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严格来说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语素文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汉字表音表意是什么意思 汉字严格来说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语素文字」

汉字严格来说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语素文字」

2024-07-10 2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游荡于网络世界,有时会见到一种意见,强调汉字的不可取代性,有趣的是,汉字的特性有时也被有心人士拿来强化建构一些意识形态。这次我们就以大家普遍听过的说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来一窥汉字的特色。

汉字严格来说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语素文字」

首先我们从汉字的性质开始说起。

许多人常会将汉字称为「表意文字」,但语言学上不是很喜欢使用这个名词,因为这造成了许多误解。举例来说,许多人觉得,汉字之所以珍贵,在于一个字的外形便能展现出完整的意思。你瞧,「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

这种说法的问题是,如果汉字是这么直观的系统,那么所有汉字圈的孩子们应当不用花上十数年学习,且直到长大还有时会「写错字」。再者,经过长期字体演变,如果不被教育「日」是太阳,那么我想多数小孩会觉得这个字长得比较像积木,也就是说,就连象形指事这些字,都非直观可以了解,更别说好多部件组合起来、没有经验还会不出意的「会意」了。

举例来说,数字「一」、「二」、「三」都是指事字,当我知道它是数字,我当然可以简单猜出他们是1、2、3,但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背景知识,我又怎么知道「二」不是平行线、或者是天上的云朵呢?

「四」就更有趣了,在甲骨文里,还存在着用四条横线表示的数字4,而「四」这个字原是从口中呼出气息的象形,后来假借才成为我们所熟悉数字,而为何这样假借,则又脱不了发音(音声语言)了。

汉字在最初只有象形指事阶段时,确实有可能有一段纯粹的表意期。不过这段时间恐怕不长——至少不在我们熟悉的古文献里。例如随手翻开中国春秋时期的文字记录,已经出现许多形声字及做为语法使用的虚词,且以汉字音转译记录的《越人歌》也证明了当时的汉字已于音声语言连结。

汉字严格来说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语素文字」

事实上,汉字中的形声字——也就是依存发音的字,占整体汉字中约八成之多。所谓的形声字,便是以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正因为形声字如此之多,我们也才可以遇到不会的字时「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

汉字比拉丁字母更加直观

既然有象征意义的形符,不就一定程度表达了意义了吗?但即便形声字具备了形符,但意义的「区别」仍多透过与音声语言的连结建立。举例来说,不认识「梧」的人看到木字边可以知道这可能是一种植物,而「桐」也可以。那「植」也是如桐树一样的一种植物吗?「标」呢?

我们当然可以说,在这些字初创时期,这些都是植物「相关」的字。但其一,我们看不出他相关在哪,可能是一种植物名,也可能是树的末端,更可能是木材的某种制品;其二,之所以右边的声符会是该声符,便是因为在此字诞生之时,那个「概念」的语音是右边声符的音。但是语音变化快速,而今我们不但感觉不到「标」的「票」音是对应哪个单词,更不是先了解「标」的古义再去认识「标准」这个词的意思。

拿英语对比的话,给英语使用者一个没看过的字-就例如ganbarism好了,他们可以从词尾过滤出这个字大概不是一种鱼或一个身体部位、而是一种抽象概念,但是无法特定至某一个精确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汉字使用者和其他表音文字使用者并没有太大区别。

正因如此,语源和文字学才会如此有趣。如果我们还是一看就知道这个汉字代表什么、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可能就再也不觉得这些故事新鲜了。

严格说来,汉字并不是「表意」的系统。在语言学上,现代汉字这种系统称作「语素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语素」,与语言的「词」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记录的还是语言,并依存着语言。

汉字严格来说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语素文字」

那有没有真正的「表意文字」-也就是所有不同语言使用者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文字?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学者为此做了许多尝试,也就是创造出真正不依存任何语言的客观文字,例如弗雷格在1897年出版的《概念文字》,便试图创造出一套依存视觉而不依任何语言的文字。这套系统在逻辑及哲学上是很好的材料,但成为不了大家通用的「语言」。

除了弗雷格外,奥地利的哲学家纽拉特也曾试图以图形制出世界通用的「国际图形文字」,只是后来仍以失败告终。其原因主要在于,不依存语言的文字,多只能表示较有共通性的名词,一旦遇上复杂的概念便束手无策。

换句话说,汉字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表意功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所有语言的文字序列都有「表意功能」,如英语使用者见到able结尾的字就能大概过滤出一定意义。汉字的特色在于,这些「表意功能」被包括进一个「字」,但这个特色并不让它真的「优」于其他表记系统。

另外一项汉字的特色,是一字一音节。

「孤立语」)不过,是不是因为这样就可以说「汉字优于表音字」,恐怕是言之过早。

韩国常被拿来当成一个「因为放弃汉字所以造成相当大的困扰」的例子,不过完全放弃汉字、采用罗马字的越南则少见此问题,这又是如何一回事呢?其部分原因便在于,汉字由于长期的历史变化,同音字数量众多。而汉字音进入韩文时,不存在的发音会以其他发音取代,如声调自然消灭,一些元音子音也会依存韩语,音素减少,同音词变多。

再加上韩国许多近代概念又使用汉字词,同音词自然增加。不过,这些都是专业领域较常发生的事,回归到日常的语言层次,这不会是个问题,假设它一度是,语言也将进行自然汰选,留下较常用的一边,然后为另一边起个新名字。

汉字严格来说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语素文字」

而越南语之所以问题少,一项相当重要的关键是因为越南语中存在声调,因此不同声调的汉字音进入越南语后仍保留着对立,不会变为同音。加上越南语的音节构造与汉语族相去不远,不会造成如日韩语一般,大量产生同音字的现象。

追根究底,这些问题都不是在于汉字,而是语言接触。当日韩这样音节体系吸收了大量来自汉语的词语,而音声上的区别消灭时,汉字可能可以成为一种辨别的手段。但即便今天汉字不存在,若语言中同音字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那么语言将继续演化,让同音字之间出现区别;相对而言,如系统过于庞杂、信息量过大,那么语言将会朝简单的方向变化。这两股拮抗力量,就是语言变化中重要原动力。

回过头来,汉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后,即便是依照发音所制的形声字,其声符到了今天也常常与发音不一致。根据一些先行研究指出,带有音符的汉字中,约只有三分之一,其音符仍可正确对应至发音。而光是为了能正确对应这些发音,使用者得记忆约1,000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字。

现代汉字已发展为可与语言转译的文字,形声字虽占多数,然而音符的功能持续下降,每个音符又有各有独立文字,可说是在习得上负荷量相当大的文字系统,因此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形声字的「意符」-通常为部首,便担任起意义上的补充,弥补过大的发音落差。从这种程度上讲汉字自然比其他文字系统「优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