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才子佳人戏曲演员是谁 戏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戏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4-06-21 08: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题材内容与时代脱节?

有人认为戏曲主题多为忠孝节义,人物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好汉、太监宫女,同百姓生活距离较远。这种观点让人产生疑问:《康熙王朝》 《汉武大帝》以及《霸王别姬》 《卧虎藏龙》等影视剧同样讲述历史故事,为何能热播、热映,戏曲却门庭冷落?戏曲题材也进行了改革,大量现代戏被编排出来,为何大都叫好不叫座,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京剧《霸王别姬》剧照

2、戏曲节奏太慢?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心态容易浮躁,心理、思维和情感节奏也随生活节奏加快。有人认为缓慢的唱腔和舞蹈让普通观众难以产生共鸣。然而, 《敖包相会》 《草原之夜》等歌曲以及华尔兹等慢舞的节奏也很慢,却得到群众的喜爱。可见,节奏快慢并非是戏曲艺术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3、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和娱乐多元化使戏曲衰落?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娱乐生活更加丰富,戏曲观众被分流。令人深思的是:在传媒更加发达、娱乐更加多元化的某些欧美国家里,为何歌剧和音乐剧依然盛行?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剧院林立,演出十分火爆。娱乐方式增多只能说明戏曲的竞争对手增多了,它们同戏曲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一个人既喜欢影视、保龄球、拉丁舞、唱歌,又对戏曲感兴趣,理论上说完全可能。

秦腔《司马迁》剧照

4、“政治挂帅”造成戏曲衰落?

在很长一段时期,戏曲成为宣传教育工具,体制确实要为其衰落承担部分责任。但回顾戏曲史不难发现:戏曲在古代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娱乐。戏曲形成后的一千年中,佛、道、儒三教都曾利用它宣扬思想、教化大众,清末民初以及抗日战争时期都有戏曲艺人自发将其作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和唤醒民众、激发爱国情感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些并未对戏曲的地位造成太大影响。影视、歌曲也曾有过“政治挂帅”的历史,但并未走向衰落。改革开放后,文化领域相对宽松,戏曲观众却变得越来越少。民间剧团的演出,即使没有“政治挂帅” ,也仍然难出新人新作。

五、舞台布景的真实华丽对戏曲发展不利?

戏曲作为写意艺术,其成功主要靠演员的虚拟化表演。因此,有人认为舞台上一桌二椅足矣,舞台越“贫困”对表演越有利,布景太真实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缩小表演空间,影响演员施展身段。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简单,是历史造成的,戏曲演出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清代宫廷的舞台条件十分优越,不但未对演出产生消极影响,还促进了京剧的繁荣和一大批著名演员的产生。这说明只要舞台布景设计合理、科学、巧妙,不喧宾夺主,还是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德和园戏楼

所以说,要想从根本上挖掘戏曲衰落的深层原因,还应紧紧围绕观众需求进行分析。戏曲衰落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然而其根本原因却是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

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去反映客观世界,观众明明知道它们提供的其实都是假象。但影视、话剧同戏曲相比,在叙述故事时耗费的心理资源显然更少,表现生活也更为直接,观众观赏时得到的心理暗示往往是“这是真的”。这并未否定戏曲作为艺术形式的优秀性,它的夸大、变形仍然是一种美,只不过在追求“贴近生活真实”的观众面前显得不易接受罢了。

“水上行船,有桨无船;陆上骑马,有鞭无马”仍是中国戏曲中极富特色的表现形式,“甩发”“跪步”“翎子功”等虚拟性动作仍然是戏曲艺术的精华。我们无法指责观众“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追求,更无法要求观众应该欣赏什么风格、不应该欣赏什么风格。写实的艺术形式更受欢迎,是因为观众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

观众是戏曲艺术的衣食父母,观众的审美要求其实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艺术的任务就是缩短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应以观众为中心,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家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中,戏曲工作者应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充分探索生存和发展空间,广泛吸收其它艺术的精华,不断丰富戏曲的表现力,在把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走出具有特色的创新之路来,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使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充满新的活力,并借此获得艺术竞争中的优势,让戏曲艺术这一民族瑰宝重新放出光芒。

来源:中国艺术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