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嵘:唤醒灵魂的中国徽雕艺术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有没有雕刻大师的人物 查嵘:唤醒灵魂的中国徽雕艺术家

查嵘:唤醒灵魂的中国徽雕艺术家

2024-07-01 07: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这样夸张的比喻,用在“徽州三雕”艺术上却恰如其分。

古徽州—中原人民安身立命之地

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粉墙黛瓦的世界,一方水土的灵魂,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

又将魂归何处?追根溯源,便要从千年前开始讲起。

西晋末年,经历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的中原沦为战火弥漫的地狱。

《晋纪》、《晋书》记录了当时的惨状: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为了躲避战乱纷争,中原地区同宗同族的人们,一起抱团取暖,共同向南方迁移,他们急需一方净土安身立命。

这时,一片山清水秀之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里有黄山、大会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等群山环绕、与世隔绝。新安江、乐安河等众多河流奔泻其间、哺育生灵、氤氲的水气在山间缭绕,宛如仙境。有山的屏障和水的滋养,于是这里便成为庇护先祖们的一方净土。

被后世称之为:徽州。

唐代末年的黄巢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等几次大战后,中原的强大宗族纷纷来此求生避难。

不过,迁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徽州山水秀丽的另一面是山地遍布、平原稀少。

人们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在这里没有充裕的平地承载,施展不开。

而当地土著建造的干栏式建筑是:底层架空、二层居住的“楼居”,虽然适应南方的自然环境但是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都要挤在同一个房间内,多有不便。

面对种种难题,移民们何以安家?

在人们安居乐业的渴望面前,没有什么难题不能被攻克,既然两种建筑形式,都不能满足居住的需求,那便进行一场南北建筑大融合。

把建筑内部结构进行融合:

干栏式的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构架,构件较小、节省木料。

四合院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其内部的使用空间较为宽敞。

卧室、厅堂等空间,又因袭四合院的布局在建筑之中围合出一方院落,于是中原人有了安身之处。

当初避祸而来人们不仅在此安家落户还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

从结构到面貌,这种由内而外的建筑融合让移民们成功地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居所。

一个个村庄就像遗落在山水之间的明珠,与自然共存、与天地同在。

5000多座村落共同构成了一府六县的古徽州。

而后,徽州的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建筑受到了各界的追捧。

查嵘大师长于徽州的宏村,从小就在具有浓郁徽州特色的祠堂、牌坊之间穿梭,目之所及都是雕刻精美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这让幼小的他对徽州文化,特别是徽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查嵘大师的艺术馆,不论是门口的木雕《八十七神仙卷》,还是墙上的砖雕《印象徽州》,展柜上各种汉白玉的石雕,都展现了徽州文化的魅力以及查嵘对徽雕艺术的追求。

从小备受徽州文化熏陶的查嵘大师决定通过雕刻把徽州文化传承下去,让世人记住徽州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看到中国徽州。

为了让更多的文化界、艺术收藏界及徽州文化爱好者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查嵘先生一直在打造徽州文化有价值的名片—徽雕。

“真正的艺术永远来自你的生命本身,来自你的个体,往内的探索和取舍更重要。任何触动人心的艺术,穿过表象至核心处,必然是一颗柔软多情的心”,而中国三雕艺术的传承就来于查嵘大师八岁时那一颗怜悯之心。

那是1976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在老屋前玩耍,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翁一手端着一个缺了口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根歪脖树枝,颤巍巍地向老屋走来。他知道这是一位又累又饿的乞讨老翁,他接过碗跑回老屋,个子小小的他踩着板凳,一手拿勺一手拿碗不停地往碗里盛起还热气腾腾的粥,而破碗只能盛半碗粥,他沮丧地端着半碗粥给老人,老人感激万分,可是他却因为没有多盛一点粥而内疚、惭愧,这时他被旁边的石头吸引,顿时灵光乍现,想着如果能做一个完整的碗,下次他再来的时候就可以多盛点给他。

经过三个月的辛苦,小查嵘终于用石头做成了一只碗,遗憾的是他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位老翁,但是他从此痴迷上雕刻,他要用他的双手去帮助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就这样,“三个月的辛苦”,埋下了“工匠精神”的种子。雕刻点燃了查嵘的梦想,他开始了为实现梦想而雕刻的生涯。

雕刻永不落幕的徽雕文化

从英雄少年到成就斐然的艺术雕刻大师,他经历了无味与孤独,怀疑与放弃,失败与挫折,最终收获的是辉煌的成就,是一部部彰显工匠精神的经典之作。

他的年轻时代,中国还很贫穷,没有建筑采用徽雕构件,也没有人收藏艺术品。1989年,他精心创作的一件仿树桩石雕摆件,被选送上海石雕艺术节,获得优秀作品奖,可是迫于生活,高中毕业后,查嵘只得选择离开家乡去广州打工。

在往后的岁月中,他由于工作勤奋、头脑灵活,从一名员工,干到了总经理的位置。

可是,他常常感到迷茫,也开始了对人生、对艺术的反复思索。因为他的爱好,仍然是雕刻,很多大老板找他雕刻作品,甚至香港巨商霍英东也希望得到他的作品。

他在刻刀上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腾飞,唤醒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祈求。

他意识到,徽雕艺术绝不只是心灵手巧把产品做到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富有创造思维,敢于天下先,能人所不能。

查嵘在回忆往事时,眼睛习惯于看着自己的作品,时间在徽雕上没有凝固,而是随着情感一起流动。

他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的工具诸如斧、锯、刨,还有鱼鳔胶和单眼吊线法,都是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一个人的眼睛可以望穿秋水,那么查嵘大师的作品就是望穿秋水之后的杰作。每一部作品都是他从作品背后看到的故事呈现,是灵魂与艺术的沟通。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没有查嵘大师就没有徽雕文化的传承,他,已经是徽雕文化传播的命脉。

让徽派文化让自己的手上传承下去,传播出去,这是查嵘大师一直坚持的梦想,他以此视为使命与责任。

査嵘大师是徽州三雕第二十七代传人,独一无二的徽雕设计师。他的设计自成一派,将现代创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他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平淡无奇的寻常石块幻化成赋予美好寓意的艺术品。他将徽雕艺术之美通过一幅幅作品呈现出来。

“我为艺术痴狂”

査嵘大师自述:我喜欢收藏,看到好石头就控制不住要拥有。脑袋里就一直在说“弄过来,弄过来……”有一次在广州看见一块石头很喜欢,但身上没有钱买,于是我就把机票退掉买下了石头,坐着绿皮火车一路抱回来。

査嵘说这辈子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做徽派文化的传播者,“徽雕艺术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刻在了骨子里。”

为了传播徽雕文化,他开始带着他的艺术走出皖南,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能成为真正的大师,除了天分高、出生环境好,更重要的是有着“接源通渠”的不凡经历,“引流达海”的开拓历炼。在中和·国学艺术小镇暨中华奇石盆景文化园内的查嵘三雕艺术馆,看他的木雕《长城》,整块巨型板材上雕刻的巍峨逶迤的长城,气势磅礴,令人热血澎湃;木雕《金钱豹》采用线雕和立体雕手法,用黄金木塑造出金钱豹的神韵;石雕《龙柱》,一条条形态传神的龙盘旋蜿蜒在一起,好似在游动。这里,展示的都是查嵘多年来的经典之作,一件件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彰显着工匠精神。

徽州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中处处雕饰着精美图案,它们之所以能称为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匠们坚守与相传的追求精致、极致的精神,从而体现了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这种精神也是徽商兴盛的法宝。

从八岁拿起刻刀的那一天起,查嵘就注定了要和徽雕结下一辈子的缘分。

查嵘从小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激励,爱上了徽雕艺术,多年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始终矢志不渝。

直到今天,他虽然已成为一名造诣深厚、成就斐然的徽雕艺术领军人物,却没有放弃固有的品质,并且立志以自己的艺术情怀,传承蕴含着大国工匠精神的徽雕艺术。

从设立徽州三雕传承艺术馆、成为徽派古建筑考评标准的制定者,到带领徽州三雕走进俄罗斯、德国进行文化交流,再到作为中国徽州三雕艺术领军人物在联合国发言,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徽州三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凭借深厚的徽雕技艺和独到的艺术见解,2015年查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贵宾厅创作出的《高朋满座》大型石雕壁画,彰显了中国款待友邦的大国气度,成为向世界展现徽州三雕文化精华的杰出作品之一。

“其实雕刻的过程就好像人生,你每刻一刀都无法回头,落刀无悔。就算是刻错了,也许下一步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色泽,做出不同的造型,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查嵘大师说。

现在,查嵘不仅在合肥安徽饭店和三国遗址公园开设了徽州三雕传承艺术馆,同时还承接了合肥城隍庙的改造工作,他计划在此次改造中融入传统雕刻文化和徽雕作品,全面提升城市的地标形象。

为世界呈现最美的徽雕,让世界了解徽雕文化

查嵘大师说:“生命有限,艺术无限,我注定要和徽雕打一辈子交道。”他的雕刻之路经历多磨多难,大起大落的人生让查嵘练就了豁达的心态,也让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风险不是钱财的得失,而是能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楼维修改造,其中作为接待世界各国领导和重要人士的贵宾厅需要重新设计一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墙壁装饰作品,于是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甄选,经过一轮轮的考察,查嵘从众多传统手工艺大师中脱颖而出,进入了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都海江的视线。

“我们不规定具体的主题,让你自由发挥,设计一组能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砖雕作品,你能做得到吗?”

“美到骨子里的徽派建筑”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是时间留下来的积淀和智慧。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主要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三雕为装饰,集山水之灵气,深居简出,不求富丽堂皇,只求宁静致远 。

徽派风格建筑的优雅贯穿百年,具有独一无二的气息,徽州三雕艺术开始流传于世。

“徽州三雕起源于古徽州地区,古徽州人对建筑装饰十分讲究,而徽派建筑多以砖、木、石为原料,人们把雕刻技艺融入到平常的生活当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极具徽州特色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统称‘徽派三雕’”。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又名“黟山清水石”。这种青石处于高山,饱经云雾沐浴,石质硬软适度,历来多用于石雕

徽州木雕:主要取材楠木、紫檀、樟木、沉香、红木等名贵木种,其创作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等;

徽州砖雕:主要取材特制青灰砖也称水磨青砖,这种砖质地细腻纯净,没有杂质。徽雕采用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形式,惟妙惟肖,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间雕刻的精华。

徽派建筑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中的极简气息,还有浓厚的文化都符合现代人对于“美”的要求。

徽派风格的魅力之大,除了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古老的中国建筑文明中,甚至让海外的人也为之倾赞。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刻精湛,特别是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謐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没有主题往往才是最大的难题,为此查嵘闭关一个月静心思索,多年来创作的作品像影片一样一幕幕在他脑海中回放。结合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礼仪,最终他确定要做一组“高朋满座”的壁画。

然而,现代徽州砖雕多采用黄山歙县本地砖作为原材料,这种砖颗粒粗犷,在雕刻时不利于展现微妙的细节,此时查嵘还有另外一种选择——细腻的苏砖。

“我是一个安徽人,一定要用徽州的砖和技法来向世人展现徽雕传统文化。”为了恢复徽州传统的制砖工艺,查嵘撸起袖子跑到田间地头采集各种泥土,反复试验,最终从泥料中加工提取出细腻的泥浆烧制成砖。

创作中,查嵘将历史上中国接见外国使节的细节和徽州人家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巧妙地融为一体,采用传统立体镂雕手法,将每一个人物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俗话说相由心生,我要让笔下的人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时一年,查嵘完成了这组长6米宽5米的大型砖雕壁画。

“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的。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无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筑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叹服。

古徽派建筑落座于山水间,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宅。

其显著特点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至今,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以后的建筑以及人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徽州的古居民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地。

徽派民居建筑,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集中类型。

两层多近,各进皆开田径,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此外天井还有二次折光的作用,经过了天井的二次折光,进来的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謐之感。另外天井四周设有水筧,下雨时,雨水可通过水筧流入阴沟。这也是俗称的“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体现了徽商聚财的思想。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再经过精细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筑装饰,被广泛用于徽派建筑的门楼、门套、门楣、屋簷、屋顶等处,这使得徽派建筑典雅、庄重。砖雕也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中的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随处可见。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

徽派建筑给人的印象多是木质搭建起的“高楼”,让人感觉深居其中的必是老一辈的徽州人。

大多数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百年前,让人叹服。而它的神秘感其实来源于徽派房屋自带的复杂建构和设计,其中的理论都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智慧。

无论住宅规模大小,提到徽派房屋,都不可避开“进”的概念,因为它是徽派建筑中的基本空间单位。

“进”由两种类别组成:一种是大空间、半开敞化的堂,就是大家走进去都能看到的空间,由厅堂和祖堂组成。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最明显的元素之一,不仅形式美观,本身也具有功能性。因为大部分的村落聚居在一起,徽派建筑大多密度较大。

所以当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因密集的建筑群而轻易扩大蔓延到其它建筑。马头墙为了防止火灾的情况无限延伸,特意设计为上翘型。

马头墙的形状轮廓是阶梯状的,通常三、四叠是一般人家常见的。大户人家的马头墙叠数可多到五叠,被称为“五岳朝天”,因为每个“马头”象征着五座山峰,所以称为“五岳”。马头墙的“马头”(座头)样式各有特色,“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都是徽州马头墙的常见风格。每种寓意也都各有不同,但是都能看出人们可以通过住宅的装饰表达出内心的喜好。

“美到骨子里的徽派建筑”这句话一点不错,这些保留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文化精髓无人能及,是时间留下来的积淀和智慧。

从小备受徽州文化熏陶的查嵘大师决定通过雕刻把徽州文化传承下去,让世人记住徽州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看到中国徽州。

让每一副作品都是灵动的,我们也用心去感受这些珍贵艺术品的灵魂歌唱。

为了让更多的文化界、艺术收藏界及徽州文化爱好者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查嵘先生一直在打造徽州文化有价值的名片——徽雕。

他在传统与现代的多元文化中,不懈探索和大胆创新,注重雕刻线条的稳实和内蕴的节律。

技法初习清代徽派雕刻大家余香、后启蒙于朱玉亮大师,同时又得到当世诸多徽雕老艺人耳提面命般的教导。

行刀用笔擒纵自如,线条凝练;其中木雕作品线条遒劲,逸致翩然;

而石雕作品古风浓厚,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注重不同雕刻技法的交叉运用,遂成情思淹济、道通天地的律动,风神飘举的境界,具有震憾心灵的妙意,构成了自然灵动的空间视觉;以其艺术个性鲜明、厚重,而饮誉“徽州三雕”界,

曾多次举办以“徽州三雕”为主题的个人雕刻展,对“徽州三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查嵘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书报刊登载。

其中石雕作品:《麒麟》荣获第六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2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银奖;作品《乡情》荣获“中国石雕创作大赛“纪念奖;作品《金鱼币石壶》荣获第六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2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在首届中国石壶技艺创作大奖赛中石雕作品《奔马》获金奖。另外,其作品被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等名流收藏。

三雕艺术到底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

创造艺术的美:一石一砖一木板,在他的精雕细琢之下变成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这种美,是去掉了身上最薄弱的部分。留下了最坚强的部分,才彰显出形态的美丽。

世间万物如此,一个人的生命亦如此:经历了生活的磨炼与考验,便活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

磨练心境,考验意志力:耐心,细心和专心:不记得多少个忘记吃饭的白天。也不记得连续数个雕刻的通宵之夜,也雕废掉很多材料,全心创造的过程中会忘记时光,忘记外面的世界,我经常跟人说:好像我的好多天只过了一天的感觉。但是当我看到完成的作品,所有的疲倦与辛苦都跑到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胜利者的喜悦。

实现人生价值:坚持与自信合二为一的力量实现助人的梦想。

从八岁那年开始做成那只碗,查嵘就想:如果我有能力,我将帮助更多人。

或许查嵘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带着奉献的使命与责任,无论想过多少次放弃,最终还是坚持让他达致目标,无论失败多少次,最终还是相信的力量让他获得胜利。

因为每个人成功的路上都是孤独的,所有问题都需要自己独自面对和解决。每一部作品都是查嵘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战胜自己的结果,他希望看到它的人可以收获到自信与坚持的力量之后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也就实现了其人生价值。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为世界呈现最美的徽雕,让世界了解中国徽雕:

“仰望天空,你可以看到这奇思妙想的世界”—查嵘大师徽雕艺术酒店拔地而起!

这个置身于皖南水墨间的现代徽派木雕酒店,请来60多个工匠雕梁画栋打造一座独一无二的徽雕酒店。整个酒店投资4000万元,采用的上千吨木料,以传统榫卯结构打造而成,一共两层半楼,门头、立柱、窗棂、墙壁上手工雕刻了松柏翠竹、蝙蝠鹿兽、如意菱纹等精美纹样,客房布局已然明晰。

有人问:建酒店是为了赚钱吗?查嵘大师说:我只想为后人留下一座徽雕艺术的建筑”。

因此他不惜重金,请来60多个工匠为酒店雕梁画栋,而支撑他这样做的理由只有两个字——梦想。

在雕刻的路上,查嵘大师经历了太多辛酸与孤独,当没有灵感的时候,他喜欢仰望天空,有时候瞬间来了灵感立刻投入雕刻,就这样,一座座神奇的艺术品在他广阔的思维下出炉。于是,他将酒店扩大了天井的尺寸,空中玻璃鱼池,让我们抬起头就可以看到自在畅游的鱼。

耗时四年,这“艺术情怀”酒店即将竣工,“未来我计划在全世界创建1000家酒店,通过这种方式让徽雕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无须有人陪伴,无须有人憧憬,无须有人理解,依旧沉浸其中,桑田浩瀚穹宇,在千刀万凿之间,创建神奇,让一石一砖一板获得新生,是凹与凸的艺术,是跳动的脉搏,是呼吸着梦幻世界中奇妙的灵魂,这是查嵘大师绽放的心生。

千锤百炼锻造奇迹,名师高徒世代相传,工匠精神愉悦吾心,这就是查嵘大师的初心,他已经是知其所,并找到人生自己的人生彼岸,愿查嵘大师与他的艺术作品带给您奇妙的体验,美的享受。

NPO绿色生命公益组织(Npo-Greenlife)的创始人兼理事长易解放女士很欣赏查嵘先生的艺术才能、好人品以及慈善心,也崇敬查嵘先生在传承华夏传统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据了解,查嵘先生对绿色公益亦颇为关注,颇有意向支持易解放女士Npo-Greenlife团队的植树造林公益事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