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领土争端: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我们只讨回18%,亏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缅边境关闭了吗 中缅领土争端: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我们只讨回18%,亏了吗

中缅领土争端: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我们只讨回18%,亏了吗

2024-07-15 20: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61年10月,中缅两国总理代表各自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结束了两国多年来的领土纷争。

在这纸条约中,中缅两国达成了边境问题的最后共识,在总面积为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中,双方各退一步,中方拿走了其中的18%,其余的82%则归缅甸所有。关于这最终的纠纷解决方案,有人认为中国失地太多,在这场外交谈判和博弈场中落于下风,海外无良媒体以及龟缩在台湾岛的蒋介石政权也在此事上大做文章,将新中国与积贫积弱、失人失地的晚清政府划上等号。

那么,这次争议领土划分对于新中国而言,究竟是大赚还是血亏?这场外交博弈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 纠纷之始

缅甸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其边界线曲折呈现南北走向,全长共有2700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缅边界的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三段存在未决的问题。

首先是北段,该区域位于尖高山以北,地势险要,山高路远,清末以来被称之为野人山,一些少数民族的部落长期居住于此,缺少和近现代文明交流的机会,野蛮和未开化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据相关资料记载,1891年满清政府直隶候补道姚文栋曾在这里进行过实地考察,认为该地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缅甸。

缅甸贡榜王朝末代君主

当时,曾经称霸中南半岛数十年之久的缅甸贡榜王朝已经被英国殖民者所灭,缅甸彻底失去了主权国家的身份,沦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之一。在贪婪的英国殖民者眼里,缅甸是一个针对中国的绝佳工具,利用满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不当,趁机攫取吞并滇缅一带的土地就是他们的野心。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决定与英国当局展开边境问题谈判,双方于同年6月提出了各自的诉求。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谈判,双方于1894年签署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在条款中,双方就北段野人山的归属达成了共识,认为这一段缺少地理数据,待到日后勘测完毕后再商定边界问题。然而此后,中华大地上接连爆发了大大小小数百起反清革命起义,清政府自顾不暇,西南的边境问题自然也就搁置了。

英国当局见满清内部局势动荡,继续打起了向北扩张的小算盘。于是在1910年命令部队侵占中国领土片马地区,片马各族军民在当地官员的指挥下,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较量,正忙于平乱的满清政府也腾出手来,在国际社会上谴责英国政府的侵略行径。

片马

面对各方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片马一带是中国领土,然而无耻的盎撒人并不甘心就此让步,反而狮子大开口,向中方索取大量白银和另一块战略要地作为军费补偿。但还未等双方展开谈判,坐在紫禁城龙椅上溥仪就被“股肱之臣”袁世凯给弄下台了,紧接着中国又陷入了各方势力角斗的乱局之中,英国也借此机会一直驻扎在片马一带,成了该地区的实控者。

其次是中段,这一区域处于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区,被世人称之为南畹三角地区。这块区域早在元明年间就归中央政府管辖,而且该地是缅甸境内少有的平原地带,长年处在两条河流的冲刷之下,土地肥沃,是进行经济作物种植的绝佳地。因此早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殖民者就对这块地区垂涎三尺,为了能合法攫取该地,殖民者费尽心机,在没有得到满清政府的允许下,修筑了一条负责运送军用物资的公路,并以这条公路为谈判筹码,和满清政府达成了所谓的“永久租赁协议”,并以每年1000卢比的白菜价拿到了这块区域的管辖权和开发权,此后该地就一直处在缅甸的势力范围内。

中缅边境风光

最后是南段,也就是阿佤山区。和上述两段地区不同,这块地区一直以来是“无主之地”,而英国殖民者本着地不嫌多的原则,派兵进入此地,并修建房屋,迁入移民,和当地百姓产生剧烈冲突。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封锁了中国的海上交通,中国仅剩下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条为对外交通线,英国政府趁火打劫,向国民政府提出无力要求,逼迫国民政府同意殖民者自行划分的界限,否则就要关闭滇缅公路。国民政府没有办法,只能同意英国人的流氓协定,这就是所谓的1941年线。

滇缅公路今夕对比

在英国人的运作下,中缅边境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于两国而言,这本应该是中缅双方的问题,但缅甸独立时,英国人当了一个甩手掌柜,将问题抛给中缅这两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宿怨的新兴国家,这无疑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中缅边境问题无法妥善解决,对两国关系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可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建国初期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人民生活难以为继。在国际社会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国展开封锁,试图推翻这个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决定暂且搁置与邻国的边境纠纷,主张维持原状,待到日后处理好内部的相关事务之时,再与他国进行相关谈判,解决领土纠纷。

二 边境问题解决进程

然而,和中方搁置争议的态度相比,缅甸方面则显得十分急切,他们多次向中方提出尽快解决边境问题的谈判申请。

李弥

缅甸官方之所以对边境问题如此上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盘踞在缅甸境内的蒋介石军队。自从1949年底大西南解放后,残余的国民党军队和土匪部队在蒋介石嫡系李弥的率领下,仓皇逃入西缅甸境内的掸邦地区。作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李弥也做着反攻大陆的黄粱美梦。他领着这群残兵败将,试图将缅北地区发展成未来发动战争的大本营。而这群残兵长时间背井离乡,高压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失去人性,在中缅边境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为了能获得军资,这些国民党残兵贩卖鸦片,伪造缅甸货币和人民币。为了扩大势力,在此地站稳脚跟,他们又勾结地方势力,在当地招兵买马,或者直接从平民百姓家中拉壮丁。对此,缅甸政府多次实施针对李弥残部的军事打击,然而由于缅甸连年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内部局势不稳定,再加上缅甸军方的装备大都是老旧的半自动和栓动武器,完全不是蒋军对手,几番战事下来,不仅没能消灭李弥残部,反而让他的势力愈加壮大。

缅甸国民党残军

既然军事打击的手段行不通,那就只能依托外交和国际社会的帮助!1953年3月25日,缅甸当局就国内残存的国民党部队一事向联合国提起申诉,彼时蒋介石政权还非法占据着联合国席位。缅甸驻联合国代表要求大会建议安理会谴责蒋匪政权的侵略行为,蒋匪政权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蒋介石不敢强硬,迫于各方谴责,蒋介石只好动用船只和汽车,借道泰国返回台湾。

然而,在缅北武装割据的这几年,不少国民党士兵在当地已经有了家室,缅北成了他们第二个家,这些人并不愿意放下一切前往台湾,决定继续待在这里好好当一个土皇帝,最后共有超过6000名国民党士兵留在缅甸。

而除了残存的国民党军队外,萦绕在缅甸当局心口的另一处心病,是新中国在1941年线以西的驻军。1952年,李弥打出了反共救国的旗号,指挥部队越过边境,攻打我西南县城,旋即被我边防驻军击退。为了防止李弥残部对我边境继续袭扰,我军开赴1941年线,并在该地附近驻扎了下来。缅甸官方担心我方会借着消灭李弥部队的机会,侵占缅甸领土。

为防止夜长梦多,缅甸亟需和中方确定边境,通过国际法律和惯例来约束双方的行动。于是,中缅双方正式启动了谈判。

缅甸总理吴努

1954年12月1日,带着解决问题的诚意,时任缅甸政府总理的吴努访问中国。期间,吴努和我方人士讨论了边境问题,并向我方表达了缅甸政府对中方的担忧。经过几天的讨论,双方虽然分歧很大,但形成了和平解决问题的共识。在吴努访华的最后一天,中缅政府代表在北京发表联合公报,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境问题的方式提上了日程。

联合声明的发报,可以说是给吴努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就在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接二连三的小插曲给和平谈判带来了变数。

1955年11月20日,在中缅联合公报发布即将满一周年之际,一支缅甸部队奉命向1941年线推进,在黄果园附近与荷枪实弹的中国军队遭遇,由于两军事先都没有收到关于对方军队在此活动的报告,便认定对方无视联合公报内容,由此两军发生了军事冲突,酿成了黄果园事件,中缅边境局势因此急转直下。

吴努与毛主席

但在此危急时刻,两国政府不约而同都保持了克制,成功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随后中国政府立刻知会缅甸政府,提醒对方在边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之前,不要越过双方的实际控制线,而缅甸方面也表示理解,但总理吴努觉得中国军队一直待在缅甸境内不是个办法,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向周总理提出,能否先命令驻扎在1941年线一带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中国境内,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具体条款,包括领土划分,侨民转移等等。

可以说,缅甸官方提出的建议非常具有建设性,于是中缅双方就边界问题正式展开了沟通和协调。

可在此期间,缅甸一家报纸的一篇报道又将中缅谈判拖入到舆论的漩涡之中。

1956年7月31日,一家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缅甸纸媒在旗下报纸《民族报》上发表了一篇专题报告,声称几百名全副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已经侵占了肯朗渡口一带共长五百英里的缅甸领土,而且仍然在向内地移动中。

这家报纸在发表上述信息的同时,指责中国背信弃义,对缅甸主权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犯。

毋庸置疑,这家报纸所发布的消息是假消息,但是对于广大的民众而言,消息的真假并没有任何意义,民族报的文章很快就在缅甸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功挑起了缅甸百姓的民族主义情绪,各大城市街头涌现了大量的抗议人群,缅甸民众对中国政府不信任程度大幅度增加。

此后,《民族报》的不实消息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带来了一连串连锁反应,之前在朝鲜战场上吃瘪的美国人闪亮登场,大肆抨击中国,指责中方要在东南亚地区搞扩张,搞霸权,并拉上一众国家,在中南半岛一带搞了一次军事演习,刻意制造对立和紧张情绪,威胁到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局势。

缅甸当局没有想到,一篇不实报道居然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次日,缅甸政府发表声明,驳斥民族报颠倒是非,制造谣言,表示中国军队入侵国内一事纯属无稽之谈。但为了安抚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缅甸政府也向中方发出通牒,表示除非中国完全撤出1941年线之后,否则缅甸政府不会就边境问题展开谈判。

面对此种情况,我国一方面需要提防国民党残余武装组织死硬分子和反动势力对我边境进行破坏,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国际舆论和缅甸政府的压力。为此,周总理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门研究中缅边境问题,会议认为:以如今的国际形势,保持现状已经不太现实,对于那条1941年线,虽然我们一直表示这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和英国签订的,但如果我们对该线不承认,也很难找到支撑我们观点的法理依据。

况且从政治上看,我国主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如果在边境问题上与缅甸搞得太僵,可以说是因小失大。作为一个在国际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大国,适当的让步会在国际政治上产生奇效。所以我国最后将82%的争议领土划归给了缅甸。

对此周总理解释道:“当下已经是原子弹时代,地理屏障对于国防已经不再重要,同邻国保持友好关系,要远远比天然屏障组成的防线要强。”

奈温将军

事实上,中方的让步让缅甸方面很是感激,最终双方在一个平和,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边境问题谈判。1960年1月,时任缅甸执政者的奈温将军访问北京,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同时还签订了《中缅友好互不侵犯条约》。随后,为了落实协定,中方撤出了在1941年线附近驻扎的部队,并着手解决了骑线寨问题!除此之外,中方还投入了大量兵力,对盘踞在边境一带的李弥残部进行大规模围剿,一次性将他们打垮,使他们再也不敢踏入边境一步。至此这场边境纠纷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周恩来在中缅边境

尾声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大战略从来就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用自己的诚意向世界证明了,新中国是为求和平而来的。

我国虽然在领土争端中做了适当的让步,但却换来了广阔的外交空间,还为日后的相关问题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得不感慨第一代领导人群体的大智慧,是赚是亏,已有定论。

参考文献

中缅边界谈判研究——康超

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宋风英

欢呼中缅边界条约签订——世界知识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