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档案故事 尹湾汉墓简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规模最庞大的汉墓群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档案故事 尹湾汉墓简牍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档案故事 尹湾汉墓简牍

2024-03-24 19: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有一处面积约2500平方米人工堆砌的高岭,相传为刘备儿子阿斗之墓。

1993年2月,一伙打着“挖药材”幌子的盗墓贼,发现了岭下墓穴。当时的温泉镇党委领导得知后,一面派人立即赶往现场进行保护,一面向东海县博物馆上报。东海县和连云港市博物馆在第一时间,组织考古工作者对墓群进行勘察、鉴定。

尹湾汉墓发掘地

经过近2 个月的发掘,虽然这里并不是传说中的阿斗墓,但是这个汉墓群所带来的震动,却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那么这个汉墓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

据当年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出土的文物有铜铁器、釉陶器、古角器等数百种。当他们打开保存最完整的6号墓时,这次的考古工作就变得意义非凡了。

他们到底看到了些什么?

连云港博物馆考古人员回忆:“在清理足部时,一堆散乱的木牍和竹简暴露出来,根据其上有粘连的织物纤维,我们估计入殓时,它的外面应有方缇包裹。部分竹简上还有残留的编绳痕迹,少数竹简已经断裂为数节。木牍字体十分清晰,木牍的表面还呈现出一层淡淡的油光。木牍虽然叠压在一起,取出时仍有弹性,写在两面的字并没有磨损和粘连的现象。我们十分小心地将这批简牍一件一件取出,盛在水中。经登记,计木牍23件,竹简113支。”呈现在考古人员眼前的这批简牍制作十分精巧,其中竹简极薄,经测量长度均为22.5厘米至23厘米,大简的宽度0.8厘米至1厘米,小简宽0.3厘米至0.4厘米,上面黑色的毛笔字,清晰如刚刚写就;木牍长度与竹简一致,稍宽约6厘米至9厘米,厚度约0.3厘米至0.6厘米,“凭直觉就感到这些竹简不是一般的文物”。

此后的整理和释读中,这批简牍果然不负众望,成为国内外史学界、考古界特别是简牍研究专家瞩目的焦点。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室主任裘锡圭说:“对尹湾汉墓的简牍,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尹湾汉墓简牍揭秘

专家们在日后长达数年对出土简牍的整理、释读中发现,这批简牍虽然只有100多枚,4万字左右,但内容却极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东海郡政府文书档案:《集簿》《东海郡吏员总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簿》《东海郡属吏设置簿》《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六种簿集;

2. 术数历谱:包括《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刑德行时》《行道吉凶》以及元延元年历谱和元延三年日书等;

3. 私人文书:包括赠钱名簿、随葬谴策、元延二年日记和名谒;

4. 汉赋佚篇:《神乌傅》等。

其中汉代郡级政府档案尤其细致、系统、完整,为中国已出土的汉代简牍中所仅见。经鉴定,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为研究汉代上计制度、行政建置、吏员设置、官吏迁除、国家盐铁生产、国家兵器制造与贮存,以及户口、垦田等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元延三年(公元前10 年)五月之历谱是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完整的日书。

政府的文书档案,又是如何变成了随葬品,被放入了墓中的呢?

还是这些简牍给出了答案:据考定,6 号墓男性墓主姓师名饶,字君兄,卒于西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 年),生前官居东海郡“郡之极位”、掌握人事大权的功曹史,那么他握有大量的郡政府文书就不足为奇了。

西汉时期人们普遍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仿照世间,这就为以文书档案随葬找到了注解。

挖掘现场

但是,这些政府文书又怎么能成为个人的物品私葬呢?

学术界倾向于这是东海郡向中央呈送计簿的底稿或副本而非原件,不然不可能落入私囊,作为墓主人希望在阴间继续位宠职高、一如生前而带进墓地,这些文件在内容上应与上报中央政府的原件具有一致性,从而确立了这批简牍的可靠性。

2000年前离世的师饶不可能想到,他为了死后仍能如生前般荣华富贵而随葬简牍的举动,竟为中国留下了最古老的地方文书档案。2003年3月,这部分简牍被国家档案局列入中国首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目录,并高踞排序之首。

解读尹湾汉墓简牍

尹湾汉墓简牍内容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在《尹湾简牍与汉史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尹湾简牍在汉史研究领域的六点价值:揭开“上计”文书之谜;为研究汉代地方吏员设置和汉代地方长吏升迁制度提供了活的范例;为探讨汉代武库制度提供了突破口;补正《汉书-地理志》之误;填补了汉赋乃至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为术数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集簿》

秦汉时,地方政府向朝廷汇报一年来当地社会经济与财政收支基本情况的制度称为上计制度,所呈送的上计文书称为计簿,亦名集簿。

上计制度是汉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央政府加强集权管理的重要手段。每年,县邑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亦名“集簿”),呈送郡国。根据属县的计簿,郡国再编制郡的计簿,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

尹湾汉墓简牍中的《集簿》,是东海郡向朝廷呈送的计簿。木质为侧柏,长22.7厘米,宽6厘米,厚0.25 厘米。正反两面书写,正面有隶书“集簿”二字,正面12 行,反面10行,约700字,草书墨写。

《集簿》言简意赅,区区700字却涵盖了东海郡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如:在地区面积方面“界东西五百五十一里,南北四百八十八里,如前”。所谓“如前”即和以往一样,没有变动;在农业生产方面“春种树六十五万六千七百九十四亩。多前四万六千三百廿亩”,指比上一年多“四万六千三百廿亩”;户政方面:“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

《集簿》是东海郡向中央上计的完整的内容实录,具体反映了西汉晚期社会形态的各个层面。在《集簿》出土之前,对两汉时期上计问题的研究只能停留在现有历史文献的层面,《集簿》为上计制度的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第一份完整的实物范本,揭开了上计文书之谜,由此确立了《集簿》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是一部记录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 年)东海郡武库所收藏兵器与军车名目及数量的统计表,详细登记了武库中车马器及与其相配应的作战武器和其他装备,是我国迄今为止有关汉代武库年代最早、内容最完备的统计报告。

该集簿分两部分,皇室器物与库存器物分列清单。皇室器物冠以“乘舆”,登载了58种军械,共114693件;库存器物以“库兵车”统称,登载了182种军械,共23753794件。两项合计“凡兵车器二百四十二千三百二十六万八千四百八十七”。其中,弩弓:弩537707件,弓77521件,小计615228件;矢:弩矢11458424件,弓1199316件,小计12657740件;矛52555件;盾10255l件;各类刀剑小计:311069件;各类战车小计:7174乘。

《集簿》中士卒个人战斗防护用具有:甲、铠、鞮瞀、铁募、铁股、铁罢、面衣及盾等。铠甲为铁制或革制的战衣;鞮瞀为头盔;铁募、铁股、铁罢分别为铁质的臂、腿、裙甲;面衣为护面具,以木制成。

此外,《集簿》还记载了战马也已全身披挂,有身甲和首铠,初显甲骑具装雏形。这一时期重装甲步、骑兵的出现,强弩用于战场,反映了战争越发残酷。

如此庞大的武器数量足以装备50万人的军队,而且东海郡吏员总簿或吏员设置簿都未见有“库令”的设置,专家推断该武库是由中央直管的国家武库。《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指标项目甚多、数列明确,对我们深入了解汉代武器装备的情况、军事技术的进步、专业兵种的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作战方式和战术的深刻变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神乌傅》

《神乌傅(赋)》是一篇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汉俗赋,全篇664个字,书写在21枚竹简上,每枚竹简长23.5厘米,宽0.9厘米,厚0.3厘米,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汉赋实物。《神乌傅》四言为主,读起来琅琅上口,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乌的性格和悲惨命运,有专家认为,它是西汉时期的白话文。

《神乌傅》比三国时期曹植的《鹞雀赋》早200 多年,比敦煌俗赋《燕子赋》早400多年。也就是说,《神乌傅》把我国古代禽鸟寓言文学及俗赋的产生时间提前了200多年,对研究汉赋及汉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赋中的乌在汉代是一种孝鸟、神鸟。阳春三月,一公一雌两只乌艰辛筑巢。有一天,雌乌外出取材,回到家中,发现一只盗鸟在偷盗她的材料,于是雌乌和盗鸟吵了起来,而且大打出手。结果,雌乌力气不够,被盗鸟打得遍体鳞伤。雌乌将死之际招来公乌,告诉公乌一定要找只好的雌乌,过下半辈子,同时还要把两个孩子带大……

《神乌傅》被普遍认可的现代译文(节选):

……雄乌惊悉, 伸颈拂翼。上下鸣叫:“苍天神怟,彼不仁义。春生万物, 何难我妻!”痛告雌乌:“此乃命矣!吉凶流浪, 与你一起。”雌乌哭诉:“抚育孩子!”血泪啼泣:“何不虑家!我已将死。养子教子, 我将不及。死生有期, 各不同时。今虽随我,将有何益!临危授命,贱妾心意。以死伤生,圣人禁止。疾速飞去,再寻贤妻。毋偏后母,委屈孤子。《诗经》有言:‘云云青蝇,止于杆’,讥讽‘君子,勿信谗言’。惶恐议论,难尽言传。”遂束两翼,自投污泥。肢折体伤,终以死亡。雄乌大哀,左右徘徊。辗转其侧,涕泪满怀,长吁短叹,难于割爱。忧愤号呼,无处讼诉:“盗乌逍遥,亡乌含屈。”遂弃旧巢,携子而去。传曰:众鸟被网罗捕获,凤凰孤傲高翔。鱼鳖被笓笱禁锁,蛟龙潜伏深藏。良马死于车下,骐骥漫步游荡。鸟兽且争利斗殴,何况人为财亡。可悲啊可悲!过分追求必遭殃。诚心写作悬挂,志意附于文章。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亦哀”,实指此事。

摘自:《江苏经济报•档案馆里的江苏》2011年3月11日第76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