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了20多个高徒的“木师”,留坝紫柏山下的筑梦匠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木匠文化 带了20多个高徒的“木师”,留坝紫柏山下的筑梦匠人

带了20多个高徒的“木师”,留坝紫柏山下的筑梦匠人

#带了20多个高徒的“木师”,留坝紫柏山下的筑梦匠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04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职于留坝县木工学堂,现任学堂讲师,木工学堂研学旅游项目课程策划人,紫柏工匠的代表人,汉中市新联会常务理事。现年42岁的他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木工文化为己任,在全县土木建筑工程行业中,凭借自己精湛的榫卯技艺脱颖而出,成为留坝县内名副其实的“木师”,他就是“天汉工匠”牛超。

有梦想 敢追求

牛超对木头的酷爱源于小时候家里请了一个木匠做衣柜,他整天跟着木匠身边捡刨花,看到几根圆木头被手锯据成木板,抛光后打孔拼接最后变成衣柜,整个工程不用一颗钉子,不用一滴胶水,这让他非常好奇,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进大学的第一天就独自盘算着如何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把喜欢的专业学通学透,变成自己的本领。大学四年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从审美心理学到室内设计的形式语言等多门类学科,这为他日后的技能实践储备了丰富的知识。

有钻劲 勇拼搏

牛超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大胆创新、追求极致,是当前浮躁环境下难得少有地能静下心钻研干事的年轻人,这在每一次的技术难关攻克中最能体现。2008年,他在上海盛鼎家具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工作,通过近一年的工艺摸索,最终形成了一套板式家具生产、安装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40%的成本。他利用自己的所学专长,在对古今中外各种木屋的总结分析基础上,将板式木屋和框式木屋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工艺和规范。自主设计开发了一条木屋生产流水线,大力提高了木材加工的效率和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在改进生产技术的同时,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年盈利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有情怀 讲奉献

在外打拼始终抹不去心中的乡愁,走再远也想念家乡的味道。由于父母年迈,2016年他回到了家乡。就职木工学堂后,通过CAD等比例实体模型分析的方法,对木工学堂阳光房设计方案进行细化,重新设计施工。对玉皇庙等镇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节点进行设计打造、修改全县6个木质结构爱心驿站的设计并全程参与施工。2018年以来带动一些工匠参与“我心中最美家乡”建设,长期从事设计、技术指导、施工等工作,让他不仅追求工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更关注传统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发掘。

他认为在他们那个年代,许多人填高考志愿时,都无法将大学的学科专业和自己的理想进行结合,木工学堂要提前给孩子们的理想和将来选择的专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这些有志于做设计、做工匠、做材料研究等方面的同学提前接触这个领域,帮助他们立长志,尽力把一个行业做到极致,而不是三心二意地常立志。

于是他以木工学堂为平台,努力推动旅游研学教学工作,先后有来自上海、南通及县内的中小学生600余人来木工学堂学习体验,受到老师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他说:“我不仅要通过研学带领孩子们做木工,更要通过传统木工撬动他们对中国工匠技艺的文化认同。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全方位感知中国木工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参观和动手体验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传统中寻求创新的立足点,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2020年根据“全域旅游大发展,工匠跟着走出去”的思路编写了木工学堂基础课程,站在木工+研学+旅游的角度,策划和开发了《走进中国古代建筑》、《走进中国古代机械》和《榫卯的艺术·走进中式家具的世界》三个系列的研学旅游课程体系。在古建筑文化传承方面,根据网络照片测绘制作了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根据陕南民居中木结构特点总结成“排扇式”和“人字木”两种木结构并在民宿改建和景点打造领域广泛运用,开发了六角凉亭研学课程。在古机械题材上,复原了中国传统立轴风车、纺车、独轮车等古机械;结合全运会吉祥物“秦岭四宝”开发了深受好评的四款木质小机器人玩具1000余套,以榫卯的艺术为题材开发了益智类玩具鲁班锁六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不光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得。他不仅承担木工学堂研学的策划实施,还利用这一平台,为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无私传承技艺,培养了一批后备技术工人,他带徒弟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手把手教,亲身示范。

如今,他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全是技术骨干。近几年来组织培训近20场,为该县培训高技能木工人才300多人次,满足了全县旅游、林业、城建、古迹修复等工程的建设需要,他用创新与匠心为留坝的旅游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J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