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评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研究 2022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评析

2022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评析

2024-06-29 0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上表中可知,2022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在教材考查比例上:六册教材中,九上考查比重最大,约占37.5%;九下考查比重最小,约占7%。其他四册教材考查比例分别为:七上约占10%,七下约占11.5%,八上约占20.5%,八下约占13.5%。总的来说,全卷考查的内容覆盖初中道德与法治全部教材,同时有所侧重,侧重九上和八上、八下这几册教材。

03

主题模块考查比重分析

从上表中可知,2022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在内容考查比例上:心理约占9%,道德约占14.5%,法律约占26.5%,国情约占47%,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约占3%。考试重心倾向国情和法律部分。尤其是非选择题,近三年来,重心基本落在国情和法律部分,且分值比重也大。

二、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01

选择题

01

总体难度不大,试题考查灵活。

今年试题总体难度不大,阅读量也比2021年的中考试题有所下降,2021年全卷文字接近5000字,今年是4100多字,阅读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考试难度。但试题考查灵活,具有一定区分度,从选择题的出题的角度来看,题干中的理解性内容、材料来源的广泛性、选项的迷惑性都较去年有所提升,考生要拿高分并不容易。全卷共考查7道组合型选择题,其中有3题考查的知识点跨度大;考查4道图表漫画题(非连续性文本),主要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今年延续2021年中考,继续考查理解陷阱题,第7题、第14题、第17题等属于理解陷阱题,相对难度较大,尤其是第17题,理解很容易偏差,引起错选。

02

设题选取广东本土素材,凸显广东特色。

2021年中考试题考查了凉茶、广东人口状况,今年试题延续2021年试题风格,有3道题使用了广东本土素材作为设题素材,分别是第1题(南粤少年)、第16题(广东城乡居民收入)、第17题(《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都考查了广东本土知识,加强了学生对故乡(广东)的认识和情感。故备考时对广东本土素材应该特别关注。

03

选择题出现新考法。

近两年中考试题都有出现新考法,2021年中考出现2道新考法的题目,分别是图文组合题和关系图示题。在今年的试题中,第10题和第13题属于新考法题目,在以往的广东中考试题中没有考过,第10题是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创新考查国家权力机关,第13题是概括主题类题目,相比较而言,第10题的难度较大,属于易错题。第13题概括主题类题目在北京、四川等地曾有考查。新考法是考查形式上具有一定创新,考查内容仍然不脱离教材,借鉴了全国视野,也符合广东中考命题不确定的趋势。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广东中考选择题结合全国视野出现新考法将是一种常态。

《2022年秋季高分突破道德与法治同步》预判概括主题类新考法,详情查看下图及文末电子样书

02

非选择题

01

考查版块集中在法律和国情版块,心理很少或者基本不考查。

纵观题型改革以来的近三年中考,非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这两大版块,尤其是国情版块,道德版块考查分值在4~8分左右,心理版块很少或者基本不考查,最多是2分这样。今年的试题也不例外,第21题集中考查法律版块,第23题集中考查国情版块知识,分值占比非常大。这启示我们在备考非选择题时,应侧重法律和国情版块知识的复习。

02

延续近几年考查风格,继续考查模范人物 。

近几年中考试题,非选择题的第22题基本年年考查人物。2019年考查英雄人物张富清,2020年考查获得国家荣誉称号的樊锦诗,2021年考查“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2022年考查团员青年的精神品质,答法基本可以套用“材料做法+归纳品质”的思路。近三年中考,第22题都是以模范人物为设题素材,再勾连考查其他知识点。这类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引导学生崇德向上,树立正确价值观。教学备考中要善于积累引用人物素材,平时练习中学会借助材料分析人物优秀品质或伟大精神等。

03

考查轮考点、高频考点,集中国情版块 。

非选择题第23题近几年集中考查国情版块相关知识,考查轮考点、高频考点。2019年——科技创新、青年;2020年——疫情防控、复工复产;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2022年——科技创新、青年。近几年都是考查当年的热点问题,且偏经济,考查的知识点属高频考点。今年考的科技创新和2019年考查主题相类似,属轮考点。这一点在复习备考中应当引起师生注意。

三、复习备考建议

01

强化育人目标,注重价值导向。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强调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立德树人目标,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情怀和人格魅力,注重课堂之外言传身教所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治思维。

02

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道德与法治命题素材多取自教材之外,但基本原理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如果考生对课本主干知识透彻理解,那么无论试题内容如何调整、形式如何变化,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以教材为依据,教师应把握各章节的重难点,有机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充分把握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课程的知识体系,侧重于引导学生夯实学科基础,做到融会贯通。相反,如果在教学中缺乏对知识结构的总体把握,就可能割裂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03

关注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它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一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素材,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反思、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 在关注时政热点的同时,教师必须能够“回归教材”,引导学生“吃透”基本原理,防止出现时政热点与教材学习相脱离,出现教学中的“两张皮”问题。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