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试驾昊铂Hyper GT:对标特斯拉的产品,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雷达工业的创始人有哪些呢 抢先试驾昊铂Hyper GT:对标特斯拉的产品,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抢先试驾昊铂Hyper GT:对标特斯拉的产品,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抢先试驾昊铂Hyper GT:对标特斯拉的产品,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若问新能源时代下哪个细分市场的竞争最为激烈,想必30万级纯电轿车阵营最有资格被提及。

随着特斯拉Model 3入华后实现一炮而红,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开始纷纷发力,就尺寸和价格两个维度来看,包括小鹏P7、比亚迪汉EV(配置|询价)、蔚来ET5(配置|询价)等重磅车型先后上市,既承担起提升销量的重任,更是对品牌形象、技术优势的最好宣传。

当然,如果是在燃油时代,恐怕很少有自主品牌会选择踏入30万级轿车市场的“禁地”,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沃土,催生出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体系、前瞻性设计,在满足国内用户需求的同时,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响亮名片。同时,后来者的产品表现更是持续创造惊喜,就拿刚刚开启预售的昊铂Hyper GT来看,便是一款有望改写现有车市格局的产品;关于整车的产品实力如何,在前两天抢先试驾Hyper GT的过程中,笔者对其进行了一次深度体验。

Hyper GT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去年年底的广州车展上,流畅的车身曲线、炫酷的剪刀车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显然,实车比图片更有魅力,犀利的LED大灯、全新的LOGO设计,带来更强的精致感,与满大街的“贯穿灯带”相比,具备更强的辨识度;熏黑轮毂、可升降尾翼,以及与前脸呼应的细长尾灯,强化了性能车的赛道基因,成为对新能源和运动的最好诠释。

当然,外观设计的首要追求是迎合审美,但纯电动车对于低风阻的需求,对Hyper GT提出了更苛刻的考验。此前在中国汽研风洞中心的专业测试中,Hyper GT取得了0.197Cd的全球量产车最低风阻的成绩,超过了奔驰EQS创下的0.2Cd。低风阻对于降低能耗、提升高速稳定性的优势,也将为Hyper GT带来更强的性能实力。

不难发现,极具含金量的造型设计,成为Hyper GT脱颖而出的关键,更暗示着其强劲、扎实的动力表现。背靠AEP3.0平台迭代升级的优势,Hyper GT采用了豪华车同款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组合,能够支持前后比重50:50,令车身姿态更加平稳;同时,即便仅仅采用后驱形式,单电机最大功率达250kW的性能输出,仍令其零百加速达到了4.9s。踩下加速踏板后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带来了更多的驾驶乐趣。

评价燃油跑车的好坏,除了动力储备以外,刹车系统及车身控制系统也显得至关重要;放到具备先天加速优势的纯电轿车市场,亦是如此。为此,Hyper GT提供了多活塞固定式制动卡钳和大尺寸刹车盘,令百公里制动距离缩短至33.9m;而ASTC鹰爪系统的加入,则能够在单侧车轮出现打滑的情况下,主动纠正车辆跑偏现象。在现场分别体验同级竞品后,Hyper GT给人的感受确实会更扎实一些。

面对高速路况,目前已经普及的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驾驶强度、提升出行安全,但遇到进出匝道、需要变道的情况下,NDA智能领航辅助系统则会更显贴心。在此次试驾过程中,笔者也深度体验了Hyper GT的城市+高速NDA,在设置好导航路线后,车辆能够自动变道,并且根据限速主动调整时速,颇有几分“未来座驾”的感觉。对于智能驾驶体验感兴趣的用户,应该会对Hyper GT保留有更多期待。

此外,得益于“星灵架构”的技术优势,Hyper GT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传统感知元件的基础上,还提供了风云三号红外遥感技术及3颗第二代可变焦激光雷达,组建出更加精准、快速的安全感知冗余系统,不仅能够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带来更出色的驾驶辅助功能,也为未来技术的升级提供了硬件储备。

最后,不妨聊一下整车的内饰和配置。就整体布局来看,Hyper GT同样遵循着简约、科技、时尚的设计元素,而值得关注的是,八边形的无边框仪表、推拉式控制的车窗按键、23喇叭环绕音响,以及融入墨尔本纯种小牛全粒面头层皮的座椅、选用树龄80年以上的亚马逊真木的中央扶手,无不在强调着整车的质感与稀缺。坐在车内,心灵能够隔绝外部的嘈杂与喧嚣,带来越级的乘用体验。

结语:在30万级纯电轿车市场上,是否还需要一款昊铂Hyper GT呢?就现有的市场格局来看,确实已经有着不少选项;但对于追求更高阶品质、拥抱未来出行的用户来说,Hyper GT的到来不早也不晚。可与预见的是,Hyper GT具备着领先的技术水平和明显的差异化属性,正式上市后,不排除有着成为今年“车市黑马”的可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