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杨卫明:我“有幸”走到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矿业大学杨卫明 【青年才俊】杨卫明:我“有幸”走到今天

【青年才俊】杨卫明:我“有幸”走到今天

2024-06-18 2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些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均做出了不凡的业绩。11月23日、26日下午,学校在行健楼C604会议室召开首次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研讨会,遴选了九位青年教师分别作报告。本专栏将陆续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人物简介:杨卫明,1986年8月出生,力建学院讲师,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博士,硕士生导师。在Scientific Reports (IF=5.578)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26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通讯作者2篇;毕业论文被评为2015年度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前沿专项重点项目等6项,总经费265万元;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3篇论文入选Science Direct TOP 25热点文章;论著已被SCI刊物引用100余次;是多个SCI期刊审稿人;迄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次,作邀请报告2次、分会报告1次。

从封闭小山村到如今的高等学府,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如今的科研专家。

采访过程中,杨卫明说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有幸”。

杨卫明说:自己一路走来,感到很幸运,遇到了很多人“贵人”

“有幸”从大山里走出来

1986年8月,杨卫明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他的很多小学同学还没等到毕业就回家务农了,等到六年级的时候他们班只剩下了8个学生。尽管家里很穷,但是杨卫明父母并没有疏忽对他的教育,小学毕业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镇上中学唯一的重点班里。

中学期间,老师们对他认真负责、关爱有加。2005年高中毕业,他考到了中国矿业大学,成为了村子里有史以来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第一人。

但刚上大学的时候,杨卫明很不适应,和城里来的同学相比,他在各个方面都毫无优势。大学的学习和中学也有很大的差别,他一度十分迷茫和困惑。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习,经过不懈努力,本科毕业的时候获得了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成为了物理系一名硕士研究生。

硕士入学之前,提前联系好的导师刘海顺老师就带他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第十届全国磁学理论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有幸见到了国内物理学界的众多知名专家。会议结束以后,刘老师又带他参观了浙江大学,勉励他要刻苦钻研。

杨卫明说:“自此,我开始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人生的起点固然重要,但成长过程中的加速度比起点更重要!”

“有幸”取得科研成绩

杨卫明说,研究生期间,自己的“有幸”并没有结束。

“研究生期间我有幸加入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软磁课题组,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沈宝龙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铁基非晶合金及其性能调控方面的研究工作。”

铁基非晶合金是一类新型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等性能,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努力下,铁基非晶合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时至今日,非晶形成能力小、塑性变形能力差已成为公认的制约铁基非晶合金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瓶颈。揭示非晶形成机理,有效调控铁基非晶合金的磁学、力学等性能是材料物理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杨卫明与日本科学院院士井上明久教授、浙江大学“长江特聘教授”蒋建中教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润伟研究员、软磁组常春涛研究员等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合作,揭示了铁基非晶合金低温比热波色峰的物理机制,研究了压应力对铁基非晶合金反常玻璃转变行为的影响。

此外,他还与新疆大学李强教授合作制备出可以在室温下弯曲近180o而不断裂的大塑性Fe50Ni30P13C7非晶合金。

他的研究成果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5学科前沿专项重点项目等多项,总经费260多万元;迄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余次,作邀请报告2次、分会报告1次。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实际上,杨卫明的“有幸”背后是比别人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回看自己的科研生活,杨卫明说,自己虽然有幸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但科研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有句话说的好,“不怕自己努力了不优秀,只怕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要想做出点成绩,就必须刻苦、努力!

爱人在家生女儿的时候,他还在千里之外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做实验、写论文。博士期间,他几乎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直到现在,也经常是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没醒,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

他说:“从某种程度上说,科研生活是苦涩的。但另一方面,科研生活也是快乐的。当实验做出了自己期待的结果,当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经过研究豁然开朗,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那种短暂的快乐和幸福,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

“有幸”成为一名教师

除了科研,杨卫明说,自己还“有幸”是一名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精神始终激励着自己。

大学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刚参加工作不久,杨卫明在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但学校青年教师导师制为他向系里的教学名师们学习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导师赵玉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杨卫明坚持跟班学习,晚上去图书馆把当天所学内容的课后习题再做一遍。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由刚入职时登讲台的战战兢兢,成长到了现在的收放自如。杨卫明说,在教学方面,自己现在仍然与系里的老教师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向他们学习。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认真助课,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谈及工作感受,杨卫明表示,自己工作一年多以来,不断得到学校、学院、人事处和科研院等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关照。

由于力建学院的老师们团结互助、积极进取,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教学和科研生活。为了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学术研究,学院还专门为青年教师设立了“特殊研究岗”。

杨卫明还非常感谢学校为了保障青年教师的发展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本次“35周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研讨会”。

他说,在这次研讨会上,葛世荣校长对每个青年教师提出的要求都迅速给予了回应,并指示有关部门会后按照相关程序落实。这体现了校领导对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视,相信这些举措会大大提升广大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青年教师也会成为推动我校快速进步的主力军。

采访最后,他表示,自己的“有幸”远远没有结束,矿大像自己这样的有幸人也会有很多,只要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在各个岗位唯才是用、不拘一格,把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指日可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