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茶旅 慢享时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最美小镇是哪个镇的城市 轻松茶旅 慢享时光

轻松茶旅 慢享时光

2024-07-04 2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山,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东南麓,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山水相连。境内群峰竞秀,泉水清冽,绿茶飘香。巍然挺拔的马鞍山、云雾山、百日山、邱家山、李家山比肩而立,它所构成的雄丽风景使“五山”因而得名。25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养育着4万朴实勤劳的茶乡儿女。

茶旅五山,芬芳地,晶莹天。一直以来,五山人坚持“生态”为先、文化为魂,项目为媒、产业为核,旅游为特、乡村为本,守住青山绿水,留住美丽乡愁,全力打造茶业强镇、旅游名镇、文化重镇、园林新镇,产业即景观,农村即景区。从茶业到文化,从旅游到休憩,五山已唤起一个全新的乡旅时代——生活旅游、大众旅游时代。

俞正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视察五山,多个国家政党及高级代表团访问五山,《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对五山镇的发展相继报道,“五山模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在全国推广。

一处茶乡●茶业强镇

五山因茶而兴,因茶而名。相传玉皇大帝云游四海,被这一隅灵山秀水所吸引,遂掷下佩带的宝剑,化为碧绿的茶园,翠绿显毫、扁直似剑的玉皇剑茶,亦由此誉满天下;五山至今遗下玉皇殿、玉皇街、玉皇池、玉皇阁等多处胜迹,均与玉皇大帝传说相关联。

五山山地、丘陵的风化乱石是出产名优茶的风水宝地。历届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方向不动摇,因地制宜,艰苦创业,开发茶园5万多亩,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线上线下营销的立体化发展格局,是鄂西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有机茶生产基地。“玉皇剑”是中国驰名商标,襄阳高香茶引领者;玉皇剑公司成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十佳龙头企业。

茶叶在为五山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五山山川披上了绿装,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观光、体验的好项目。一旦踏上五山这片土地,您就会感受到浓郁的茶乡气息。鳞次栉比的茶建筑──茶馆、茶楼、茶博馆、茶公园;五颜六色的茶装饰──茶旗、茶壶、茶招牌,灭蚊灯;琳琅满目的茶商品──茶叶、茶具、茶包装、茶机械;摩肩接踵的茶人──采茶姑娘、制茶小伙、贩茶老板、购茶网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歌、茶舞、茶故事、茶书刊。使您很快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茶人,欣欣然醉在这茶的家乡、茶的世界、茶的仙境。茶博园、茶庄园、茶公园和五山茶坛构成的玉皇剑生态有机谷,先后被湖北省旅游委列为全省19条茶文化旅游线路之一,被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发布为首届“夏季避暑到茶乡”20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一方净土●园林新镇

五山精巧别致的园林城镇,四通八达的水泥道路,如诗如画乡村民居,浑然天成,保持着园林的格局、休闲的格调。

近年来,在连续获得两届“楚天杯”、 入选“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的基础上,五山镇围绕打造“中国最美茶旅小镇”,城乡统筹,茶旅一体,村镇建设独居特色。

顶层设计,找准定位。请中国乡建院和湖北大学旅游系分别编制了五山全域规划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彰显“四个山水”理念(总体布局显山露水,交通道路依山傍水,产业结构保山护水,生态资源养山润水),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总体布局为一带、一轴、两核、四区、十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逐步实现五山旅游全域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五山旅游品牌升级、产品升级与业态升级,进而实现建设国家级特色小镇和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项目引领,民生优先。围绕“四化同步”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安全饮水及水利设施、林业生态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和厕所革命等重大项目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客运班车,村村兴建村标、公厕、候车亭、小广场、小游园、小景观和党群服务中心。

注重特色,建筑科学。围绕“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科学布局荆楚文化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保留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功能,摈弃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原有肌理;坚持绿色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师法自然,保留最原生态的元素。“青砖黑瓦、古门花窗”,基本实现“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美丽乡村建设品牌声名远播。

保护生态,守住底线。优化生态环境,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入手:移风易俗从娃娃抓起(垃圾分类、环保小卫士);示范引领从妇女入手(女子当家,尊老孝亲、文明婚丧、三八放鱼等);生态保护从严惩切入(禁止打鱼、毒鱼、烧炭毁林);环境整治从去丑开始(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吃环境饭、挣生态钱”,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创造生态财富,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让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

一个老区●文化重镇

轻松茶旅,慢享时光。彰显“道乡仙境、茶乡神韵、家乡风情”的人文内涵,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五山发展乡村旅游的精髓所在。

五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百日山、鸡鸣观、祖师殿、十石神遗址等与武当山道文化一脉相承,民间有“先五山后武当”之说。五山是一片红色热土,有谷城革命的策源地九里岗,有鄂西北抗战“小延安”邱家山,以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打造成为红色旅游的又一目的地。

以茶文化、乡土文化为核心,提升乡旅产品的品味与档次。“鄂西北茶王茶艺大赛”、“乡村旅游节”、生态年货节、年俗文化节等已成为鄂西北的著名节会。乡俗文化丰富,有湖北省第一家私立图书馆—“杨太夫人纪念图书馆”,云雾山黄酒、山锣鼓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火炮、旱船与蚌壳精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杜权成书画收藏馆、“三和居”奇石收藏馆、老湾农博馆等名品荟萃,茶、诗、书、画融为一体,独具茶乡民俗风情。

五山兴建了中国最早的茶乡、茶人文化图腾--五山茶坛;出版了新农村建设《五山模式》丛书;以田河、堰河为拍摄基地推出反映乡村爱情的电影《茶色生香》;正在编辑出版《五山乡村文化振兴丛书》。

一种模式●旅游名镇

以原生态嫁接现代文明,让村民过上生态环保健康的美好生活,就是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同时具有城市的功能。这种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被有关专家学者总结提升为“五山模式”。

近年来,五山镇凭借良好的山水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优势,以堰河为引爆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了“道乡寻踪游、田园风光游、茶色生香游、红色寻根游”等四大特色旅游品牌,乡村旅游“规模大、群众参与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管理规范、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镇。

旅游市场日益火爆。全时段、全地域、多业态。2017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益过亿,而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堰河为核心,军旅班河、“三色黄垭”、玉皇剑生态休闲谷和盐池河山水田园观光带等景点景区特色鲜明,石酒庄园、广成仙谷、福源山庄、养生山庄等休闲庄园星罗棋布。

旅游商品逐步增加。继玉皇剑茶叶、堰河香系列农特产品获得“灵秀湖北”旅游商品之后,云雾山土猪、醉班河黄酒、真武幽兰茶叶、袋料食用菌、清水小龙虾、盛弥猕猴桃以及各色农特产品都成了旅游商品。比如“亚洲第一,炭锅腊蹄”,土就土的掉渣,土到别人没有。

旅游设施持续改善。增设了停车场、路灯、中英文标识等设施;拓宽铺设了何湾-堰河-老湾10余公里旅游循环公路;更新公路沿线绿化树种,培育6个全省绿色示范村、2个省级绿色幸福村;发展农家乐70多家,其中金牌农家乐3家、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农家乐2家。

旅游活动连续上演。春季开园仪式、茶王赛、三下乡、真武幽兰节,夏季越野车拉力赛、避暑节,秋季黄酒开坛、冬季年货节、年俗节,红色文艺轻骑兵常年活跃在城乡;省内外各大旅行社、各大报刊媒体关注有加,五山年俗文化节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上武当问道,来五山喝茶”,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五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撑。

进入新时代,五山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收益全民共享”,扎实创建国家4A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着力打造中国最美茶旅小镇。

▶布局——“一带、两轴、三极、四区”。依托1+7大堰河乡村旅游区的示范引领和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全域旅游。通过特色产业打造、特色项目集聚、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乡村风貌改造,形成“下七坪—堰河—田河”为主线的茶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带,武当神道和自然生态两大景观轴,班河、闻畈、谢湾三大增长极,建成茶旅文化体验区、生态秘境休闲区、茶养田园度假区、茶隐文化养心区。拉动半径300公里4000万客源市场,对接武当山和古隆中两大景区。

▶方向——产业之特(旅游+茶叶)、景观之特(生态+文化)、机制之特(体制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组建旅游协会,形成全域五山一盘棋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深度挖掘五山传统文化,用乡土文化特质引领五山乡村旅游发展。)、人群之特(旅游者聚集、人才聚集、社区居民聚集)、文化之特(地方特色文化)。

▶核心——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着眼“旅游+”,展示山水茶园风光,凸显茶乡文化特色,便利村民生产生活。营建乡村,构筑美好生活场景;共享社区服务设施;梳理并提供特色体验活动;深度挖掘五山传统历史文化;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提升——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推广互联网+;全域可持续;旅游与与山水融合、与生产融合、与文化融合、与环保融合,营造“乐活茶乡、醇美五山”旅游形象。

五山,

一处原生风貌的“世外茶园”,

一个溢满乡愁的“美丽故土”,

一群执著追求的“乡村达人”,

构成了一方纯美风情的茶旅世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