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2022-05-14 1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分享到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根据05新方案和我校实际,本门课理论教学学时为2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建议如下分配:

各 章 内 容

课内学时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本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1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本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1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总计

24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课程分为上、中、下三编,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十章,上、中、下三编各设综述。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上编综述  风云变变幻的八十年(1学时)

  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要求:

  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掌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正确认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充分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重点:

  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了解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难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国情的基本方面,也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出发点。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入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1. 了解1840年至1919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地中国社会的影响。

  2. 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

  1. 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机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我们要看到,这并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观愿望,它们的主观目的,是追求在华利益的最大化,是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完全的殖民地。近代中国之所以没有沦为完全的殖民地,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反侵略斗争的结果;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2. 在总结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时,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

  社会政治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两方面原因,但经济技术落后并不决定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必败,社会政治腐败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使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掌握其意义和经验教训。

  重点:

  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难点:

  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应认识到,太平天国虽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取得胜利;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最终导致失败。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掌握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失败教训。

  重点:

  1.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 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难点: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19世纪的后半个世纪里,中国人已经进行过多次探索,但都救不了中国。中国人已实在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去。这是现实迫使他们作出的选择。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一方面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群众再也无法照旧生存下去了,革命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2.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3.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发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和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的斗争,懂得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前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点: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工人阶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客观分析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现状,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设计,表现了高度的人民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难点:

  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变化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世界格局,既使中国所面临的帝国主义侵略发生变化,也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

  在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建国方案。但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遭到人民的唾弃;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教学内容: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现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有了党的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重点:

  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文化运动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思想运动的新发展,是旗帜鲜明的现代文化运动。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被引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政党中国国民党实现合作,共同推进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取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国民党右派抬头,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国共分裂,国民革命失败。

  难点:

  本章学习难点在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也是有局限性的。正是这种局限,使一部分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掌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理论。结合西昌学院实际,在本章中还要结合红军长征的史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重点:

  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党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转变为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市,曾多次领导工人罢工和城市暴动,结果相继失败。失败的基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跟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与苏俄也不一样。只有符合国情的革命路线,才有可能导向革命的成功。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后首先探索发展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难点:

  本章难点在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一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却将重心放到农村。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其依据何在?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教学要求: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日本侵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2.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与意义。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为,以及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方针及其活动。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为,以及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方针、持久战策略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所实行的策略方针、遵循的原则。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意义与经验。

  难点:

  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战后中国共产党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到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战略决战的胜利,分析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掌握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重点: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从而认识清楚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和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

  2.了解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专制的本质及其活动,从而认清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

  3.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以及在全面内战中彻底击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从而认识清楚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

  4.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从而认识第三条道路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其历史命运必然要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原因。

  5.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难点:

  1.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和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使学生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重点: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作出的艰苦努力,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

  3.了解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难点:

  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重点: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难点:

  1.认识1949---1956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战略,但具体在什么时候转变,采取何种形式转变,党内前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考虑。原来设想过渡时期15年、采取“将来突变论”的形式,1952年9月后设想过渡时期缩短为五六年,采取“现在渐变论”的形式。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国内、国际环境,主观、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2正确认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崭新道路。在1955年下半年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基本是稳妥的,但1955年下半年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远远地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前面,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良好的开局、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和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成果经验和失误的教训,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重点:

  1.了解1956年至1976年二十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

  2.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对外关系、执政党的建设几方面所采取的方针政策。

  难点: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改革开发以来的巨大成就

  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六节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了解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作出的又一次重大选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学生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结合西昌学院实际,讲明凉山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使学生以切身的实际感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重点:

  1.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2.掌握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意义。

  3.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历史进程,认识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4.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伟大理论成果,深刻认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5.懂得当前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难点:

  1.了解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认识这场大讨论对于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束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意义。

  2.掌握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对于党和国家完成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重要意义。

  3.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精神,深刻认识“南方谈话”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4.把握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是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办法:

  1. 首先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历史课,这是突出重点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分析各章内容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确立各章重点都为课程总目标服务的教学思想。

  2. 教学重点的教学要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应当多运用历史史料进行论证,用历史事实来说话,但要注意避免历史史料的简单铺陈。

  3. 处理好教学中的详与略关系:《纲要》课程理论学时只有32学时,却要讲明1840年到现在160多年的中国历史,是有很大难度的,在有限的课时内必须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凡是与“两个大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详讲,其余内容则略讲,教学重点选取较为丰富典型的史料进行论述,非重点则少选史料,否则会浪费教学时间。

  3. 一些与教学重点采用研究式、探讨式、合作式教学方法,教师进行评讲总结。

  4.针对社会中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对学生的思想的影响,教师以不回避的态度,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占有大量史料,在教学中采用先立后破的方式以理服人,帮助学生进行辨别。

  5.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景,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

  6.实践课程紧密围绕教学重点进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1.课堂讲授应注意“史”、“理”、“情”的结合,“史”为依据和根基,是教学科学性的最重要保证;“理”是灵魂和核心,主要阐明“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史”为“理”服务,即做到论从史出、由史知理。“情”是指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中情感素材十分丰富的特点,恰当运用情感教学,注意运用情感素材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场景,注意教师真情实感的投入,注意学生情感需要的层次,融情于史、融情于理,将“情”作为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2.课堂讲授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其一、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澄清这些错误思想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辨别意识。其二、注意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能够通过历史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正确看待历史探索中必然会产生的失误甚至重大错误。其三,培养学生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想的侵蚀。

  3.课堂讲授应注意详略得当,树立“时效”意识。

  4.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补充难易适中的题目作为例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作业和练习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一定量的附加题,题的难度略高于教材上的习题,并适当增加应用题的数量,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对增强“纲要”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创设特定历史场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方便史料素材的呈现,方便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多媒体课件力求形象生动,史料真实可信,利用图片、视频创设特定历史场景。注意运用多媒体呈现史料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服务。注意避免纯文本形式的课件使用,将黑板变为“白板”。

  思政部已经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川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和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网站中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素材,建立了与课程教学联系十分紧密的相关网站链接,这些链接的网站主要分为历史素材类网站和研究类网站两种,可供教师备课使用,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上网时间多用于精品课程网站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中进行学习。

  (三)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学期总评成绩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期末考试成绩60%       (2)平时成绩40%

  2. 考试及平时测验形式多样化,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考核内容从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转向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

  3.期末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

  4.平时成绩构成建议

  (1)出勤率。

  (2)平时作业、测验完成情况。

  (3)课堂参与情况。

  (4)学生对课程兴趣。

  四、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使用

  使用由沙健孙等主编的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随教育部统编教材更新而不断更新。

  (二)教学参考书

  1.沙健孙、李捷、龚书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沙健孙、龚书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三)学生学习建议参考书目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吕思勉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4.(英)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上海书店2001年出版。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6.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7.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8.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0.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79年重印版。

  13.康大寿主编:《近代中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美)费正清等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李华兴著:《中国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

  18.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建国方略》,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9.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见《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1.《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

  22.李新、李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1919-192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3.李新主编:《国民国民的兴起(1923-192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25.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7.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8.马其彬等:《中国革命根据地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9.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30.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1.(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3.郭德宏、刘晶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龚书铎总主编,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5.姜平:《中国民主党派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6.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7.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38.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版。

  3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40.《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1.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2.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5.石仲泉著:《我观党史》,济南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6.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7).doc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