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文献学发展概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2024-04-23 19: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内容简介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力图强调实践性,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本课程时,了解大量的实际例证,增加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感性认识。除了思考题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还设计了练习题,思考题与练习题都用繁体字,以便提高大家对古典文献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练习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在课后做。编者建议教师应事先熟悉这些练习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题。那些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包括一些硕士生)还可以按照“进一步阅读文献”所提供的线索自学,进而拓展和加深有关方面的知识。 目录 导论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二、古典文献学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目录、版本与校勘二、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与出土文献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三、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四、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五、结语: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分期和时代性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一、甲骨二、金石三、竹木四、缣帛五、纸张六、电子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一、从口头传说到书面传抄二、古典文献传抄的时代性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一、总集二、别集三、单行文献四、丛书五、工具书关键词思考题练习题进一步阅读文献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一、目录的定义二、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三、“目录”一词的异名四、“目录学”的名义五、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一、书名二、叙录(解题、提要)三、类序第三节 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一、《七略》创始的“六分法”二、《七志》与《七录》的“七分法”三、由《中经》到《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的确立四、经、史、子、集四部概述五、不守四部成规的其他分类法第四节 古代目录书的类别一、国家图书目录(官修书目)二、史志目录(附国史艺文志、补史志)三、私家撰修目录四、丛书目录五、其他目录……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第八章 古典文献的注译第九章 古典文献的检索第十章 出土文献的整理

附录 四库书系简目提要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金石  金,指青铜器。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时就能熟练地应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器主要为统治者和贵族的生活器具,如酒器、饮器、食器、乐器等。这些器具如果用作礼器,则被称为吉金。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铸刻的金文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西周是钟鼎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疆界纠纷、命令告示等,就选择一些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在上面铸刻铭文。因此,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周铭辞结尾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这当然是指所铭的器物,希望它永垂后世,但同时也意味着这铭辞是为器物的永垂后世而作。在后一意义上,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这就比甲骨文前进了一大步”①。  一般说来,商代的铭文字数较少,常见的只有几个字,而周代铭文的字数则有大幅度增加,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如陕西郿县出土的大盂鼎,有铭文291字,从饮酒的节制与放纵的差别来谈周之所以兴和殷之所以亡,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思。在现存一万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首推毛公鼎,共497字,所记载的内容与《尚书·文侯之命》相近。据《左传》记载,春秋时郑国和晋国都曾在鼎上铸刻刑书,它们可以算是以青铜器为载体的完整意义上的书。  在我国古典文献学史上,“金石”常常并称,成为一个名词。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中就说过:“铸之盘盂,镂之金石。”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即在十块鼓形石头上刻有十首四言诗。与青铜器相比,石头的材质更坚固,价格更低廉,取材更便利。因此,秦汉时期,统治者更愿意用石刻文而不是铭文来记载国家大事,或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间,四方巡行,每到一处,他都要把统一天下的功绩刻在石头上以晓谕百姓,一共有峄山、泰山、琅琊、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其文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可以读到。这些石刻文多数已经磨灭,有重摹本流传,现在残存的秦始皇石刻文,唯有琅琊石刻。石刻文献多在露天公开展示,故更具有供人阅读的书籍性质。就此而言,汉代的“熹平石经”则是当之无愧的石头刻成的书。  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参看《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导论第三节)。自汉魏以后,历代都有重刻的石经,其中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或称“清石经”)。  石经在经书的流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校勘范本作用,石经是官方和学者联手确立的一个经书善本。据此可见,石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载体形式,在版本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石刻文献除了帝王的勒石记功和经书的示范摹本外,更大量的是历代的墓志碑文,各地名胜古迹的题名、题词、题诗、记文,以及佛寺道观里石刻的释道经书和一些特殊的石刻等。这些石刻文及其各种拓本的流传,对于人们研究文史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比如唐人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起,任郎官者即题名刻于柱石,共有左右两个多面体的石柱,右柱不知何年失去,左柱清以前曾断裂,清人所见为断而复接。清人对这个郎官石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以劳格、赵钺所著《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最为突出,这《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以说是考究唐代文史及职官制度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了该书的整理本)。今人岑仲勉先生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二种)》,可以参考。  …… 前言/序言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这门学问在现代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我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位学者应该提及,他们或是在学科意义上作出过历史性贡献,或是对我个人的治学经验产生过深远影响。  首先是郑鹤声、郑鹤春兄弟。“文献学”的概念虽然最早是由梁启超1920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最早用来命名一部专著的则是郑氏兄弟。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书,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人把这部书称为“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这种提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这部书在后来不断地被再版重印,足以说明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据我所知,该书1933年在商务印书馆重版,1935年再版,上海书店1983年重印,后又收入复旦大学、上海书店编辑的《民国丛书》第二编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又出版了带有“导读”的新一版。  其次是魏建功先生。在魏先生的领导下,北京大学1959年创建了古典文献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培养古文献学和古籍整理专门人才的专业。这个专业设在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是魏先生命名的。吴晗先生在1959年7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题为《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招生志喜》的文章,翦伯赞先生在当年7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谈到古籍整理问题》的文章,两位学者都高度评价了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的创立。事实证明,该专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在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等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版)/文学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