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社数字报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树木文化源流 南京日报社数字报刊

南京日报社数字报刊

2023-03-11 04: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北阴阳营的村落遗址见证了南京在接受良渚文化的时候,已经有落地居住的建筑技术;六朝时期,孙权在今南京筑石头城,显示了南京建筑文化中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灵活手法;风靡北方近600年的陵寝制度,其部分发源于江南,而传播的“转运站”就是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著的《遇见南京》近日出版,深入剖析南京城市、建筑、景观与历史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和深厚渊源。

  南京建筑文化源流可追溯至5000年前

  正如《遇见南京》主编、东南大学教授陈薇所说,南京是一个“时空尺度很大的城市”,东吴、东晋、南朝等先后在这里建都,许多艺术和文化以及城市建设、景观与建筑创造等,其转型、发轫、生根、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南京这座山水城市的发酵与温润。

  事实上,南京建筑文化源流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其时,鼓楼北阴阳营的村落遗址是落地的,为了减少潮湿、避免滋生蚊虫,还用火烧过地面。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认为,这可以证明史前时期的南京先民,在接受并使用由东而来的良渚文化时,至少有一种落地居住的建筑技术,而其发明权非良渚文化所独有,甚至来自另外一个文化源头。

  今天的南京,三国之前的建筑已经几乎无迹可寻,而孙权在今南京所筑石头城,除了天然巨石外,已很难找到当年的建筑构件。但是,作为在六朝时期由于第一次南北和东西文化大交流发达起来的大都市,南京的建筑制度和规模既保存了中原建筑文化的主要形制,继承了汉代的风格,同时又在某些方面显示了江南的文化传统。比如从六朝留下的南朝陵墓石刻群,是我国这一时期数量最大、最为集中的陵墓建筑艺术遗存。

  在陈薇看来,尤其难得的是,南京还是一个意识特别超前的城市。古代南京有一种地图叫“历代互见图”,即将各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标识出来,以使后朝建设时避让前朝的留存,从而造就了这座历史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明代南京则成为容纳这座山水城市深厚文化滋养最盛大的空间。在其影响之下,南京城市、宫殿、陵墓、学府、宅第、庙宇等,既贯彻明太祖“治隆唐宋”的政治主张,努力恢复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传承宋代“营造法式”的制式,又结合南方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即“有官式之风,还有乡音之随”。

  到了清代,从清末重建的两江总督衙署、朝天宫等建筑来看,由于地方风格的侵入,原来那种直追唐宋的恢宏气势逐渐被削弱,而兼容性大大发展。

  灵谷寺无梁殿受北方石拱建筑启发

  明代南京建筑文化,在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龙文化中的“中转站”,滋养了其后近600年的建筑风格。

  朱光亚介绍,中国始终以木结构为建筑体系的主流,砖石技术虽然在汉代已相当发达,却是在明代被大量使用在城门的营建中,从现存中华门跨度之大、施工之精,可见明南京城正是受到北方石拱建筑、窑洞建筑的启发。砖拱券技术还被广泛用于建筑无梁殿,中国现存的无梁殿都是明代建造的,而最早的一座便是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此殿正是将在南京诸城门上初次使用并证明是成功的大跨度砖拱技术运用于殿宇上的结果。”拱券技术还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将砖材运用于墙体砌筑,成就了最大最坚固的南京城墙。

  很多人对南京明故宫遗址堆放的若干硕大无比的柱础印象深刻,殊不知,这正是在南京经发展、演变和综合后,随着明成祖迁都而带到北京,并成为此后中国600年官式建筑柱础的模式,但其比例、曲线却没有发生变化。从明孝陵前残存的四方城角梁来看,当时南京官式建筑的屋角做法,同江南多数地区将屋角翘得很高的做法完全不同,后来,这些南方工匠被明成祖征召到北京建新都,并将此法与北方的另一种屋角做法相结合,形成明代北京的官式做法,后演变为今日人们所熟知的清官式做法。

  此外,风靡北方近600年的陵寝制度,其一部分发源于江南,而传播的“转运站”就是南京。宋以前北方陵寝封土都是复斗形,圆的馒头状的封土是南方做法,并经由孝陵及北京十三陵带到北方;陵寝平面布局从明孝陵开始渐定,即前有碑亭、大红门中有祾恩殿等;三朝五门制度古已有之,但并不明确,明初设三朝,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明成祖营建北京宫阙,“悉遵洪武旧制”,除洪武门及大明门之外,其余建筑名称一字不改。

  紫禁城万岁山作用同于南京富贵山

  南京有着独特的“山水城林”资源,其特殊的地理形胜,对南京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薇介绍,六朝时期,山水成为一种环境和审美,随着山水文化的兴起,涌现出大量贵族群体,包括北方晋室南渡大族,江东父老南士士族等。名士雅集金陵,在交通便捷的水路附近形成一些新的聚落场所。为了便于谈天说地、饮酒吟诗、鉴赏观物,用于审美的园林应运而生。为了游山玩水,当时还有一种专门的鞋子十分普及,这就是“谢公屐”——当时,谢安在秦淮河边及今江宁都营建有别墅楼馆。

  其时,六朝皇家园林包括西苑、东游苑、玄圃等,计有20余处,择址主要在玄武湖、青溪等水体附近和钟山、覆舟山、清凉山等山体周围,将山水之美与园林的花树之美、动物之灵连为一体。到了南朝,建康一带可考的私家园林就达30多处,园址主要在秦淮河侧、东府城、乌衣巷等都城外围及山水附近。

  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开门见山,体现了一种特别审美,代表着其价值取向。诞生于明代的金陵四十景,即是将明代南京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景点,以图咏方式记录下来的集景表达。在此之前,自秦汉至六朝,金陵已产生金陵八景、十景,及至十六景,而明人朱之蕃收集的金陵四十景,更是为以后的四十八景奠定了基础。陈薇发现,在这四十景中,有三十景直接与山有关,另十景与水相连,但隔水所及还是山。正如陈薇所说,金陵四十景,开门见的是山,也能见得山之道、门之法、人之情怀。山水同时是城市的门户与屏障,在山水环境中,南京的建筑与景观往往体现出顺势而为或审时度势的作为。

  对山水的运用在明代宫殿营建中也得到了体现。明朝建有南京宫殿、中都宫殿和北京宫殿三处宫殿。在宫殿选址上,南京以富贵山作为制高点,北京宫殿的建设,主要以南京宫殿为蓝本,并吸收了南京依山建宫的做法,比如与紫禁城宫殿同时落成的万岁山,其作用同于南京的富贵山,事实上,万岁山只是宫城北面人工堆造起来的一座山,即考虑将其作为宫殿的山峰屏障。

  六朝建筑文化融南北风格于一体

  南京六朝时期的建筑文化,得益于其地处南北交汇天然位置,融南北建筑文化于一体,这为后来在中国建筑史上一领风骚的江南建筑文化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据朱光亚介绍,后来名噪天下的江南私家园林,其设计源头也可以追溯到以建康(今南京)为代表的南朝园林。比如无锡寄畅园,“寄畅”一词及园中建筑“清响”“郁盘”等名称,都出自兰亭诗,体现了南北朝玄学思想在园林中的物化。其时,包括王谢家族在建康所建私家园林,都急欲摆脱对皇家园林的模仿,为了表达新的思想感情,他们称自己的园林为“中园”“小园”,即为了体现小中见大,纳山水意境于一园。即便是写过《小园赋》的庾信,虽然有由南入北的经历,但从其《哀江南赋》也可发现,其思想深受南国文化的熏染。

  朱光亚指出,六朝以前,黄河流域被看作华夏文明的正统发源地和继承地,北方是高于南方的,但在晋室南迁后,格局发生了变化。比如北魏孝文帝即派“皇家建筑师”蒋少游赴南朝建康,考察太极殿和东西堂制度以建宫城;隋文帝在今西安复古制建明堂,其御用建筑师宇文恺即承担了这一工作,也同样曾赴建康考察南朝宫室明堂残迹,并据此修改了原有设计。

  此外,南朝六百八十寺早已片瓦无存,但据考证,那时塔是不能上人的木塔,这种形制沿着海路一直传向国外,并在海外发扬光大。

  今天,这座城市的建筑设计者依然在倾听六朝回响。比如建于六朝的皇家园林华林园,其故址附近现建有与历史、与山水城林相融合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陈薇正是这一项目的主持设计师。据了解,为了与周边历史文化建筑呼应,与周边景物色彩相得益彰,她将黄绿色主调融于南京世界“文学之都”Logo;大门上的“金陵六朝松图”与不远处的六朝松遥相呼应;松树旁边的石头即取自鸡笼山山脚下,被剖开后取其中一部分,并改为侧卧;一条浅浅的水池从主馆前面穿过,周围树木繁茂,倒映其中的千年古城显得深邃而延绵不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