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的空间变化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等降水量线图高清 中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的空间变化分析

中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的空间变化分析

2023-05-21 0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De S, Michael J, Michael F, al et, 2008.

Geospatial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software tools, second edition

[J].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 36(12): 645-647.

[本文引用: 1]

Hutchinson M F, 1995.

Interpolating mean rainfall using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9 (4): 385-403.

[本文引用: 1]

Hutchinson M F, 1998.

Interpolation of rainfall data with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Part I: Two-dimensional smoothing of data with short range correlation

[J].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nalysis, 2(2): 139-151.

[本文引用: 1]

Ji F, Wu Z, Huang N, al et, 2014.

Evolution of l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rend

[J].Nature Climate Change, 4(6): 462-466.

[本文引用: 1]

Kendall M G, 1975.

Rank Correlation Methods

[M].Griffin, London, UK: Oxford Press.

[本文引用: 1]

Kumar P, 2013.

Hydrology: Seasonal rain changes

[J].Nature Climate Change, 3(9): 783-784.

[本文引用: 1]

Maggioni V, Meyers P C, Robinson M D, 2016.

A review of merged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precipitation product accuracy during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era

[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17(4): 1101-1117.

[本文引用: 1]

Mann H B, 1945.

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

[J].Econometrica, 13(3): 245-259.

[本文引用: 1]

Mantua N J, Hare S R, 2002.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J].Journal of Oceanography, 58(1): 35-44.

[本文引用: 1]

Ren Z, Zhang M, Wang S, al et, 2015.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south China during 1961 -2011

[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5 (1), 85-100.

[本文引用: 2]

Roque-Malo S, Kumar P, 2017.

Patterns of change in high frequency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ver North America

[J].Scientific Reports, 7(1): 10853.

[本文引用: 1]

Schubert L K, Westerly D C, Tome W A, al et, 2009.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by tumor site of patient setup using daily MVCT imaging from more than 3800 helical tomotherapy treatments

[J].Interm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73(4): 1260-1269.

[本文引用: 1]

Shen X J, Liu B H, Li G D, al et, 2015.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emperate and alpine grasslands in China during 1982 -2006

[J].Advances in Meteorology, 1-10.

[本文引用: 1]

Wagener T, Sivapalan M, Troch P A, al et, 2010.

The future of hydrology: An evolving science for a changing world

[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6(5): W05301.DOI: 10.1029/2009WR008906.

[本文引用: 1]

Wang J, Zhang M, Wang S, al et, 2016.

Change of snowfall/rainfall ratio in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a gridded dataset with high resolution during 1961 -2013

[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6 (9): 1277-1288.

[本文引用: 2]

Wang S, Zhang M, Sun M, al et, 2013.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alpine areas of the Chinese Tianshan Mountains, Central Asia, 1961 -2011[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311: 97-107.

Wang Y, Zhou L, 2005.

Observed trends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1 -2001 and the associated changes in large-scale circulation

[J].Geophyicals Research Letters, 32 (9): L9707.DOI: 10.1029/2005GL022574.

[本文引用: 1]

Wu Z, Huang N E, 2009.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 noise-assisted data analysis method

[J].Advances in Adaptive Data Analysis, 1(1): 1-41.

[本文引用: 1]

Wu Z, Huang N, Long S R, al et, 2007.

On the trend, detrending, and variability of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38): 14889-14894.

[本文引用: 1]

Zhang S, Zhang J, Li F, 2004.

Vector analysis theory on landscape pattern in Sanjiang plain marsh, China

[J].Wetland Science, 9(3): 161-170.

[本文引用: 1]

Zhao Y, Xie Q, Lu Y, al et, 2017.

Hydrologic Evaluation of 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for Nanliu River Basin in Humid Southwestern China

[J].Scientific Reports, 7(1): 2470.

[本文引用: 1]

Zhu Y, Wang H, Ma J, al et, 2015.

Contribution of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to the late 1990s" shift in East China summer rainfall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0(17): 8817-8827.

[本文引用: 1]

董蕾, 张明军, 王圣杰, 等, 2014.

基于格点数据的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 29(12): 2048-2057.

[本文引用: 1]

高歌, 龚乐冰, 赵珊珊, 等, 2007.

日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J].应用气象学报, 18(5): 732-736.

[本文引用: 1]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2012.

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V2.0)

.[DS/OL].[2018-03-20].

http: //data

.cma.cn/data/detail/dataCode/SURF_CLI_CHN_PRE_DAY_GRID_0.5.

html

.

[本文引用: 1]

黄悦, 曾刚, 黄发明, 2019.

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对全球陆地季风降水的可能影响

[J/OL].[2019-09-25].地球物理学进展, 1-19.

李娜, 2016.

东亚冬季风多时间尺度分析

[D].兰州: 兰州大学.

[本文引用: 1]

李雪萍, 史兴民, 王阿如娜, 2016.

中国典型等降水量线年代际空间演变

[J].中国沙漠, 36(1): 232-238.

[本文引用: 5]

林厚博, 游庆龙, 焦洋, 等, 2015.

基于高分辨率格点观测数据的青藏高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J].自然资源学报, 30(2): 271-281.

[本文引用: 1]

潘欣, 尹义星, 王小军, 2019.

1960 -2014年淮河流域极端降水发生时间的时空特征

[J].高原气象, 38(2): 377-385.DOI: 10. 7522 /j.issn.1000-0534.2018.00076.

[本文引用: 1]

任国玉, 吴虹, 陈正洪, 2000.

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J].应用气象学报, 11(3), 322-330.

[本文引用: 1]

汤瑞琪, 2015.

安徽省淮河流域旱涝演变与南北气候分界线变动研究

[D].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本文引用: 1]

万英, 邵雪梅, 黄玫, 2002.

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线的响应

[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2(4): 317-326.

[本文引用: 1]

王浩, 严登华, 秦大庸, 等, 2005.

近50 年来黄河流域400 mm等雨量线空间变化研究

[J].地球科学进展, 20(6): 649-655.

[本文引用: 1]

王欢, 李栋梁, 2019.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海温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

[J].热带气象学报, 35(3): 398-408.

[本文引用: 1]

王静爱, 左伟, 2009.中国地理图集[J].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65-65.

[本文引用: 1]

王先芳, 2014.

晚全新世湖北神农架高精度石笋碳同位素记录

[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2]

吴凯, 王晓琳, 许怡, 等, 2017.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格局演变新事实

[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15(3): 30-36.

[本文引用: 3]

吴秀芹, 张洪岩, 李瑞改, 等, 2007. ArcGIS 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肖志祥, 谭江红, 2018.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高原气象, 37(5): 1304-1312.DOI: 10.7522 /j.issn.1000-0534.2018.00019.

[本文引用: 1]

许田田, 范广洲, 张永莉, 等, 2018.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热力差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J].高原气象, 37(6): 1643-1654.DOI: 10. 7522 /j.issn.1000-0534.2018.00053.

[本文引用: 1]

薛峰, 2001.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联系

[J].大气科学进展, 18(4): 567-575.

[本文引用: 1]

薛峰, 段欣妤, 苏同华, 2018.

强El Niño衰减年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 1998年和2016年的对比分析

[J].大气科学, 42(6): 1407-1420.

[本文引用: 1]

杨修群, 朱益民, 谢倩, 等, 2004.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J].大气科学, 28(6): 979-992.

[本文引用: 1]

姚嘉惠, 肖林翔, 苟萌萌, 等, 2018.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影响的新证据

[J].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8(5): 617-627.

[本文引用: 1]

于淼, 金竑, 2015.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对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J].黑龙江气象, 32(1): 18-20.

[本文引用: 1]

袁喆, 严登华, 杨志勇, 等, 2014.1961 -2010年中国

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时空变化

[J].水科学进展, 25(4): 494-502.

[本文引用: 4]

张雪芹, 孙杨, 郑度, 等, 2011.

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J].地理学报, 66(9): 1166-1178.

[本文引用: 1]

赵煜飞, 朱江, 许艳, 2014.

近50a中国降水格点数据集的建立及质量评估

[J].气象科学, 34 (4): 414-420.

[本文引用: 1]

郑景云, 卞娟娟, 葛全胜,等,

2013.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

[J].科学通报, 58(30): 3088-3099.

朱乾根, 施能, 徐建军, 等, 1997.

近百年北半球冬季大气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J].气象学报, 55(6): 750-758.

[本文引用: 1]

Geospatial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software tools, second edition 1 2008 ... GIS空间分析中, 研究一个多边形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空间移动时, 往往需要将该图形的兴趣变量分配给一个特定点来近似, 如质心或中心, 有时也被称为“操作点”, 以此作为图形的“代表”, 方便计算和追踪, 质心作为专业术语, 经常被定义为一个物体或若干物体集合名义上的重心(De et al, 2008).通过对降水重心的分析, 有利于多个维度观察事物变化特征.在空间维度上, 重心模型反映区域发展指标与形心分析的契合程度, 便于分析研究区域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性与聚集性; 在时间维度上, 区域重心动态变化表示区域要素分布的对比和转移, 有助于深化研究区域发展历程、 状态和趋势(Zhang et al, 2004; 袁喆等, 2014). ... Interpolating mean rainfall using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 1 1995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Interpolation of rainfall data with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Part I: Two-dimensional smoothing of data with short range correlation 1 1998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Evolution of l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rend 1 2014 ...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是一种近年来发展的时间上局部自适应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适合于分析非线性、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把原数据表示成有限个周期成分或者分解为有限个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和一个趋势项的叠加, 且无需事先引入基函数(Wu et al, 2007, 2009).该方法原理较为简单: 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原理, 通过在原数据中加入适当大小的白噪音来模拟多次观测的情景, 经多次计算后作集合平均.由于白噪声的频谱均匀分布, 在原始数据信号中引入白噪声, 将使得信号自动分布到合适的参考尺度上, 噪音经多次平均后相互抵消.这样集成均值的计算结果就可以直接视作最终结果.该方法在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非线性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 如Ji et al (2014)利用EEMD对全球陆地气温的非线性趋势进行了分解计算, 并发现1980年之后有加速升温的趋势.文中EEMD对原始数据的分解均在MTALAB中编程计算. ... Rank Correlation Methods 1 1975 ... MK检验方法: Mann-Kendall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 1945; Kendall, 1975), 常用于水文、 气象等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的突变点检测.该检测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应用于一组没有显著分布特征的时序数据, 检测范围大且不易受少数异常值干扰.本研究中, 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重心移动的趋势检测在MATLAB中实现. ... Hydrology: Seasonal rain changes 1 2013 ... 作为气候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降水是一种复杂自然事件,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多变性(Zhao et al, 2017).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水不仅是陆地表面重要的水源补给, 还对土壤-水分状态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力、 水分和温度状态函数关联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依赖于水资源可持续性经济系统的功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Kumar, 2013; Roque-Malo et al, 2017).降水的改变对局地水文过程、 物候特征有重要影响, 理解不同尺度下降水的时空格局, 将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对当地农作物生产、 预测和降低相关气候和农业风险有指示性作用(Wagener et al, 2010). ... A review of merged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precipitation product accuracy during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era 1 2016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 1 1945 ... MK检验方法: Mann-Kendall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 1945; Kendall, 1975), 常用于水文、 气象等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的突变点检测.该检测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应用于一组没有显著分布特征的时序数据, 检测范围大且不易受少数异常值干扰.本研究中, 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重心移动的趋势检测在MATLAB中实现. ...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1 2002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south China during 1961 -2011 2 2015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 中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 其空间分布重心在1961 -2015年发生显著变化.其中, 东西段变化差异明显, 经向和纬向方向移动趋势和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性.据李雪萍等(2016)研究表明, 华中地区800 mm等降水量线在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00年代分别北移15~54 km和48~181 km,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10年代初分别南移0~171 km和38~152 km, 与黄淮平原等降水量线的移动规律相符.此外, Ren et al (2015)研究指出在 1960-199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呈增加的趋势, 而在黄河中下游呈减少的趋势.Wang et al (2005)分析了 1961 -2001 年中国年度和季节平均总降水量变化情况, 指出年平均降水在西南、 西北和东部地区有增加的趋势, 而在中部、 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有减少的趋势, 并且这种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平均降水变化一致.该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与本文800 mm等降水量线的时空变化都反映出相同的规律. ... Patterns of change in high frequency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ver North America 1 2017 ... 作为气候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降水是一种复杂自然事件,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多变性(Zhao et al, 2017).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水不仅是陆地表面重要的水源补给, 还对土壤-水分状态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力、 水分和温度状态函数关联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依赖于水资源可持续性经济系统的功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Kumar, 2013; Roque-Malo et al, 2017).降水的改变对局地水文过程、 物候特征有重要影响, 理解不同尺度下降水的时空格局, 将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对当地农作物生产、 预测和降低相关气候和农业风险有指示性作用(Wagener et al, 2010). ...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by tumor site of patient setup using daily MVCT imaging from more than 3800 helical tomotherapy treatments 1 2009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emperate and alpine grasslands in China during 1982 -2006 1 2015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The future of hydrology: An evolving science for a changing world 1 2010 ... 作为气候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降水是一种复杂自然事件,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多变性(Zhao et al, 2017).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水不仅是陆地表面重要的水源补给, 还对土壤-水分状态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力、 水分和温度状态函数关联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依赖于水资源可持续性经济系统的功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Kumar, 2013; Roque-Malo et al, 2017).降水的改变对局地水文过程、 物候特征有重要影响, 理解不同尺度下降水的时空格局, 将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对当地农作物生产、 预测和降低相关气候和农业风险有指示性作用(Wagener et al, 2010). ... Change of snowfall/rainfall ratio in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a gridded dataset with high resolution during 1961 -2013 2 2016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 ,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0 311 Observed trends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1 -2001 and the associated changes in large-scale circulation 1 2005 ... 中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 其空间分布重心在1961 -2015年发生显著变化.其中, 东西段变化差异明显, 经向和纬向方向移动趋势和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性.据李雪萍等(2016)研究表明, 华中地区800 mm等降水量线在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00年代分别北移15~54 km和48~181 km,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10年代初分别南移0~171 km和38~152 km, 与黄淮平原等降水量线的移动规律相符.此外, Ren et al (2015)研究指出在 1960-199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呈增加的趋势, 而在黄河中下游呈减少的趋势.Wang et al (2005)分析了 1961 -2001 年中国年度和季节平均总降水量变化情况, 指出年平均降水在西南、 西北和东部地区有增加的趋势, 而在中部、 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有减少的趋势, 并且这种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平均降水变化一致.该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与本文800 mm等降水量线的时空变化都反映出相同的规律. ...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 noise-assisted data analysis method 1 2009 ...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是一种近年来发展的时间上局部自适应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适合于分析非线性、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把原数据表示成有限个周期成分或者分解为有限个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和一个趋势项的叠加, 且无需事先引入基函数(Wu et al, 2007, 2009).该方法原理较为简单: 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原理, 通过在原数据中加入适当大小的白噪音来模拟多次观测的情景, 经多次计算后作集合平均.由于白噪声的频谱均匀分布, 在原始数据信号中引入白噪声, 将使得信号自动分布到合适的参考尺度上, 噪音经多次平均后相互抵消.这样集成均值的计算结果就可以直接视作最终结果.该方法在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非线性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 如Ji et al (2014)利用EEMD对全球陆地气温的非线性趋势进行了分解计算, 并发现1980年之后有加速升温的趋势.文中EEMD对原始数据的分解均在MTALAB中编程计算. ... On the trend, detrending, and variability of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1 2007 ...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是一种近年来发展的时间上局部自适应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适合于分析非线性、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把原数据表示成有限个周期成分或者分解为有限个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和一个趋势项的叠加, 且无需事先引入基函数(Wu et al, 2007, 2009).该方法原理较为简单: 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原理, 通过在原数据中加入适当大小的白噪音来模拟多次观测的情景, 经多次计算后作集合平均.由于白噪声的频谱均匀分布, 在原始数据信号中引入白噪声, 将使得信号自动分布到合适的参考尺度上, 噪音经多次平均后相互抵消.这样集成均值的计算结果就可以直接视作最终结果.该方法在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非线性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 如Ji et al (2014)利用EEMD对全球陆地气温的非线性趋势进行了分解计算, 并发现1980年之后有加速升温的趋势.文中EEMD对原始数据的分解均在MTALAB中编程计算. ... Vector analysis theory on landscape pattern in Sanjiang plain marsh, China 1 2004 ... GIS空间分析中, 研究一个多边形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空间移动时, 往往需要将该图形的兴趣变量分配给一个特定点来近似, 如质心或中心, 有时也被称为“操作点”, 以此作为图形的“代表”, 方便计算和追踪, 质心作为专业术语, 经常被定义为一个物体或若干物体集合名义上的重心(De et al, 2008).通过对降水重心的分析, 有利于多个维度观察事物变化特征.在空间维度上, 重心模型反映区域发展指标与形心分析的契合程度, 便于分析研究区域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性与聚集性; 在时间维度上, 区域重心动态变化表示区域要素分布的对比和转移, 有助于深化研究区域发展历程、 状态和趋势(Zhang et al, 2004; 袁喆等, 2014). ... Hydrologic Evaluation of 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for Nanliu River Basin in Humid Southwestern China 1 2017 ... 作为气候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降水是一种复杂自然事件,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多变性(Zhao et al, 2017).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水不仅是陆地表面重要的水源补给, 还对土壤-水分状态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力、 水分和温度状态函数关联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依赖于水资源可持续性经济系统的功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Kumar, 2013; Roque-Malo et al, 2017).降水的改变对局地水文过程、 物候特征有重要影响, 理解不同尺度下降水的时空格局, 将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对当地农作物生产、 预测和降低相关气候和农业风险有指示性作用(Wagener et al, 2010). ... Contribution of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to the late 1990s" shift in East China summer rainfall 1 2015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基于格点数据的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1 2014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日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1 2007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html 1 5 ... 所用的长时间序列、 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为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V2.0), 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 //data.cma.cn/).该数据集是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472个中国地面高密度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 结合GTOPO30 DEM数据集而生产的, 以ASCII码格式存储, 数据经交叉验证、 误差分析表明: 质量较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2012).且该数据集进行插值误差分析后, 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中国大陆降水空间场上的主要分布特征和数量特征(赵煜飞等, 2014).需说明的是, 该数据集为日数据, 始于1961年, 由于2016年和2017年日数据缺失较为严重, 故本文只选取1961 -2015年的日数据进行降水量特征提取和分析.同时, 中国自然区划采用赵松乔提出的自然区划(王静爱等, 2009).本文主要关注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的时空特征.文中涉及的地图是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1603号的中国地图制作, 底图无修改. ... 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对全球陆地季风降水的可能影响 0 东亚冬季风多时间尺度分析 1 2016 ... 薛峰(2001)通过对东亚夏季风EASM(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的年代变化研究得出EASM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SST)密切相关, 其指数变化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薛峰等(2018)分析了1998年和2016年的Niño3.4指数、 副高指数、 脊线指数, 指出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El Niño指数与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分布密切相关.李娜(2016)分析了东亚冬季风(EAWM,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对1948年1月到2015年9月67年全球大气月平均NCEP/NCAR数据进行16个EAWM指数分析得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整体减弱, 且其整体上与降水呈正相关.此外, 肖志祥等(2018)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关系密切.可知, 本研究中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分布重心的南偏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风强弱变化以及El Nino现象有关. ... 中国典型等降水量线年代际空间演变 5 2016 ... 中国疆域辽阔, 经纬跨度大, 地形落差显著, 一些特定的等降水量线反而成为中国自然区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如400 mm等降水量线,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两部分; 而200 mm等降水量线, 以西为干旱区、 以东为半干旱区; 800 mm等降水量线, 后者是中国北方半湿润区和南方湿润区重要的分界线(王浩等, 2005; 李雪萍等, 2016).此外, 800 mm等降水量线还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重要分界线(汤瑞琪, 2015), 空间位置约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带.受中国陆地降水时空特征的变化, 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位置也随着发生变化.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等降水量线的年代变化和空间分布做了相关研究(袁喆等, 2014; 李雪萍等, 2016; 吴凯等, 2017; 潘欣等, 2019), 但均使用中国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点数据)计算, 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非常有限, 并不能在空间上全覆盖, 使其在空间上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如李雪萍等(2016)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 李雪萍等, 2016; 吴凯等, 2017; 潘欣等, 2019), 但均使用中国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点数据)计算, 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非常有限, 并不能在空间上全覆盖, 使其在空间上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如李雪萍等(2016)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 但均使用中国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点数据)计算, 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非常有限, 并不能在空间上全覆盖, 使其在空间上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如李雪萍等(2016)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中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 其空间分布重心在1961 -2015年发生显著变化.其中, 东西段变化差异明显, 经向和纬向方向移动趋势和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性.据李雪萍等(2016)研究表明, 华中地区800 mm等降水量线在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00年代分别北移15~54 km和48~181 km,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10年代初分别南移0~171 km和38~152 km, 与黄淮平原等降水量线的移动规律相符.此外, Ren et al (2015)研究指出在 1960-199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呈增加的趋势, 而在黄河中下游呈减少的趋势.Wang et al (2005)分析了 1961 -2001 年中国年度和季节平均总降水量变化情况, 指出年平均降水在西南、 西北和东部地区有增加的趋势, 而在中部、 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有减少的趋势, 并且这种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平均降水变化一致.该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与本文800 mm等降水量线的时空变化都反映出相同的规律. ... 基于高分辨率格点观测数据的青藏高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1 2015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1960 -2014年淮河流域极端降水发生时间的时空特征 1 2019 ... 中国疆域辽阔, 经纬跨度大, 地形落差显著, 一些特定的等降水量线反而成为中国自然区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如400 mm等降水量线,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两部分; 而200 mm等降水量线, 以西为干旱区、 以东为半干旱区; 800 mm等降水量线, 后者是中国北方半湿润区和南方湿润区重要的分界线(王浩等, 2005; 李雪萍等, 2016).此外, 800 mm等降水量线还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重要分界线(汤瑞琪, 2015), 空间位置约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带.受中国陆地降水时空特征的变化, 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位置也随着发生变化.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等降水量线的年代变化和空间分布做了相关研究(袁喆等, 2014; 李雪萍等, 2016; 吴凯等, 2017; 潘欣等, 2019), 但均使用中国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点数据)计算, 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非常有限, 并不能在空间上全覆盖, 使其在空间上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如李雪萍等(2016)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1 2000 ... 国际降水工作组(International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IPWG)自2001年成立以来(Maggioni et al, 2016), 不断推动地面观测信息检验不同卫星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质量工作的进行,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高时空分辨率融合降水产品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随着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的发布, 降低了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在气候变化、 水循环过程以及物候特征研究中由不同插值方法带来的误差(Hutchinson, 1995, 1998; 高歌等, 2007; NMIC, 2012), 在极端降水和雪雨比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国玉等, 2000; 董蕾等, 2014; 林厚博等, 2015; Ren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3, 2016).因此, 该数据集为解决中国区域内降水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进程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 安徽省淮河流域旱涝演变与南北气候分界线变动研究 1 2015 ... 中国疆域辽阔, 经纬跨度大, 地形落差显著, 一些特定的等降水量线反而成为中国自然区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如400 mm等降水量线,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两部分; 而200 mm等降水量线, 以西为干旱区、 以东为半干旱区; 800 mm等降水量线, 后者是中国北方半湿润区和南方湿润区重要的分界线(王浩等, 2005; 李雪萍等, 2016).此外, 800 mm等降水量线还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重要分界线(汤瑞琪, 2015), 空间位置约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带.受中国陆地降水时空特征的变化, 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位置也随着发生变化.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等降水量线的年代变化和空间分布做了相关研究(袁喆等, 2014; 李雪萍等, 2016; 吴凯等, 2017; 潘欣等, 2019), 但均使用中国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点数据)计算, 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非常有限, 并不能在空间上全覆盖, 使其在空间上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如李雪萍等(2016)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线的响应 1 2002 ...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 有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区的暖温带、 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 使得天然植被与作物北界向西北和高海拔地区迁移, 在中国东部温度带普遍北移的同时, 干湿区分界线发生了显著的移动(万英等, 2002; 张雪芹等, 2011; 郑景云等, 2013).800 mm等降水量线作为我国东部季风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与气候变化进程密切相关.鉴于此, 本研究以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V2.0)为基础资料, 提取不同时间尺度下中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的空间分布位置, 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与其他统计学方法, 计算等降水量线的重心位置, 追踪其空间位移变化.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800 mm等降水的空间分布和移动特征, 对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地理分界、 物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监测等提供参考依据. ... 近50 年来黄河流域400 mm等雨量线空间变化研究 1 2005 ... 中国疆域辽阔, 经纬跨度大, 地形落差显著, 一些特定的等降水量线反而成为中国自然区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如400 mm等降水量线,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两部分; 而200 mm等降水量线, 以西为干旱区、 以东为半干旱区; 800 mm等降水量线, 后者是中国北方半湿润区和南方湿润区重要的分界线(王浩等, 2005; 李雪萍等, 2016).此外, 800 mm等降水量线还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重要分界线(汤瑞琪, 2015), 空间位置约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带.受中国陆地降水时空特征的变化, 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位置也随着发生变化.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等降水量线的年代变化和空间分布做了相关研究(袁喆等, 2014; 李雪萍等, 2016; 吴凯等, 2017; 潘欣等, 2019), 但均使用中国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点数据)计算, 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非常有限, 并不能在空间上全覆盖, 使其在空间上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如李雪萍等(2016)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海温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 1 2019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1 2009 ... 所用的长时间序列、 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为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V2.0), 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 //data.cma.cn/).该数据集是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472个中国地面高密度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 结合GTOPO30 DEM数据集而生产的, 以ASCII码格式存储, 数据经交叉验证、 误差分析表明: 质量较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2012).且该数据集进行插值误差分析后, 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中国大陆降水空间场上的主要分布特征和数量特征(赵煜飞等, 2014).需说明的是, 该数据集为日数据, 始于1961年, 由于2016年和2017年日数据缺失较为严重, 故本文只选取1961 -2015年的日数据进行降水量特征提取和分析.同时, 中国自然区划采用赵松乔提出的自然区划(王静爱等, 2009).本文主要关注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的时空特征.文中涉及的地图是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1603号的中国地图制作, 底图无修改. ... 晚全新世湖北神农架高精度石笋碳同位素记录 2 2014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 ).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格局演变新事实 3 2017 ... 中国疆域辽阔, 经纬跨度大, 地形落差显著, 一些特定的等降水量线反而成为中国自然区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如400 mm等降水量线,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两部分; 而200 mm等降水量线, 以西为干旱区、 以东为半干旱区; 800 mm等降水量线, 后者是中国北方半湿润区和南方湿润区重要的分界线(王浩等, 2005; 李雪萍等, 2016).此外, 800 mm等降水量线还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重要分界线(汤瑞琪, 2015), 空间位置约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带.受中国陆地降水时空特征的变化, 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位置也随着发生变化.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等降水量线的年代变化和空间分布做了相关研究(袁喆等, 2014; 李雪萍等, 2016; 吴凯等, 2017; 潘欣等, 2019), 但均使用中国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点数据)计算, 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非常有限, 并不能在空间上全覆盖, 使其在空间上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如李雪萍等(2016)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1 2007 ... 式中: X¯和Y¯为重心坐标; Xi和Yi是空间上降水等值线上点的坐标; Pi是等值线空间处理后的赋值, 用于计算等值线坐标点的空间权重, 空间重心位置的确定在ArcGIS 10.02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完成(吴秀芹等, 2007). ...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 2018 ... 薛峰(2001)通过对东亚夏季风EASM(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的年代变化研究得出EASM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SST)密切相关, 其指数变化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薛峰等(2018)分析了1998年和2016年的Niño3.4指数、 副高指数、 脊线指数, 指出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El Niño指数与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分布密切相关.李娜(2016)分析了东亚冬季风(EAWM,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对1948年1月到2015年9月67年全球大气月平均NCEP/NCAR数据进行16个EAWM指数分析得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整体减弱, 且其整体上与降水呈正相关.此外, 肖志祥等(2018)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关系密切.可知, 本研究中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分布重心的南偏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风强弱变化以及El Nino现象有关. ...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热力差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1 2018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联系 1 2001 ... 薛峰(2001)通过对东亚夏季风EASM(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的年代变化研究得出EASM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SST)密切相关, 其指数变化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薛峰等(2018)分析了1998年和2016年的Niño3.4指数、 副高指数、 脊线指数, 指出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El Niño指数与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分布密切相关.李娜(2016)分析了东亚冬季风(EAWM,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对1948年1月到2015年9月67年全球大气月平均NCEP/NCAR数据进行16个EAWM指数分析得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整体减弱, 且其整体上与降水呈正相关.此外, 肖志祥等(2018)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关系密切.可知, 本研究中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分布重心的南偏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风强弱变化以及El Nino现象有关. ... 强El Ni?o衰减年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 1998年和2016年的对比分析 1 2018 ... 薛峰(2001)通过对东亚夏季风EASM(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的年代变化研究得出EASM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SST)密切相关, 其指数变化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薛峰等(2018)分析了1998年和2016年的Niño3.4指数、 副高指数、 脊线指数, 指出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El Niño指数与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分布密切相关.李娜(2016)分析了东亚冬季风(EAWM,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对1948年1月到2015年9月67年全球大气月平均NCEP/NCAR数据进行16个EAWM指数分析得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整体减弱, 且其整体上与降水呈正相关.此外, 肖志祥等(2018)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关系密切.可知, 本研究中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分布重心的南偏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风强弱变化以及El Nino现象有关.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1 2004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影响的新证据 1 2018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对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1 2015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时空变化 4 2014 ... 中国疆域辽阔, 经纬跨度大, 地形落差显著, 一些特定的等降水量线反而成为中国自然区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如400 mm等降水量线,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两部分; 而200 mm等降水量线, 以西为干旱区、 以东为半干旱区; 800 mm等降水量线, 后者是中国北方半湿润区和南方湿润区重要的分界线(王浩等, 2005; 李雪萍等, 2016).此外, 800 mm等降水量线还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重要分界线(汤瑞琪, 2015), 空间位置约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带.受中国陆地降水时空特征的变化, 8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位置也随着发生变化.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等降水量线的年代变化和空间分布做了相关研究(袁喆等, 2014; 李雪萍等, 2016; 吴凯等, 2017; 潘欣等, 2019), 但均使用中国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点数据)计算, 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非常有限, 并不能在空间上全覆盖, 使其在空间上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如李雪萍等(2016)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基于1960 -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分析; 而袁喆等(2014)基于1961 -2010年中国754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 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站点降水量插值到面上.吴凯等(2017)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则基于1961 -2014年的格点数据, 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Chin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投影坐标系统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后绘制年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图, 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空间插值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尤其需要注意.同时, 二者在评估等降水量线的空间移动时均采用了中心位置, 即袁喆等(2014)利用ArcGIS中的mean center工具, 而李雪萍等(2016)将空间位移分解为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 采用权位置来表征等降水量线的整体位移, 吴凯等(2017)则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重心计算, 分析降水的聚散、 迁移和优势分布状态. ...

... GIS空间分析中, 研究一个多边形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空间移动时, 往往需要将该图形的兴趣变量分配给一个特定点来近似, 如质心或中心, 有时也被称为“操作点”, 以此作为图形的“代表”, 方便计算和追踪, 质心作为专业术语, 经常被定义为一个物体或若干物体集合名义上的重心(De et al, 2008).通过对降水重心的分析, 有利于多个维度观察事物变化特征.在空间维度上, 重心模型反映区域发展指标与形心分析的契合程度, 便于分析研究区域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性与聚集性; 在时间维度上, 区域重心动态变化表示区域要素分布的对比和转移, 有助于深化研究区域发展历程、 状态和趋势(Zhang et al, 2004; 袁喆等, 2014). ... 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1 2011 ...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 有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区的暖温带、 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 使得天然植被与作物北界向西北和高海拔地区迁移, 在中国东部温度带普遍北移的同时, 干湿区分界线发生了显著的移动(万英等, 2002; 张雪芹等, 2011; 郑景云等, 2013).800 mm等降水量线作为我国东部季风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与气候变化进程密切相关.鉴于此, 本研究以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V2.0)为基础资料, 提取不同时间尺度下中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的空间分布位置, 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与其他统计学方法, 计算等降水量线的重心位置, 追踪其空间位移变化.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800 mm等降水的空间分布和移动特征, 对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地理分界、 物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监测等提供参考依据. ... 近50a中国降水格点数据集的建立及质量评估 1 2014 ... 所用的长时间序列、 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为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V2.0), 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 //data.cma.cn/).该数据集是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472个中国地面高密度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 结合GTOPO30 DEM数据集而生产的, 以ASCII码格式存储, 数据经交叉验证、 误差分析表明: 质量较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2012).且该数据集进行插值误差分析后, 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中国大陆降水空间场上的主要分布特征和数量特征(赵煜飞等, 2014).需说明的是, 该数据集为日数据, 始于1961年, 由于2016年和2017年日数据缺失较为严重, 故本文只选取1961 -2015年的日数据进行降水量特征提取和分析.同时, 中国自然区划采用赵松乔提出的自然区划(王静爱等, 2009).本文主要关注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线的时空特征.文中涉及的地图是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1603号的中国地图制作, 底图无修改. ... 2013.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 0 近百年北半球冬季大气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1 1997 ... 相关研究也表明陆地季风降水受全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的影响, 其中PDO与亚洲季风变化关系最为显著(Mantua et al, 2002; Schubert et al, 2009; 王先芳, 2014).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 被认为是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上的一种扰动, 能够引起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对ENSO等气候事件的年际变化有一定调节作用(杨修群等, 2004).PDO的时间尺度具有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20年周期和50年周期, 我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年代际波动与PDO的相位变化关系密切(朱乾根等, 1997).例如, 当PDO 为暖(冷)相位(或事件)时, 亚洲季风降水减少(增加)(王先芳, 2014; 黄悦等, 2019).对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当PDO处于暖相位时, 华北、 华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量发生异常, 且明显偏少, 而华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多; 当PDO处于冷相位时反之(于淼等, 2015).此外, 从地质学角度也被证明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受PDO的显著影响(姚嘉惠等, 2018), 而PDO在近20~30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 很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原因(Zhu et al, 2015; 王欢等, 2019).总而言之,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 mm等降水量空间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不同, 是由于大气环流、 地形、 局地热力差异(许田田等, 2018)等综合作用所致, 而年际变化的强迫因子主要是ENSO主导, 年代际变化受PDO的显著影响.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