质(black substance) 位于中脑被盖与大脑脚之间,是含有黑色素的细胞团,黑质的细胞可合成多巴胺,该系统的多巴胺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即可出现震颤麻痹症状。3被盖(tegmentum) 中脑被盖是桥脑被盖的直接延续,被盖中的主要结构有: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丘系和三叉丘系等);中脑水管周围的中央灰质,中央灰质的腹侧有脑神经核,在上丘平面为动眼神经核及动眼神经副核(副交感核),下丘平面为滑车神经核;红核(上丘平面)、结合臂交叉和结合臂(下丘平面),结合臂(

3、brachium conjunctivum)即小脑上脚,连接中脑与小脑。红核为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借其下行纤维束以调节身体姿势及协调运动,若其受损,可致去大脑强直发作;网状结构。4顶盖(coping) 包括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和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内均有灰质核团,上丘借上丘臂与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相连,与视觉反射有关,并管理双眼垂直同向凝视。下丘借下丘臂与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相连,与听觉反射有关。第四对脑神经(滑车神经)自下丘的下方出脑。(二)桥

4、脑(pons)位于中脑下方,下端借桥延沟与延髓分界,长23cm,宽33.6cm。分基底和被盖两部。基底部由纵行与横行纤维以及分散于纤维之间的桥脑核所组成,其腹侧正中有一纵行的基底动脉沟。巨大的横行纤维束主要由桥脑核发出的桥脑小脑束纤维组成,向两侧聚成脑桥臂(brachium pontis)(小脑中脚)向后进入小脑。纵行纤维主要为锥体束(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一部分皮质核束在桥脑的脑神经核交换神经元。基底部与桥脑臂交界处有三叉神经出脑。沿基底部与延髓交界的桥延沟内由内向外有外展神经、面神经、中间神经和听神经。被盖部系一薄层中央灰质,背面敞开形成菱形窝的上分即第四脑室底上部,两侧有外展、前庭、面

5、神经核及三叉神经运动核和脑桥核,在外展神经核附近尚有同向侧视中枢,接受对侧额中回后部的凝视中枢控制。中部为网状结构,并有红核小脑束及脊小脑束通过。(三)延髓(medulla oblongata)位于桥脑和脊髓之间,呈倒圆锥形。背侧上部敞开,形成菱形窝下分;下部闭合,中线两侧各有两对突起,内侧为薄束结节(下隐薄束核),外侧为楔束结节(下隐楔束核),在楔束结节的上外为小脑下脚(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即绳状体,系由脊髓及延髓进入小脑的纤维所组成。腹侧中线两侧为锥体,锥体下方的纤维越过正中线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锥体的外侧为橄榄。第9(舌咽)、10(迷走)、11(副

6、神经)、12(舌下)对脑神经均自延髓发出。橄榄外侧自上而下为舌咽、迷走及副神经,橄榄与锥体之间为舌下神经(图85-18)。(四)脑干网状结构脑干内部中央部分为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其中的神经元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几乎所有通过脑干的上下行传导束都发出侧支与网状结构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发生联系,因此,网状结构的神经元能接受所有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信息。网状结构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可终止于脑干中的运动性核团、感觉性核团和脊髓灰质,调节它们的传出和传入功能,还可向上分布到间脑、大脑和小脑,对它们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但网状结构的传出和传入联系具有更多的综合性质而非特异性。其内的神

7、经元可分为若干的核团和核群。主要包括中缝核群和网状核群。在脑干正中线上的一些核团属中缝核群,包括延髓的中缝大核、中缝隐核及中缝苍白核,脑桥的中央下核、中缝桥核、中央上核和中缝背核;中缝核两侧为网状核群,包括延髓的外侧网状核、旁正中网状核、腹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小细胞网状核等,脑桥的脑桥被盖网状核、脑桥尾侧网状核,以及中脑的脚桥核、楔状核、楔状下核等。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为:调节感觉传导路;下行到脊髓和脑干的纤维调节运动路;参与许多重要的反射活动,如心血管活动、血压、呼吸运动的自动调节以及吞咽、呕吐、角膜反射等。此外,网状结构还发出大量上行纤维至脑干以上,直至大脑皮质的一些中枢部位,参与影

8、响全身状态的多种功能。一些核团在接受各种信息后传至丘脑,经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中继后再传至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这一通路不断地将各种信息上传,以保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故又被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图85-19)。当网状结构受损时,可导致意识浑浊或昏迷。(五)脑干的长传导束脑干的白质由上下行的传导束组成,主要集中在脑干腹侧及中线两旁,通过脑干连接大脑、小脑及脊髓。 1上行传导束(1)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 由延髓的薄束核(gracile nucleus)和楔束核(cuneate nucleus)发出的二级纤维组成(图85-20)。内侧丘系在延髓位于中线两旁,其背侧有内侧纵束,

9、腹侧有皮质脊髓束,两侧为延髓网状结构。内侧丘系中的纤维排列具有躯体定位的特点,背侧部分为颈部和上肢,腹侧部分为躯干和下肢。到脑桥中内侧丘系转为横向排列,位于背盖腹侧,传导上半身感觉的纤维居内侧,下半身感觉纤维在外侧。在中脑内侧丘系外移,靠近背盖表面,下半身的感觉纤维在背侧,上半身的纤维在腹侧。此传导系由中脑上行达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2)脊髓丘系 包括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和脊髓丘脑前束(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在四脑室节段上行中逐渐集中,合为脊髓丘系,行走于网状结构外侧。在脑桥中靠拢内侧

10、丘系,行于背盖腹侧,在中脑随内侧丘系行向外后方,而后上行达丘脑腹后外侧核(图85-21)。(3)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 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后立即分为短的升支和长的降支,降支组成三叉神经脊束(spinal tract of trigeminal n.),在延髓内下行并与脊髓背外侧束相接。三叉神经脊束的纤维终止于其内侧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由该核发出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沿内侧丘系上升到丘脑,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升支在三叉神经感觉根换元后也加入三叉丘系。(4)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 为听觉传导通路的一部分,出现于脑桥至下丘的一段脑干内

11、,止于中脑的下丘。外侧丘系的内侧有脊丘束、内侧丘系、三叉丘系。(5)脊髓小脑束 包括脊髓小脑前束(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和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二束在延髓的下段位置不变,至延髓上段时后束经绳状体进入小脑,前束则继续上行经脑桥被盖外侧部,加入结合臂而进入小脑。2下行传导束(1)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两侧的皮质脊髓束在中脑构成大脑脚底中间部分的2/3,向下进入脑桥底部,被脑桥横行纤维分割为若干小束,抵达延髓后又集中于前正中裂两侧,形成锥体,故又称锥体束(pyramida

12、l tract)。于延髓下段与脊髓过渡部接近,此束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构成皮质脊髓侧束,并形成明显的锥体交叉;剩下的小部分纤维不交叉,于同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图85-22)。(2)皮质脑干束(corticonuclear tract) 即皮质核束,于皮质脊髓束一起下行,在大脑脚底和桥底走行于皮质脊髓束的腹侧。下行途中分出小支进入脑干被盖部,止于同侧或对侧支配横纹肌的颅神经运动核及感觉中继核。此束向颅神经运动核的投射多为双侧性,如支配眼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咽喉肌与软腭的颅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纤维支配;但支配面下部表情肌的面神经核外侧群、以及支配颏舌肌的运动核仅接受对侧纤维;

13、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的副神经核则仅接受同侧皮质脊髓束的控制。另有一些发自中央运动皮质的细纤维多止于薄、束核;额顶叶皮质的纤维可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和孤束核。(3)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起源于中脑后联合核、Cajal中介核、脑桥的前庭核和外展神经副核。此束在脑干占据中央灰质腹侧中部两侧的位置,向下延伸到脊髓(图85-23)。纤维主要投射到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外展神经核及颈段脊髓的前角细胞。功能主要为协调双眼间、以及双眼与头颈间的运动,并使双眼在头部不动的情况下能够跟踪物体的移动。(4)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 主要起

14、源于上丘,在红核之间形成被盖交叉后,在内侧纵束的腹侧下方抵达脊髓颈段。(5)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此束起源于中脑红核,于其腹内侧离开红核,下行并形成被盖腹侧交叉,而后在被盖外侧部走行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腹侧,向下行于脊髓侧索并依次止于灰质。 (六)脑干反射脑干的重要反射弧有以下几种。1前庭反射(或眼外肌、头、颈及躯干反射)通过内侧纵束的:第一神经元由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起,经前庭神经节,终于前庭神经核;第二神经元由前庭神经核发出轴突至对侧或同侧内侧纵束,终于动眼、滑车、展、副神经核及颈髓前柱;第三神经元由动眼、滑车、展、副神经核及颈髓前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终于眼、头、

15、颈部肌肉;通过前庭脊髓束的:第一神经元由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起,经前庭神经节,终于前庭外侧核;第二神经元由前庭外侧核发出轴突,至前庭脊髓束,终于脊髓前柱;第三神经元由脊髓前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终于横纹肌;2呼吸反射:第一神经元由胸腹腔内脏感受器,经下神经节至孤束,终于孤束核;第二神经元由孤束核发出轴突终于网状结构内的呼吸中枢;第三神经元呼吸中枢发出的轴突入网状脊髓束,终于颈4及胸髓各节前柱;第四神经元由颈4及胸髓前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终于隔肌及肋间肌。3呕吐反射:第一神经元胃、胆囊、十二指肠的内脏感受器,经下神经节至孤束,终于孤束核;第二神经元由孤束核发出的轴突,终于网状结构及迷走神经背核;第

16、三神经元网状结构轴突入网状脊髓束,终于颈4及胸髓各节前柱;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轴突经迷走神经,终于副交感节,节后纤维达贲门(弛缓)及幽门(紧闭);第四神经元由颈4及胸髓前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终于隔肌及肋间肌。4咳嗽中枢:第一神经元由呼吸道黏膜内脏感受器,经下神经节至孤束,终于孤束核;第二神经元由孤束核发出的轴突,终于网状结构;第三神经元网状结构轴突入网状脊髓束,终于颈4及胸髓各节之前柱;第四神经元由颈4及胸髓前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终于隔肌、间肌及腹肌。5听反射:第一神经元由螺旋器,经蜗神经节,终于蜗神经前、后核;第二神经元由蜗神经前、后核发出轴突,组成外侧丘系,终于下丘;第三神经元由下丘神经元发出轴突,经被盖背侧交叉至对侧顶盖脊髓束及顶盖延髓束,终于颅脊神经运动神经元;第四神经元由颅脊神经运动神经元发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