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毛概课后练习题(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文化课后题答案 2023毛概课后练习题(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2023毛概课后练习题(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2024-07-02 2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①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客观需要。

③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

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2.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基本方面:

①实事求事。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可能一劳永逸;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②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③独立自主。

3.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进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对象)的革命。

革命动力包括无产阶级(最基本)、农民阶级(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和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

(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

(2)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3)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4)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为全民族中绝大多数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服务的,主张文化普及大众又提高大众,因而是民主的。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5)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包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1924-1927)、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什么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3.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互助合作、自愿互利,提高生产积极性;制度正确的阶级政策)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合作化道路,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平赎买;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 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调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政治保证)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①(形成)开创和奠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②(跨世纪发展)丰富和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新时代的新篇章)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3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第六章邓小平理论

1.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要回答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980年5月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①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②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③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①有力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②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路。③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④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

(3)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观点(长期性)

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P160

“三步走”发展战略(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先富、后富和共富P165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

(5)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

(7)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

(8)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

(9) 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0)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

(11)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P181

(12)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

(13)党的建设理论

①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②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③加强组织建设 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⑤打好党风建设这次硬仗 ⑥重视制度建设P183

3.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的科学指南

 

第七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P201

发展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2.怎样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发展是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

③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④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怎么做:①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 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正确认识改革(动力)、发展(目的)、稳定(前提)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本质要求)。

③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关系。

④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要内容)。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重要目标)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③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⑤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⑥尊重和保障人权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后提出并贯彻的,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想,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3.揭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全党正确认识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4.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仅是推进中国经济政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推动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基石。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

1.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①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

①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④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⑤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①坚持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②坚持协调发展,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坚持统筹兼顾,要做到:

①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②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③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④要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2.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如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①关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②战略决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④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⑤重要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⑥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⑦重要动力:实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②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③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④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⑤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②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必然要求。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要接受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四大危险)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②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④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①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②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