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化自信的叙事逻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文化语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化自信的叙事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化自信的叙事逻辑

2024-06-03 15: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任翔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那么,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展开文化自信的叙事逻辑研究,应该从历史观、时代观、价值观和认识论的叙事维度依次展开。

为什么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就需要进行一种历史观叙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给中华民族铸就了强大的文化基因、构筑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填充了深沉的文化底色。鸦片战争以后,中华传统文化由盛转衰,甚至遭到否定和批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卑渐渐弥散开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传统文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开始萌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以强势树立。

为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这就需要进行一种时代观叙事,摸清文化自信的时代脉搏,即时代维度上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化自信的出场逻辑和时代内涵。

一是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在现代性的视野内,中华传统文化被动地进行了重估,被解构掉了。立足21世纪的当代中国,今天需要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做出一次“再重估”,这是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原因有二:在后现代性的视野中,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危机暴露无遗,中华传统文化的拯救价值得以凸显;在后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中,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已经行不通,世界文化发展格局的多样性已然形成,文化多样性格局的达成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和贡献。

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这个大变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以文化自信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处理当今世界种种难题,把握战略主动,发挥制度优势,不断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是取得新时代历史性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强力确证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这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新时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仅要实现繁荣兴盛,更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

在当代社会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进行一种价值观叙事,即需要认清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其一,重构文化认同的动力源泉。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如何找回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如何重构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这是中华民族亟待解决的时代难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坚定文化自信是破题的唯一方法。

其二,抵御外来文化的同化危机。伴随着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殖民道路,东西方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差距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对等性。在此背景下,防止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守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样态和精神内涵。世界上的文化从来都是百花齐放,我们必须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在维系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呈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既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对全世界民族的贡献。

展开全文

其三,扭转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感的衰弱直接导致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社会信任体系的基础是道德,信任的重建也就是道德的重建。我们更有必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坚定文化自信,践专业所长,行道德之风,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示范者、引领者和维护者。

其四,弥补西方社会的文化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强调现代技术的作用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应该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矫正科学主义偏执,弥补西方文化局限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不同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自信也存在极大的误解。为什么会对文化自信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进行文化自信的认识论叙事,即澄清文化自信的错误认识。

第一,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文化决定论。从内涵上分析,文化自信与文化决定论完全是两码事。文化自信是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在客观上强调文化的积极作用,批判性地吸收和扬弃西方外来文化,不断地发扬和创新本土优秀文化。文化决定论则是脱离了唯物史观的立场,过度拔高文化的作用,过分强调文化在历史生成、人格塑造和制度建设中的支配地位,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在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来讲,文化决定论是不对的。

第二,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一种保守立场。新时代我们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其内在蕴含着一种辩证的扬弃态度:即一方面拒斥西方不良文化的霸权、同化和腐蚀;另一方面吸收对我们有意义、有价值的西方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是基于国内的需要,是基于国际的需要,是为了诊治文化上的时代弊病,可见,这和保守立场没有任何关系。

第三,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远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功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已经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绝非对立、冲突和矛盾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内在的相容性、互通性和一致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和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原文刊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