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暴雨暴雪强对流三预警齐发 需关注气象预警做好防范应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天气 中央气象台暴雨暴雪强对流三预警齐发 需关注气象预警做好防范应对

中央气象台暴雨暴雪强对流三预警齐发 需关注气象预警做好防范应对

2023-11-19 07: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月16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和强对流蓝色预警,发布暴雪蓝色预警,提示受影响地区持续关注预警信息,防范局地强降雨和强对流可能引发的灾害,做好防范工作。

  暴雨蓝色预警显示,预计3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河南南部、湖北中东部、安徽大部、江苏大部、浙江西北部、上海北中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和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有大雨,其中,河南东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安徽南部局地有大暴雨(100~12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过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全国强降雨落区预报图

  气象灾害防御微科普

  强对流蓝色预警显示,3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安徽中南部、江苏中部、湖北东部和南部、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四川南部、贵州中南部、云南东部、广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中南部、湖北北部和东部、湖南、江西、浙江西部、福建西部和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贵州东南部和中部、云南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短时强降水天气,小时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达60毫米以上。预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时段为16日夜间。

  全国雷暴大风或冰雹落区预报图

 强对流来了怎么办?

  暴雪蓝色预警显示,3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和北京西北部山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10~18毫米)。上述地区新增积雪深度3~8厘米,局地可超过15厘米。

全国强降雪落区预报图

  科普阅读之一:

  气象预警信息是如何发布的?

  实践表明,灾害发生之前及早预警,是筑起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所在。预警并不是随意发出的,它经历着孕育、诞生、传播和解除的生命“四部曲”。

  孕育:数据收集分析“集思广益”

  为了更早发现可能引发灾害的天气现象,气象工作者通过空、天、地、海四基观测设备,对风(风力、风向)、温度(气温、地温、海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雨量(雪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收集到的各类气象观测数据,一边传输到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平台,一边“喂”给超级计算机。经过计算,得到一个关于某种气象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数值;天气预报员根据计算结果以及全方位的立体观测数据,分析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研究各类型天气图表,分析判断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等各种手段获取的资料,诊断天气演变;将研判得出的预报数值与预先通过研究设定好的预警级别标准临界值进行比较,合乎条件时即启动发布相应类型与级别的气象预警。

  目前,我国共有14种气象灾害预警,根据气象灾害发展态势、紧急程度、危害程度等,对应蓝、黄、橙和红四色预警级别。

  以暴雨为例,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意味着未来12小时内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意味着未来3小时内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区不同,达到同样级别的暴雨预警造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如12小时内100毫米的降雨如果下在多雨的华南沿海地区,与下在少雨的西北地区相比,造成的影响当然是不一样的。预警信号以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为准。  

  暴雨预警怎么看

  诞生: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每一条气象预警信息“出炉”,都要走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为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一部分,成立了国、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87.3%,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至8分钟,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防灾责任人,迅速开展应急响应,使预警信号真正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传播:多渠道及时响应发布

  为了尽可能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率,实现快速精准的预警信息发布,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需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当地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要做好衔接预案,如公安交警部门如何管理路面交通,地铁如何预防和处理积水等。此外,也应及时向公众广泛传播,通过电视、网站、手机等媒介及时传播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等。

  气象预警信息从“出炉”到传递至受影响人群,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只有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   

  解除:回归防灾减灾全链条管理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后,天气预报员要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对影响预警的数据进行持续观测,对预警的级别进行及时的调整。一条初发为蓝色的预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级变化而升级为橙色或红色预警。当灾害性天气过程结束后,还要发布预警解除消息,预警的使命也就完成。

  科普阅读之二:

  “蓝黄橙红”怎么看?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在手机里、电视中看到颜色不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大家对它们并不陌生。但仔细一想,又似乎并不清楚每个颜色代表的气象灾害级别、影响以及其防御方式。那么,当看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时,人们又该怎么做呢?

  一看

  目前,我国普及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它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表示不同等级。一般来说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以及发展态势,为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

  二辨

  从蓝色、黄色到橙色和红色,同一种类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不同,对应的防御措施也不尽相同。当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时,公众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出行。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类别和级别并不统一,例如有些地区会受台风影响,有些地区则不会,同一类别有的是三级“黄橙红”,有的是四级“蓝黄橙红”。这是由于我国地理范围广大,各地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种类和范围都不一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但相同的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越高,公众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行动

  总的来说,我们看到最低一级的预警信号就要注意出行安排了。比如,当最低一级的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发布时,人们应该谨慎考虑远行、郊游或者去地势低洼地区的计划,并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随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提高,人们应做出相应的防范准备,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查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进一步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相关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通过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中央气象台网、中国天气网等渠道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也会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屏等设施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在平时,只要多关注天气并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背后的意义,关键时刻不“轻敌”,我们的防范意识就会相应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刘淑乔)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