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形成规律、特征与研究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的传统民居具有哪些人文特点 传统民居的形成规律、特征与研究方法

传统民居的形成规律、特征与研究方法

2024-06-17 01: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的村落民宅的平面组合很有规则,中轴明显、左右对称、前堂后寝、左尊右卑。在住房分配中也都有一定的规则,按辈分、长幼来分配居住房间。而且男女有别,主仆有等级,在建筑平面中就有里外之分。居住规则十分严格,不得超越。如果是村落,则民宅居中,祠堂在东南。有的村落祠堂在前、面对池塘而建,民宅则在祠后。在民宅中,大门入口在侧,不得居中(广府民系)。在客家、闽海民系的民宅大门可在正中,这是因为各民系的居住方式不完全相同。

居住行为形成规律或称为文化观念形成规律

传统民居的主人除了按居住方式进行宅居平面使用功能布置外,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财富、权势、尊贵的不同,他们还会把这些等级的观念反映到宅居中去,如在建筑外部的屋脊、屋面、山墙、墙面上,在室内的厅堂、斋轩、园林以及建筑构件、细部等的装饰、装修上家具、题词、楹联匾额、陈设上等等。这可以算是居住行为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文化观念形成规律的反映。

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

综合上述民居的形成规律,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下列特点:

平面丰富、组合灵活、结构简明、形象朴实

这是我国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的综合特点,如果从一个地方看,民居似乎一个样,从各地看,区别就大这是因为气候悬殊,地形地貌差别和民族、民系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缘故而且相邻地带的民居建筑相邻民族之间、甚至文化区域带之间的民居建筑除了它有不同特点外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居之间的互融性和交叉性所导致。

各族各地民居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它不但是由于气候、地貌、材料之间的差别,更由于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匠人传统技术、工艺特长的不同,以及各个民族、民系的审美、信仰的不同标准和要求,这些都是形成传统民居多姿多态的因素。

传统民居看似简单,而内涵丰富

传统民居从技术上来看,它涉及到规划学、建筑学、结构学抗震、抗风、防洪等学科。从文化上来看,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美学以及艺术学科各门类,可以说涉及学科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从上述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及其特点来看,民居建筑可以说是涉及学科面比较广泛的一个专业,它可以从某一学科某一角度去研究,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学科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可以说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加上现在进行传统民居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各自的研究目标。他们出发点不同,研究的观点和方法也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也就不同。

传统民居研究方法的探索

早在建国初期的50到60年代,当时传统民居的研究人员是教学、科研人员。他们主要是采用建筑学的观点和实物测绘、访问调查、分析研究的方法。在调查中只对建筑的平面、外形、结构、材料、细部、装饰、装修进行测绘调查,而不问居住者是怎么生活的,按什么形制来组合建筑布局的等等,这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观点和方法的反映。当时在调查中农民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调查后也解决不了农民对居住的要求等问题。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民居研究已经从单纯建筑学的观点和方法发展到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如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等。甚至还有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的。在这些研究方法中,已经从单纯建筑的观点和方法,走向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民居,这是前进了一大步,它的方向是正确的,最主要的收获就是研究目的逐步明确。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向,就是感到,用建筑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民居,优点是对民居建筑物实体调查比较仔细真实,其缺陷是缺少了人的活动和文化内涵。但是,进行民居研究,撇开了建筑这个实体,而单纯用其他学科的观点,例如把建筑当作艺术品、当作摄影对象、当作资料对象等,当然,它对本学科研究是有用的,可是它不属于民居研究的范围。因此,离开了建筑观念而用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是不能正确反映传统民居的真实面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建筑学为主、与其他学科结合来进行综合研究才是比较正确和有效的方法。

我认为民居建筑研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以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及其特点作为采用研究方法的依据,这是总的原则,至于具体研究对象,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目的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即对原来的研究方法进行增补或调整。

多年来,我在民居研究中经过了几个历程,感到仅仅从民居单体类型出发,比较局限。民居建筑是一个群体、组合体,是村镇寨堡、街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主人是属于按血缘聚居的族群中的组成人员,他们住在一起,在一个区域,他们有着共同的方言,并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基本性格和心理素质,这些特征就是民系的组成内容。因此,我也赞同在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关于族群按民系分类的学说观点。但是,这仅仅是对族群分类的看法。至于对民系中的民居建筑,还必须增加建筑学的观点,它就是民居建筑所在场所的布局与环境,就是地域条件。在地域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我国地区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民居所以千变万化,其中自然条件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材料也是自然条件,但中国封建时代的各地民居建筑都是采用当地原始材料,如土、木、竹、砂、石、灰等,因而材料区别不明显,它明显的区别在于材料的组合,即构造。

对方言的作用,过去研究注意不够,现在看来,在传统民居研究中,越来越发现它的重要作用。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教育、工作的相互交流、谈论都是靠语言进行的,当然还有文字,但直接方式还是靠语言。在地方上因交通的不便和长期的闭塞,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区方言,人们的交流就是用方言进行,方言几乎成为边区、山区、交通闭塞地区人们交往的唯一直接工具。

建筑是靠人营造的,匠人的施工、行业的交流和技术、工艺的传授也都是靠方言来解决的。如果工程多了,忙不过来,要到外地请师傅,也要靠方言相通,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

在民居中,它还包含着居住方式。居住行为以及民居建筑中的各种技术、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综合上述,它就组成了民居建筑中的人文要素这是民居中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传统民居中采用民系的角度,并用人文、方言、自然条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感到还是比较合适和可行的。

此外,运用民系民居的观念和方法进行传统民居研究还有下列几个优点:

一、加深了传统民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民系角度出发,调查面就不再限于某一地区,而可以深入到民系范围内各个地区。这样,就增强了调查的普遍性,以避免在单一地区或单一民居建筑中所造成的片面性。同时,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发现本地区民居建筑存在的一种共同的或相似的居住方式,即一种典型的平面形式,我们称它是一种居住模式。这种居住模式具有普遍性、适用性、经济性、持续性,也就是具有典型性,从中还可以延伸出由这种模式所反映出来的居住行为和文化内涵,它就是我们称之为该民系某地民居的典型居住模式。例如南方村落和民居建筑中的祠宅合一形式,潮州民居中的宅、园、斋三合一的布局方式,都是当地民系民居的一种典型居住模式。

随后,通过各地区民居典型居住模式的汇总、分析、比较,可以得到民系民居典型居住模式。再加上各民系各地区之间民居的不同模式的交流、融合,可以得到民居的整个面貌,这样,传统民居的保护、继承与持续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二、通过民系民居的调查,分析和掌握,可以了解民居建筑的分布概况,也可以了解各族民系民居特征的异同和演变,例如历史上三次南迁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南下路线与民系民居的分布等。这就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发展打下史料基础,使中国民居建筑史的写作成为可能,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中的民间建筑发展史填补空白,这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三、民族建筑有民族风格,地方建筑有地方特色。传统建筑中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形成实质上是来自地方建筑和地区文化,主要来自民居、民间建筑如祠堂、会馆、书院、家塾、庭园等建筑物的共同特征的表现。这些特征的表现可以到民族、民系、民居、民间建筑中去找寻。根据建筑的表现规律,建筑中的特色、特征是来之于建筑实体,实体来之于类型,民间建筑特征就要到民系民居体系中的类型建筑中去找寻。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深入到民间建筑中去,从民系民居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在传统建筑中,包括民居、民间建筑中的地方特色,地方风格毕竟带有它的时代特征烙印,在今天建设中是不适用的,但是,它毕竟沉淀了我国过去各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我们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从现代需要出发,充分运用新时代的技术,借鉴传统民居建筑中,包括一切传统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和地方建筑创作经验,贯彻古为今用原则,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一定能创造出我国新时代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新宅居和新建筑来。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

作者:陆元鼎

文章来源:建筑师,2005年03期

原题目:《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特别鸣谢:陆元鼎老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