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2023-10-24 17: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慕课建设背景与历程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

           慕课教学作为以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为载体的教学方式,是在现代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大学教育的一种深刻性变革,对学校教育走向未来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能够极大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范围和社会价值。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在仲小敏教授的带领下,2015年建成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并在“爱课程”中心上线,2016年建成了《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慕课,并于2017年在“爱课程”教师教育中心开设两期课程;2018年4月6日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成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目前已开课十一期,参与学习人数分别为3373人、4159人、7077人、5793人、7875人、2618人、3719人、3199人、2596人、1680人和2085人,累计44147人参加学习。2023年9月4日即将开始第十二期课程。

        二、“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慕课课程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之旅从教学设计的内涵、理论基础出发,经历教学主要环节的设计、教学实践交流、教学反思提升等“七站”内容。课中大量教学实例或课堂实录,可以为你进行教学预设与生成提供生动素材。

            

       三、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慕课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目前国内第一门有关地理教学设计的大学MOOC课程。

   (1)课程理念先进,紧扣核心素养,内容设跟学科前沿。 

   (2)课程资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有众多在学习共同体下深度研磨的优秀课例,还有沙龙、讲座、情景剧、卡通故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

   (3)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准教师”培养,作为地理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也适用于中地理教师以及对学科教学设计有兴趣的学习者,亦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修读的公共选修课程,或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

   (4)课程制作团队技术一流。课程的录制与整体风格设计依托国内一流视频课程制作公司,在视频画面、主讲教师服饰、课件方面设计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风格,形成浑然一体的整体画面。

   (5)线上线下结合,课程运行机制成熟。有条件的学习者可借助本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有效保证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6)教学服务团队梯队建设完备。既有课程主讲教师也有地理教育在校研究生,同时还聘请了有一线中学知名教师及参与课程建设的优秀毕业生,“老中青”相结合,可随时在线上为学习者答疑解惑。

       四、“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慕课课程的考核方式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慕课在考核方式上设计了多元在线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保证课程学习的完整性,关注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其中,考核内容形式及分值的比重如下:

   (1)单元(/课)测试(20%):共7课,每课视频等学习后,完成10道客观题,限时15分钟,可作答两次。

   

(2)单元(/课)作业(20%):第二课设置了一项主观题作业,11月19日晚24点截止前可以重复提交。为提高学术交流能力,拓宽资源学习互动,本次作业设置为学生互评(互评时间为11月20日-26日24点),若未参与互评环节,仅能得到单元作业的一半成绩。

(3)在线讨论(20%):每课都在慕课平台设置了“大家谈”讨论区域,可以结合讨论区域所提问题,根据个人实际和意愿发表观点,分享学习中的体会,提出有意义的思考。在讨论区域发帖2次(水帖会被删除不算入成绩),即可获得讨论成绩满分。

    (4)期末考核(40%):分为“客观”与“主观”两部分。“客观”测试占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中的20%,仅可作答一次;“主观”测试占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汇总的80%,在11月19日晚24点截止前可重复提交。

为保障成绩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本次“主观”测试由教师评分。

  (5)互评计分规则如下:作业互评不少于6人/次。系统将自动分配6份作业/试卷以供打分,未参与互评打分的只可以得到该项成绩的50%;参与互评但不足6份的可以得到该项成绩的80%;参与互评达到6份才可得到该项成绩的100%。系统默认互评下的学生作业成绩去掉最低最高分取平均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