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气象科学的坚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台风爱好者是谁 剥开气象科学的坚壳

剥开气象科学的坚壳

2024-06-03 1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气象报记者徐文彬

  在气象微博的“江湖”中,一个拥有20万“粉丝”、名为“中国气象爱好者”的新浪微博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个没有官方背景、没有经费支持的“业余”团队,凭着对气象的热爱,以快速、科学、活跃的形象,成为了气象信息传播中广受关注的一个民间组织。这个群体因为介于气象工作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间,也被看作是“民间气象达人”或“民间天气预报员”。

  嗅觉灵敏触角广泛 这些“爱好者”不简单

  “气象爱好者”的核心成员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且兴趣爱好涉及现代大气科学研究的各个方向,有些成员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在每次重要天气过程中,“气象爱好者”总能凭借各地成员的数据挖掘和信息搜集整理,敏锐捕捉到独一无二的亮点,并快速编辑发布微博引起舆论关注。

  “我们微博内容的背后有一张覆盖面很广的‘人肉观测网’和一个信息量很大的‘脑库’。”微博负责人郑宏远介绍,“很多微博内容都是在我们的QQ群里提出的,经过讨论后,负责人觉得有价值就迅速组织编写并发布出来。”据了解,“气象爱好者”发布微博前通常会经过选题讨论、素材征集、内容撰写、配图制作、草稿讨论等步骤。在负责人的全程参与下,通常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整套流程。这种快速响应的机制和效应也被微博这个平台放大,以至于部分传统媒体将“气象爱好者”的微博内容当作消息源持续关注,有的电视直播甚至变成了微博内容的直播。“2012年以后,我们发现粉丝中大量涌入媒体记者,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舆论关注的方向。”郑宏远说。

  独创性带来差异化,独树一帜吸引“粉丝”

  微博内容的低复杂性和高信息量是“气象爱好者”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发布的大多数微博都含有标题、话题背景、话题分析、话题结论及展望等部分,并配上合适的图片对内容进行辅助说明。对于内容的编写者来说,微博像是微小说或戏剧小品一样,短短的100多个字应该充满着跌宕起伏的“剧情”,这样才能“扣人心弦”。

  在实际操作中,微博的编写者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譬如要尽量避免英文缩写、避免出现大量科学术语,但同时也要避免内容过于简单。同时,微博的编写者也乐于向“粉丝”进行一些“中端”科普,即介绍稍高于中学地理课本的知识。一些素材小组的成员表示,出于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感情,他们不觉得科普气象知识是件困难的事情,相反,把气象专业名词通过拟物或拟人的方式进行介绍,让公众更好地理解气象,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乐趣。“不要太严肃,权威的内容也可以幽默。”一位成员这样强调。

  “由于‘气象爱好者’微博呈现的不是单个人的声音,而是整个气象爱好者群体的声音,因此在发布不同性质的内容时,我们呈现的是不同形象。”郑宏远解释说,“在发布研究性质的内容时,是科学家形象;在发布天气趋势内容时,是预报员形象;发布气象娱乐内容时,是青年学生形象。多种形象的展现,让微博的集体人格更丰满,吸引的‘粉丝’范围更广。”

  微博背后的群体也是气象事业的一部分

  在积累了一定人气和影响力之后,“中国气象爱好者”微博也在尝试向公共气象服务方向转变。微博团队认为,坚持公益性,以更柔性、更灵活的方式填补官方信息发布的空缺,将是未来“气象爱好者”进一步融入气象事业的重要方式。

  与国外的气象爱好者相比,我国的气象爱好者专业水准并不低,传播信息的能力甚至还更强,但是对气象事业参与程度不够是我国气象爱好者的短板。例如台风海燕来临之前,美国icyclone追风小组飞赴菲律宾塔克洛班追击台风,并于今年再返灾区进行调研,撰写长篇风灾报告,这份报告也获得了美国学术界的认可。虽然我国华南地区的台风爱好者也组成了追风小组,并于去年追击“尤特”台风,获得了第一手的风速资料,不过两国气象爱好者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此,郑宏远建议气象部门在一些科研研讨及外场试验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邀请气象爱好者参加;发起一些微科研活动,将气象爱好者纳入活动中来;对一些公众并不感兴趣、但对气象爱好者很有吸引力的数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限定地开放给气象爱好者;对于有志从事气象工作的少年爱好者,给予学业上的帮助和激励。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4月23日四版 责任编辑:刘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