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罕见的、将改变学术的书 丨《龙脉》首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最早的画像是谁画的 一本罕见的、将改变学术的书 丨《龙脉》首发

一本罕见的、将改变学术的书 丨《龙脉》首发

2023-03-18 1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所有的景观,都是景观建造者意志的体现。就像着装,它一旦被你选中,就进入这样一种语境:通过它,别人大概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帝的景观就是皇帝自己。《龙脉》意在说明:康熙皇帝如何通过避暑山庄来呈现他自己和大清帝国的形象。

《龙脉:康熙帝与避暑山庄》

[美]魏瑞明/著,朱子仪/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出版

《龙脉》特装本:书口喷绘版(限量800册)

《龙脉》与风水

风水是一门玄学,我们普通人大多是不懂的,有的人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但更多的人觉得这是迷信。一个人要是动不动找人看风水,好像还是件挺丢脸的事。而一个国家搞起风水,那就很高大上了。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最讲究风水的,恰恰是社会的上层阶级:从国家机构到民间组织,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这里要讲的当然不是风水,而是一本跟风水有关的书——《龙脉》。这个书名听上去好像挺玄,其实它一点儿都不玄。尽管它讲的是国家的风水——确切地说是大清帝国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的景观风水——但它完全是学术研究的态度与科学的写法:以避暑山庄为证,探究“龙脉”在帝国形象中的艺术表达,以及景观与宫廷智力背后被忽略的微观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H.怀特曼是个美国学者,中文名字叫魏瑞明。他是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和艺术史博士,目前在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任“中国艺术与建筑”课程高级讲师。

《龙脉》作者魏瑞明(Stephen H. Whiteman)

他的研究聚焦全球背景下近代早期的中国历史,特别对景观、地图绘制和视觉文化感兴趣。他曾获得美国邓巴顿橡树园研究图书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的研究奖学金。与人合作的专著《三十六景:诗歌和版画中康熙帝的避暑山庄》于2017年获得景观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图书奖”。

《龙脉》特装本:书口喷绘版(限量800册)

而且《龙脉》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得到了全球

许多著名学者的背书:

对一个关键场所(避暑山庄)的这一番细致解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细节,其发人深思的分析,在了解清帝国权力世界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柯律格

柯律格(Craig Clunas)

著有《谁在看中国画》《中国艺术》《雅债》《大明》等

一本罕见的、将改变学术的书。

——《国际环境史评论》创始编辑 詹姆斯·比蒂(James Beattie)

一项卓越的研究成果,涵盖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对象,包括园林建筑、绘画、版画和诗歌。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罗伯特·E.哈里斯特(Robert E. Harrist Jr.)

康熙皇帝统治下的18世纪早期,在我们对中国艺术的认知地图绘制中是一个不寻常的空白。这个时代将景观与园林、个人与皇家、理想化的与地形的绘画结合在一起,而这个融合的过程是需要精心规划的。魏瑞明恰恰解答了这一切。在探究中,他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作。

——哈佛大学亚洲艺术教授 汪悦进(Eugene Y. Wang)

是不是很厉害?所以,你可以放心阅读!

《龙脉》特装本:书口喷绘版(限量800册)

还是说一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吧:利用艺术和建筑史、花园和景观史、近代早期全球史以及历史地理等多领域的资料与方法,重构承德避暑山庄在康熙年间的发展历程,进而阐明景观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表达在清早期和更广泛的近代初期世界中的重要性。通过对绘画、版画、历史地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新绘制的地图和个人记述的考察,揭示了地理空间在清初政治、军事、外交等上层建筑中的重要意义。作为海外深入研究避暑山庄所呈现的康熙王朝园林与艺术特征的重要专著,本书通过阐述承德避暑山庄的选址、营造及其象征意义,对康熙时代的政治愿望及其相应的艺术表现提出了新的见解。

这是一部着眼于康熙王朝艺术与景观研究、被盛赞为“罕见的、将改变学术”的重要专著。它把园林的营造放进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中,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皇帝的形象与园林的功能在特定时代帝国的挑战与机遇中交织在一起,避暑山庄就是皇帝的化身!

清《热河行宫图》(乾隆年间绘,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的“避暑山庄总图”

避暑山庄

很多人去过避暑山庄,很多人没去过。去过的人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看过之后你才会觉得没白去。没去过的也一定要看看,看过之后你肯定想去。

本书译者朱子仪先生到避暑山庄游览不下十次,正因如此,他才接受了《龙脉》这本书的翻译任务。他在“译者序”中说,“我自认为对这座长城外的皇家园林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步了,但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从未对避暑山庄有过真正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更谈不上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和特征邂逅了……相信魏瑞明博士的《龙脉》可以为读者打开一扇在避暑山庄感受清初历史的门。”

从北京到承德开车需要3个小时,沿途一多半是山区

承德“那边客栈”的贵妃大床房,干净舒适不贵,有皇家气派。走路到避暑山庄10分钟

我因为做了这么一本书,前段时间也去避暑山庄感受了一次。作为一个编辑,这还是第一次因为自己策划的一本书而去一个地方旅游。实话说,去之前跟去之后看这本书的感觉,真是大相径庭。

去避暑山庄之前看这本书稿,基本是走马观花,仅是从编校的角度去看。因为对书中提到的避暑山庄的各个景观缺少直观的感受,加上书稿的学术性较强,看完之后印象并不深刻。而去了避暑山庄之后,自己的亲身体验跟这本书的内容就建立了联系,看书的过程中也就多了一种文字与体验相互印证的额外感受;这种交互作用更有助于我去理解这本书,理解作者想要通过避暑山庄向读者传达的深层的历史的及文化的体验。

《龙脉》特装本:书口喷绘版(限量800册)

我想,译者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应该也会有这种体验。同样,如果你去过避暑山庄,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建议你去一趟避暑山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行不读,或只读不行,都很难体验到读书时那种“知行合一”的乐趣。

而如果你在读这本书之前没去过避暑山庄,最好还是先对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作为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的全名叫“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它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避暑山庄占地5.64平方千米,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热河行宫全图》,清管念慈绘于光绪年间,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手机横向观看)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它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建于山脉节点的战略性位置,据说清朝的风水能量流经此处。作为“北京的后花园”,避暑山庄实际上是清朝前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有“一座山庄,半部清史”之称。在整个18世纪(主要是康熙、乾隆年间),清朝宫廷每年约有半年时间移居此处,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

另外,清朝时期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避暑山庄。传说乾隆帝出生于避暑山庄的狮子园(嘉庆帝遗诏也曾记载过此事)。1793年,乾隆帝在这里接见英国第一个使华团。1820年,嘉庆帝驾崩于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批准了《北京条约》(1860)。1861年,咸丰帝病逝于烟波致爽殿,随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

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皇帝睡觉的地方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区域,宫殿区、湖泊区是主体景区,也是游客集中的区域。

宫殿区位于避暑山庄南部,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典礼和寝居之所。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主要建筑组成,其中东宫毁于战火。

避暑山庄分区示意 薏仁

丽正门是避暑山庄正门,也是进入宫殿区正殿的第一道门。正宫是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包括九进院落,现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其中“澹泊敬诚”作为主殿,是皇帝临朝听政的场所,“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殿,其东、西通有跨院,为后妃居所。“松鹤斋”在正宫以东,有七进院落,寓意为“松鹤延年”,是为皇太后建的居所。“万壑松风”在“松鹤斋”北面,是宫殿区兴建最早的一组建筑,康熙帝常在此处理政务,后赐给孙子弘历(乾隆)居住,是乾隆帝年轻时的居所。

澹泊敬诚殿内 郭凤岭摄

湖泊区位于宫殿区以北。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小岛,中间连以长堤——芝径云堤。

湖泊区上湖水域 郭凤岭摄

澄湖西南(如意洲最北端青莲岛)的烟雨楼(电视剧《还珠格格》曾在此拍摄部分场景) 朱子仪摄

平原区位于湖泊区以北。平原区西部是草地,以“试马埭”为主体,是骑马活动场地;东部为林地,称“万树园”;北部的永佑寺是山庄内最大寺庙。另外,这里还有中国四大藏书阁之一的“文津阁”。

平原区“试马埭”石碑南 郭凤岭摄

文津阁,清代为藏《四库全书》而专门修建的皇家藏书楼。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是现世仅存的三部半《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

山峦区在避暑山庄的西北部,占山庄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自北而南有松云峡、梨树峪、榛子峪等幽深纵横的沟谷。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指清朝在避暑山庄周围修建的12座佛教寺庙。其中在避暑山庄北部和东北部的8座寺庙,因直属理藩院管理,且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其中以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最负盛名。

普宁寺正门 郭凤岭摄

普陀宗乘之庙最高处 郭凤岭摄

在避暑山庄的四个区域内,康熙帝和乾隆帝先后拟定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的命名及题诗,形成了避暑山庄的72处景观。康熙的36景题名均为四字,乾隆的36景题名均为三字,这是区分“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的最明显标志。

介绍完景区,还是要看书。这里摘录第四章《绘画与实地勘察》的部分文字如下。

康熙帝与避暑山庄(样章)

龙脉最初指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风水山脉,在18世纪早期流行于宫廷的王原祁的绘画理论中,用龙脉描绘起伏和开合的山脉,会赋予一幅画创作上的也许还有超自然的能量。

冷枚绘《热河图》,172.5cm×254.8cm,1710年左右

在康熙年间宫廷画家冷枚的《热河图》中,一条长长的由群山组成的龙脉顺着这幅画的两边构建起来。从前景开始,龙脉从靠近谷底的地方升起,扭曲和转向,消失又再现,通向画面顶部的一个遥远的山峰。在某些清代宫廷作品中,这种清晰可见的脉络似乎意味着在特定的地形环境中风水能量的存在。

山庄的景观和地形无疑有很多的吉祥元素。遵循传统的房屋、城市、坟墓等选址的幸运原则,热河山谷拥有众多令人向往的特征,包括向南流淌的河流、北边保护性的群山、从北向南的缓坡,以及随着湖泊的早期疏浚,山与水形成有益的平衡。

《龙脉》普通版内页效果图

《龙脉》普通版内页实拍

专门解释自然现象的钦天监的官员在山庄的规划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特别是随着工程的进展,来自礼部的官员与工部的官员加强了合作,以确保在设计上体现吉祥的寓意。

吉祥的寓意也通过景观构建切实体现在避暑山庄之中,特别是在中心湖区。在张玉书第一次造访行宫的记载中,他回忆起皇帝把湖堤和岛屿的构成比作“灵芝”,这个景点的名称“芝径云堤”保留了对这种相似性的提示。这一形象在御制诗中得到了呼应,康熙皇帝在《芝径云堤》诗序中描述:“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径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灵芝特指长寿,而如意这种睿智和权威的象征物,在清朝尤其流行。

无名氏绘《弘历采芝图》,故宫博物院藏

《热河图》强调的是景观中的如意形态,在冷枚的描绘中,岛屿、湖泊、山谷似乎形成了一系列的同心如意,成为一个真正的吉祥画面。

冷枚《热河图》中的同心如意形山谷 潘·塞雷帕尼亚绘制

强调位于园林中心的岛屿,也有助于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山庄的皇家身份上面。在正宫建造之前,如意洲上的建筑群是皇帝的主要居所,因此也是热河最早的皇权中心。

在一个水体中有三个这样的岛屿,这与以往皇家园林的吉祥布局相呼应。这种布局通常被称为“一池三山”,源自汉武帝的建章宫。在他借助长生不老药和其他方术追求永生的过程中,一个仙界的替代品在园林的主要湖泊太液池中被营造出来。太液池中有三个岛屿,模仿神话中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仙岛方丈、蓬莱和瀛洲。太液池成为后来许多皇家园林的样板,包括唐朝的长安、洛阳以及经历金、元、明、清连续建都的北京。

避暑山庄的湖中岛屿,遵循西汉建章宫太液池的“一池三山”布局

在避暑山庄的游客中,那些熟悉传统园林设计的人会理解从中间的小径分出三个岛屿的多重寓意。灵芝、如意、仙岛都暗示着长寿的愿望,象征着智慧和修为,以及清王朝所继承的皇权。

人们不禁要问,冷枚《热河图》画面的准确性是否来源于对现场的观察和测量?这幅画作仅仅是对山谷的一个高度准确的印象,还是它的准确性显示存在特定视点?即便传统上认为中国以往的山水画纯粹是画家想象力和画室产物的说法不足信,冷枚要依靠测量数据来创作《热河图》,也是没有先例的。没有任何文献能证明这个假设,但当我们将这幅画与山庄的地图对照一下,就能为这种可能性提供有力的证据。

参照避暑山庄周围地区的地形图,很明显,尽管山庄本身是南北走向的,但由两边山体及其北面的开口决定了山谷的角度偏向东北方向。南边的低山可以俯瞰山谷,宽泛地讲,从南边看到的景象就是画中的景色:山谷在看画人的眼前伸展开,两边继而出现的山脊在远处低矮的山峦上达到顶点。

南边视点的三维视图分析,反映了冷枚《热河图》的大致框架,红线标示山庄围墙的位置

冷枚《热河图》中的视线轨迹:红色的与南边的视点相对应,连接“无暑清凉”“莺啭乔木”“暖流暄波”,还有那用作灭点的山体;蓝色的与南边的视点和中心建筑物的透视正交线相对应

《龙脉》特装本书口喷绘图解

(手机横向观看)

《龙脉》特装本:书口喷绘版(限量800册)

站在画卷面前,顺着它自下而上——实际方向是从南到北——这幅画的地平面在看画人面前均衡地展开。从最下面的“万壑松风”到碧波粼粼的湖泊,视线从森林覆盖的万树园一直延伸到远处低矮的群山。在画作的前景中,浅绿色区域边缘被一个细细的黑色轮廓界定,这在建筑与左下方低山之间的开阔空间最容易看出来。在右下角,同样的轮廓标志着地面与湖泊之间的边界,就在一个边门和小厅堂的上方。这条线不仅表示过渡,而且表示高度的急剧下降,因为它界定了“万壑松风”所在的陡岸的边缘。

在这幅画中,三处建筑——“无暑清凉”“莺啭乔木”“暖流暄波”——在一条直接延伸到山体深处的轨迹上精确地排列在一起,山体中心在画面中是山谷的灭点。这些建筑也在自然景观中整齐排列:一条连接它们的线向北延伸,将绘画的灭点确定为普宁寺的西北低矮的山麓;这条线往南延伸,完美地与南边山麓一座亭子相交。这个亭子是一个理想的位置,山庄的景色尽收眼底,它可能是从远处眺望山庄的一个固定位置。

本书开篇提到的《康熙帝读书像》,描绘的是康熙皇帝身穿便装坐着,膝盖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这幅肖像未注明日期,最有可能是在热河开工建设前后几年中完成的。这个图像将皇帝描绘成一个近代早期世界性的君主,这是由他所掌握的知识广度来定义的,同样由衬托他的线装书和用于形成构图的不同寻常的聚合透视法来表示。

就像冷枚的《热河图》、康熙的御制诗以及山庄自身的帝国映像一样,这幅肖像是一幅由清王朝和其皇权所邂逅并随之掌控的一切来定义的图像。

《康熙帝读书像》(约1699—1704),故宫博物院藏,胡锤摄

坐在一间不太敞亮的书房里,从垫子上直起身子俯视看画人,皇帝的身躯可能会被解读为一个强大而富有创造力的景观,类似于避暑山庄本身。

在这里,不同于一般的清代非正式的宫廷长袍——用普通缎子制成,上面无装饰图案或绣有圆形图案,皇帝的无袖外套和长袍是用较为正式的盘龙居中和吉祥风景元素来装饰的。

他坐得笔直,身体呈山一样的三角形,长袍上的山脊和山谷与东北地区密布的褶皱地形或正统派山水画的开合相似。他的胳膊和手强调了他如山体一般的身躯,龙脉通过他的身躯流入他的膝盖和平放在那里的书,加强了画面的透视效果。

这件作品让人不禁想到了大致是同时代的热河和福陵的景象,这本打开的书取代了宫殿或陵墓。反过来说,这本书明显是空白的,其未印刷的页面几乎跟皇帝的皮肤是同样颜色,在肖像景观的构图焦点与作为领土标志的身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历史、地理和文化都集中在康熙穿着长袍的形象中,无论是在个人方面还是图腾方面都显示了清王朝的本质。

其实它真正的含义是:由满族人、蒙古人和汉八旗后裔组成的中心与外围,都在皇帝的身上得到化解。景观反映帝国所固有的自然、社会和地理概念转变的能力,使宫苑、园林和名胜成为阐明清朝统治本质的丰富资源。

康熙对多样性景观的浓厚兴趣和开发,为了解其统治时期的关键问题、清朝历史的进程和近代早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一个窗口。与乾隆不同的是,康熙并没有试图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全能的统治者,而是一个多能的统治者。不同于他在其他场合分别对待他的目标受众,比如南巡时向汉族人民示好,去北方狩猎时向蒙古统治者示好,他通过建造山庄的景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皇帝通过山庄构建自己的媒介——以多样的和重叠的方式对各种受众说话。

《康熙帝读书像》,油画

第二幅皇帝读书像凸显了康熙时期这种话语的复杂性。用油画颜料画在纸上,它简直是第一幅肖像画的完美搭配。皇帝坐在那里,身体微微转向画面,直视看画人。他穿着的似乎是同一件夏装,两张脸几乎完全一样,除了这张油画肖像的头稍微转了一点。然而,在这幅油画像中,康熙的左手把书托在膝上,而不是把书放在他的面前,不同的坐姿决定了不同的阅读方式。这里的书又是空白的,也许暗示知识的源泉不是别的什么,正是画像中坐着的这个人。

这两幅肖像画可能代表了两种存在方式,分别借鉴了再现文雅闲暇的不同的传统,一个是中国的,另一个是欧洲的。它们表现了一位统治者和一个深度卷入帝国内外文化系统的宫廷。两件画作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交会点,正如皇帝自己在写到热河时所说的那样,这是内外合一的地方。

与亚洲和欧洲同时代的统治者们一样,康熙皇帝亲自监督了一场国家权力性质及其表达方式的蜕变,地理的、政治的和文化群体的集体想象力的改变——打算通过跨文化的接触,从根本上促成清朝宫廷景观的建设和部署,这突出表明清王朝借用多种多样帝国意识形态的表述主动进行参与,不管是在其领土内,还是在近代早期的世界上。

目录

Contents

译者序

引论:清初景观的历史思考

第一部分 复原康熙时代的景观

扈从赐游记(节录)

第一章 重构康熙的山庄

第二部分 帝国的寓言

第二章 群山的脉络

御制避暑山庄记

第三章 惟兹热河

第三部分 空间和图画

第四章 绘画与实地勘察

第五章 纸上花园

第四部分 转喻的风景

第六章 游览后花园

结论 皇帝的景观

附录

御制溥仁寺碑文

避暑山庄纪恩堂记

避暑山庄后序

避暑山庄百韵诗序

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参考书目

文字/排版 │ sh_zbc

校对 │ 聂福荣 孔庆美

图片及资料来源 │《龙脉》及网络

摄影 │朱子仪 郭凤岭

鸣谢 │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 承德那边客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