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再背锅:失传千年的《孙膑兵法》原是毁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的兵法始于孙膑 秦始皇再背锅:失传千年的《孙膑兵法》原是毁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秦始皇再背锅:失传千年的《孙膑兵法》原是毁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2024-03-21 14: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我国先秦史上著名的两大兵法奇书,其中《孙子兵法》一直延绵至今并广泛传播到全世界,而《孙膑兵法》仅昙花一现后就消失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后人们才有机会一睹其真实容颜。同样是伟大的兵法著作,为何这两者间的境遇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史学界争来争去,至今都尚没一个定论。我在这里也提出我的观点,仅供探讨。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文物揭开了许多谜题

我们首先看看这两书的成书背景及成书后的延续状况。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原是齐国人,在投身吴国之前,他就已经蛰伏民间研究了20年兵法,最初的《孙子兵法》就是在那20年间成书的。公元前512年,孙武在伍子胥的举荐下带了这兵书(共13篇)面见吴王阖闾,通过重重考验后终获重用,始后,《孙子兵法》才有机会在真正的战争舞台上得到发挥。在孙武的帮助下,吴国很快就在战争中战胜楚越二国成为春秋一霸,不过,这时候的《孙子兵法》依然是“秘而不宣”的。

《孙子兵法》一直就是兵家必备,这才有了孙武的兵圣地位

后来,由于吴王夫差听信奸臣离间杀害了伍子胥,孙武深感“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于是悄然归隐山林,终修订出更加完善的《孙子兵法》最终版。战国时期,出于对吴国迅速崛起和陨落的注意,期间曾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孙子兵法》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孙子热”现象。自那时候起,《孙子兵法》就开始植根民间,并历经多朝的增补注解得以流传至今。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史记》里这样表达了孙武与孙膑的祖孙关系。孙膑曾与死对头庞涓同在一师门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担任了魏国的将军,孙膑则任了齐国的军师,“孙膑斗庞涓”的一系列著名战争就在魏齐两国之间展开。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彻底败给了孙膑并命陨于此役,始后,孙膑就作为伟大军事家受到了世人的敬仰。后来,齐国发生了“田邹之战”(大将田忌与相国邹忌之间的内讧战争),作为田忌的好友,孙膑在战争发生前就隐匿了起来,并在隐居期间总结之前的作战经验写成了《孙膑兵法》。

孙膑:我腿不幸就算了,想不到我的兵法也如此不幸

从上可见,《孙子兵法》是在战争过程中逐渐得到传播并广泛深入民间的,《孙膑兵法》则在战争后才成书并仅在小范围内流传,这正是两书间的最大区别。由于《孙膑兵法》在民间的普及率远不如《孙子兵法》,这就为其后来“当头两棒”的失传埋下了隐患。

秦始皇灭六国后,曾发生了李斯倡导的“焚书坑儒”事件,象《六韬》、《孙子》之类的“造反兵书”自然都在焚毁之列。不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录:“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说明,“焚书”中被烧毁的书籍均留存有完整的官方备份,“焚书坑儒”事件对先秦百家典籍并非致命性的毁灭。

李斯:我对政敌没底线,但我焚书是有底线滴!

不过就《孙膑兵法》来说,其民间较为薄弱的流传根基受到了大规模冲击则是肯定的,其致命性至少要比《孙子兵法》严重得多,这算是《孙膑兵法》挨的第一棒吧。我们可以想像,“焚书”之后,民间或许已没多少或几乎不存在《孙膑兵法》了,有的只是秦宫里的备份版本。

正因为“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期才有了针对前朝暴政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就奏言说:“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这就是“独尊儒术”的最初提议。由于忽然罢黜了道家、法家等思想,这做法一开始就遭到了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卫绾等人很快就被免职,儒家势力一度受到了抑制。窦太后死后,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早就想清除主张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于是儒家势力在董仲舒的推动下再度崛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蔓延成浩浩大火。

汉武帝刘彻:再“无为”下去,我跟窦太后有何区别?

在这场文化运动中,儒术得到了独家尊扬,而儒术以外的诸子百家典籍则在宫廷内外均遭到了史前规模的“除根式摧残”,无数珍贵典籍就在那场浩劫中荡然无存。据我分析,《孙膑兵法》很可能就是在那“第二棒摧残”中消失的,理由且听我继续道来。

根据1972年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现,该墓的主人是汉初文景时期的民间贵族,竹简版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就从该墓中再次面世。除许多兵书外,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先秦诸子的著作,这说明,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孙膑兵法》及各类先秦文献尚存在民间抄录行为(可能仅局限于贵族)。

今日所见的《孙膑兵法》全赖银雀山的出土了

从这可以看出,“焚书坑儒”所遗下的文化疮疤在西汉初期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愈合。银雀山汉墓中各类典籍都有,独没有儒家文献,这也从一侧面说明了儒术在“焚书坑儒”之后、“独尊儒术”之前的尴尬状况,或者说,那是儒家运动大规模爆发前的一个征兆。

而短短数十年的“独尊儒术”之后,即便是《史记》里都难觅《孙膑兵法》的踪影了,有的仅是相关孙膑生平的简单描述。按照司马迁的习惯,如果可能的话,他必会在相关文章中引用大量原著典句的,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却并没几句《孙膑兵法》中的原文。至于司马迁用来描述孙膑生平的典故及相关摘录,则很可能是因为那些故事与著名文章片断早已流行,不足以说明司马迁曾经参考过《孙膑兵法》编著《史记》。

后来的《汉书·艺文志》里曾说《孙膑兵法》有“八十九篇、图四卷”,经银雀山汉墓出土验证后,证明《汉书》里的记录也只是传闻,因为真实的《孙膑兵法》仅16篇文章(或最多30篇),与《汉书》里的记录相距甚远。这说明早在汉朝时候,具体的《孙膑兵法》详情已不再可考了--为何?自然是因为宫廷内外的原著已全被销毁!

秦始皇:听说锅背多了也能成“侠”?

《史记》里也明确论述过,孙膑与商鞅、吴起等人是并列一起的法家代表人物,其著作自然也成为“独尊儒术”的首要毁灭对象。秦始皇“焚书”起码保存有底本,汉武帝“独尊儒术”却对儒家以外的典籍“连根拔起”,这也是汉武帝比起秦始皇“一山还有一山高”的表现之一;董仲舒曾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点上,董仲舒做得也比李斯要绝得多了。假如汉武帝时期仅宫廷内尚存少量《孙膑兵法》,一次“皆绝其道”的罢黜就令它彻底失传是完全有可能的。

后来的《魏武帝注孙子》中也曾提到“孙膑曰:兵恐不投之于死地也”,唐代也有文章提及:“孙膑曰:兵恐不可救”,这恐怕只是流传于民间的只言片语,而这样的零碎片断是很容易被历史甄没的,因此在《隋书·经籍志》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有关《孙膑兵法》的任何引用了。纵观整个汉以后的历史,相关《孙膑兵法》的引用文章也就凤毛麟角的寥寥几处,这只能说明,汉唐期间的《孙膑兵法》要么早已失传,要么仅余零碎的几个片断。

曹操:武帝打仗是“斗富”而不是“斗兵法”,孤不效仿!

东汉末年,曹操曾对《孙子兵法》进行过完整的注解,如果那时候尚存《孙膑兵法》的话,曹操应该不会忽略了这么重要的典籍的。另外,尽管汉朝与匈奴长年战争,然而《孙子》韬略的直接运用在汉代战争中非常鲜见,这说明了汉代将领与兵法运用间的隔阂,这现象一直到三国后才得到根本改观。曹操曾说:“战争打的韬略,而不应该是钱粮和战马(暗讽汉朝的战争策略)”,且不说曹操此语的合理性如何,至少这话说明,“韬略”这东西在汉代是不被重视的,也难怪汉朝的仗一打就是几十年,因为汉武帝打仗是“斗富”而不是“斗兵法”。

在“独尊儒术”的运动中,教唆人们“造反”的《六韬》、《孙子兵法》等肯定也在被毁之列。但正如上文提及,由于这些典籍早已植根于民间,所以才有机会躲过浩劫得以完整留存。相比之下,也许《孙膑兵法》这“孱弱”的出身一早就注定了它无法躲过接连的两次文化浩劫(前后相距不过几十年)。

我国无数古代典籍历经数千年得以留存是个奇迹,《孙膑兵法》虽曾失传一千多年,不过今天它能从银雀山汉墓中出土,这是否也算是奇迹之一呢?

本栏目内容均为“坊间五千年”结合资料的版权原创,图片部分来源网络,观点均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