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错误信息及谣言影响抗“疫”引关注 新媒体大环境下环境健康如何科学传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环境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张继坤 虚假错误信息及谣言影响抗“疫”引关注 新媒体大环境下环境健康如何科学传播?

虚假错误信息及谣言影响抗“疫”引关注 新媒体大环境下环境健康如何科学传播?

2024-06-29 04: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人们居家度过了一个超长假期。同时,自疫情防控以来,网络上一些虚假、错误信息甚至谣言的传播,对疫情防控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改进传播方式方法,更好地开展环境健康的科学传播,为疫情防控和统筹协调做好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国环境记协与媒商实验室联合主办了第三期环境茶座——“疫情防控·环境健康传播”。专家学者、媒体人、环保社会组织负责人等齐聚一堂,打造出了一场跨圈、跨界的知识盛宴。

坚持环境和健康

相结合的有效传播

日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视频讲话中指出,希望用事实和科学占据互联网。实际上,国际疫情防控也深受虚假、错误信息甚至谣言的干扰。

疫情期间,燃放鞭炮治疗新冠肺炎、雾霾天气传递病毒、气温升高病毒会自行消失、病毒会在空气中形成病毒云、“灵丹妙药”型等虚假、错误信息甚至谣言滋生,严重影响了环境健康信息的科学传播。

环境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李瑞农认为,在今天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上虚假、错误的信息,甚至是谣言容易滋生,且因为网络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在疫情防控期间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恐慌情绪。他建议,在传播或者舆论引导过程中,要了解虚假、错误信息,甚至是谣言形成的机理,有利于逐个击破;针对虚假、错误信息以及谣言要及时回应,特别是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必须给予及时回应,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对与疫情相关的焦点和热点,回应方式要更加科学、更加得当,澄清事实要全面,回应关切要有效,直击要害。既传播科学,更要科学传播。

在疫情防控期间,媒商实验室整理了200多条在网络传播影响比较广泛的虚假、错误信息,包括疫情疾病治疗相关的“灵丹妙药”型谣言,与诊疗方案、防控措施相关的谣言,以及针对具体人和事的谣言、政治化解读的“悲情谣言”等。媒商实验室首席专家李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是一次公共健康危机,但在这次危机中,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多学科,所以环境科学知识也是健康传播的强大外援,健康传播也需要环境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与环境传播研究所所长、全国环境新媒体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杜少中说:“这场疫情对大家来说都是一场大考。”他表示,要想让信息科学传播,并科学传播信息,首先要把谣言概念弄清楚,并坚持环境和健康结合在一起的有效传播。大家的疑惑解决了,传言就少了,谣言也就无机可乘。当然,科学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法也很重要。

多平台快速联手

科普与辟谣联动

此次疫情防控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问题解决途径和经验。比如,组建紧急战队、多平台快速联手、科普与辟谣联动、建立“容错和帮扶机制”等。

今年1月23日,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组建了一支战疫紧急战队。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施琳玲说,这是一场发生在全媒体时代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互联网为战场,创新应用了“云模式”,以科普辟谣、舆情引导、形象传播、基层指导为四大主线,关口前移,全民发动。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辟谣科普。

据了解,这支紧急战队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支年轻队伍,辟谣形式符合新媒体特质,联合专业团队推出抗“疫”知识动漫、脱口秀、配音秀、相声等,深受网民欢迎。紧急战队联合辟谣小分队共计辟谣520余篇,总访问次数达到6.9亿,总访问人数达到3.12亿。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传播系副教授班卓表示,谣言的格式通常为现象、风险和政策观点:描述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显著现象,围绕会感染等个人风险进行绘声绘色描写,再加上在个人层面上的、有一定群众基础但具有争议的政策或观点。

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各平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空间。这些平台快速联手,抢占了抗“疫”科学高地,以最快速度从源头上对互联网谣言进行有效遏制,快速挤压谣言空间。此外,不仅止于谣言,更要让正确、科学、理性的声音占领主战场。

建立“容错和帮扶机制”,是一大亮点。施琳玲说,“与环境健康密切相关的气溶胶传播风险问题,能引发公众情绪波动,与一些科普大咖不够专业有关。所以,我们除直接线上辟谣外,还建立这一机制,把他们吸纳到组织中来,大大减少了内部不专业误导。”

这次疫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环境和健康的警钟。专家一致表示,应加大主动传播频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环境、饮用水等方面的谣言传播速度非常快。假如谣言已经广泛传播,我们再来辟谣,效果不一定好。因此,环境健康传播应加大主动宣传,才是治本之策。”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王林认为。

第一财经高级记者章轲也表示,消灭谣言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去做真实、客观、科学的新闻报道。真相出来了,谣言就没了。

研判定制预案

客观精准回应诉求

虽然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取得了很多经验,但仍有改进空间。

比如,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有些回应比较被动,提前预判不足。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需要提前介入,基于研判制定宣传预案,不能等完全发生了才被动应对,还要把好节点做好转化,精准应对社会诉求,进行环境健康的传播。

此外,在澄清一些不科学的环境健康信息时,往往缺乏数据的定量分析。“这样一来,就缺乏说服力。”彭应登说。

前一段,城市疫情地图一上线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完善对疫情的科学传播,我们责无旁贷。大年初二开始,我们用两天两夜的时间,在蔚蓝地图上线了城市疫情地图,让大家能看清各省疫情集中在哪些城市。之后,再细化到首张区县级战疫地图,进而到小区疫情地图,直至全球疫情地图。”

马军表示,疫情地图让更多伙伴机构看到数字地图在信息传播和公众参与方面能够起到的特殊作用。我们发现的一些问题得到重视,所传播的信息既要协助破解不实之辞,避免社会恐慌,又能促使受众保持警觉,避免聚集。

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更加深刻体会到“珍惜”两字。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专家陆琼说:“在面对疫情危机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人类的积极行动。破解谣言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正确思考,做出一些合理改变。不要简单感叹自然很美,疫情过后却继续做着对环境不友好的行为。”

“借助疫情、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可能会成为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行为习惯的契机。借此时机,遴选一些有可能长期持续的绿色低碳行为,也许是这次疫情给我们传播人员留下的思考题。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传播经理王薇说。

中国环境记协主席、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谢国明指出,科学(健康)传播面临着三个矛盾:一是公众信息需求的即时性与认识真相的过程性,二是公众关注的发散性与信息传播的有限性,三是公众接受的简单化与科学(健康)传播的复杂性。解决这三个矛盾,需要加大研究、破解困境。要把握客观传播、及时跟踪、保证常识、掌握分寸、守住底线的原则,共同努力把环境健康传播做得更好。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米西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原标题:《虚假错误信息及谣言影响抗“疫”引关注 新媒体大环境下环境健康如何科学传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