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大全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大全集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大全集

2024-06-26 16: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春秋之后礼仪文化被进行系统总结,归纳为五大类:吉、凶、宾、军、嘉为类目名称,总称为“五礼”。

★吉礼也可称祭礼,是五礼之首。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多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天帝、日月星辰)、地祗(社稷、五帝、四方百物)、人鬼(先王、先祖)的祭祀典礼,(在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凶礼,古时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宾礼,古时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之间互相拜访时的礼仪。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军礼,古时是指军队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此外,如校阅、刑赏、凯旋、献俘等也属于军礼。

★嘉礼,古时是指和谐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如宗族内部聚餐的饮食之礼、古代男女加冠加笈和婚礼的婚冠之礼、贺庆之礼等等。

现代“文明”社会的“礼”很多都是从传统社会中传承发展而来。

下面分享介绍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五大传统礼仪”: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有需要注意处理的人际关系,因此有行走的礼节,霹如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古代还有“趋礼”的说法,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对尊者礼敬。

(诸子界提示:古时礼数,未必合乎当今社会,了解一下即可。咱们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什么都可以往“优秀”里装的。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①一般性的打招呼,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②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③古代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惯用西方的握手礼了。

筵席之礼

所谓“筵”(yán)就是铺在地上的蒲苇编织物,而“席”是放置在“筵”之上的萑草编织物或皮料。

秦汉时期,人们在读书、待客、饮宴等日常活动时,均席地而坐,其坐姿不是盘腿大坐,而是跽(jì),即双膝着地,脚底朝上,上身挺直,姿势像跪,但臀部是坐在脚跟上的,所以也称跪坐。

入座之礼

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个方向一个人。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设在“堂”上的筵席比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为尊,故主宾座位在北,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座位则分别在东、南、西,西座为末座。

●设在“室”内的宴饮活动,带有因私性质,多以东向为尊,故主宾在西,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分别在北、南、东,东座为末座。

●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用现在的话来说一遍: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是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即视为失礼行为。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面向东,而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诸子界注:所以俗语有“东家”、“做东”的说法)。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坐北朝南)。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面朝北方。

诸子界提示:以前的桌子是正四方形的八仙桌,对应四个方向, 而当今的桌子基本以圆形为主,所以在座位安排上,与古代有所区别,据诸子界了解,凡是房内有电视机的,“尊客贵宾”面对电视机就对了,(有人戏说这叫“领导看电视,大家看领导”😊有人会说电视有什么好看的?电视播放中央的政策、会议,领导看了再向我们传达贯彻精神嘛,😁,肯定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电视机,就看房门的位置。房门如果开正中间,正中间对应的就是尊位;如果房门是侧开在一边的,另一边的中心位就是尊位;同时作为主人或者主人安排好的亲信之人,一般就坐在房门边的位置,一来方便上菜传菜、倒酒,二来方便找服务员拿杯及买单,等。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在先秦,人们以“以飨(xiǎng)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说到“氿”,建议先了解贵客的喜好,再准备适合贵宾的氿水,才能喝得尽兴,能尽好“东主”之谊。古代的氿几乎都是自然发酵,大不了用火炙烤一下的非蒸馏酒,所以只说要有酒,而没有说得很详细。现在的酒种类太多了,各种香型口味各种特色应有尽有。

诸子界小编自有品牌“卜山乾”尊酒与“兴合台”酱酒,喝了不上头,良心之作,纯粮坤沙酒,仅售飞天的十分之一。欢迎品鉴。)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系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中国古代

饮酒之礼

在古代饮酒,有很多礼节,《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jiào),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zuò);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三巡”)。

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

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叹以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

(此“礼节”选辑于此,供大家参考。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讲述古代故事的电视剧都是乱搞的,根本没有按古代的各种仪礼来拍,没有一点严谨性与责任心,瞎拍。)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小编虽然是搞酒之人,但也借此机会强烈呼吁恢复此【礼】,大家一起喝了三二杯就行了!能喝的继续喝,不想喝的就可以不喝,也不会被认为不懂“礼”。有些朋友喝酒是一种“享受”!问题是很多人跟小编一样:喝酒是“难受”,经常无奈喝到吐、实在受罪。又伤身体、又影响別人,真是罪过呀!)仪礼中的饮酒,最后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古代以“官”为贵,以长辈为尊,人分三六九等)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拜贺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①~⑦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持的合作精神与团结气象(今天的攀比之风已经背离了传统仪礼)。

①诞生礼

诞生礼是中国传统的诞生礼俗之一,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举行,不同地区、民族形式多有不同,从刚出生洗礼开始到宝宝周岁抓周,一般有祝福、保健、占卜等几层含义。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自然隆重热闹。

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

随着儒学的式微、世俗的扩张,和其它华夏传统礼仪一样,传统出生礼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俗进礼退的趋势。儒家赋予了出生仪式类宗教色彩,庄重、优美、寓意深刻是其优点,但同时,又有宣扬男尊女卑等不良伦理的呈现;世俗将出生礼回归生活,亲切、欢乐是其所长,但同时又走向了庸俗、愚昧和肤浅。

(今日社会的“满月酒”、“百岁宴”,也有庆祝诞生的意味,但仪礼上显然是两回事。小编配个“小孩抓周”图,不知合适否?😊)

②开笔礼

在古代是极为隆重的典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仪式,对每个读书人来说极为重要。

(今天的小学一年级的“开学礼”也举办一些仪式,但显然不可与【开笔礼】相提并论,没有那种类如【升国旗】的“神圣”意味,只是“好玩”。)

③冠笄(jī)礼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

加冠礼:男子20岁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

(先秦至清,官员都是有戴帽子的。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关于“头发”还是挺注重“保护”的,不象小编还爱弄个光头😜下次做一期帽子方面的文章)

④绾发加笄礼

古代女子15岁行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绾(wǎn)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⑤结婚嫁娶礼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现在一般是自由恋爱后,找个人充当介绍人或媒婆、合八字定日子,然后穿婚纱办个酒吃个饭。(西式“文化”渗透性挺强呀😆😄🤣)

⑥生日庆生礼

(寿诞礼)

一般在六十岁以后开始举行。(各地风俗不一,小编不甚了解。)

亲友送寿礼致贺。现在人一说生日就是蛋糕,又是西方“文化”的侵蚀呀😷

⑦丧礼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这个也各地风俗不一。现在普遍实行火葬,以前常见的土葬仪式基本不见了。唉,不知道说什么好,略。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放低自己,抬举别人,“上善若水”嘛。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礼义的标准了。

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至于提倡与否,兄弟们看着办吧!了解了解,没有害处。

附:我们要传、承什么样的“礼仪”?

到了当代,社会将礼仪进一步异化,仪式表达的传统意义正在被彻底颠覆,正在逐渐演变成为积累财富、养蓄人脉、编织关系网的工具。

传统的礼仪徒具空壳,一些礼仪消失了,另一些"礼仪"却被迅速制造,婚丧嫁娶之外,乔迁、升学、入伍、升职、开业、谢师......

这种文明的"继承创新",把“礼仪”之礼,变成了“礼金、礼物”之“礼”,真是岂有此【礼】!

可悲啊,"承"了残缺不全的"礼仪","传"了千奇百怪的"利益"。

传统礼仪礼节已经被彻底异化,劣质的成分被无限地放大,甚至被西方的所谓文化,充斥我们的世俗社会!积极、健康、优美的元素已经非常稀薄,礼节已经成为了人际关系的骚扰者,成了让很多人不胜其烦的负担。

真正优美的民族特色已经基本无处可寻,虚假的、庸俗的“西方传统”"风格"却异常顽固地被时代占据,让人们越来越害怕参与。

文化自信、复兴文化,自然也包含复兴传统礼仪文化,理应将其回归礼仪本身,回归为对生命生活的真切祝福,一些庸俗的社会人伦风气,不应该继续传承,对人们造成情感和物质压力也理当卸去。

诸子界认为,各种仪礼不应该迫使人们去攀比金钱的多寡和礼物的贵贱,(再这样下去,付不起聘礼、娶不到老婆的光棍会更多,而“富贵人家”却可以无限制地XXX……)礼仪的耗费应遵循节约、适度、以自己家的耗费为主的原则,原则上不宜接受他人的礼金,提倡一种真诚祝福、淡薄物质的礼仪态度。同时,应该增强“仪礼”成份,把握好生活欢愉的分寸,回归华夏民族的本真特色。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那种东西流在我们的血液中,小编相信,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礼仪,会再次回归本质,流传四海。

版权说明: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仅做公益分享,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觉得不错,请点【 在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