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敬视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代最早观测到的星 守敬视界

守敬视界

2024-07-10 1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提到浑仪,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 “浑天说”。“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其著作《浑天仪注》中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类似天球仪。

浑仪的结构图

这样,对浑仪的结构就容易了解了,瞧!浑仪的外形就预示着“天圆地方”,那栩栩如生的四条龙仿佛托着天,也代表了皇权的象征!基座中间的赑屃,传说是龙的九子,善于负重,它嘴里喷出的气化为傲云柱,顶起了大地。此乃“天圆地方,顶天立地”。再看看浑仪的基座,你会发现有水槽,聪明的你能猜得出来吗,这就是我们古代人用来灌水,从而校正大型器械是否水平的水平槽。

浑仪云柱

造型不一的龙首

基座中间的赑屃

浑仪的关键部件是“窥管”,是一根中空的管子,相当于现代的望远镜,但是没有镜头。人眼在管的一端,通过窥管看见天上一个小的部分,窥管放置于不同方向就能看到天上不同的区域。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来支撑这个窥管,使它能指向天上任何一个方位呢?

四游仪就是最早的这种结构。一个双重的圆环,把窥管夹在中间,窥管可以在这个双环里滑动,只要在这个双环平面内的任何方向都可以看到。这个双环可以绕两个支点转动,双环所在的平面可以扫过全天球,借助双环的旋转和窥管本身的移动,就可以“以一管窥全天了”!

除了四游仪和窥管外,浑仪的其它部分就是代表各种天文意义的环圈坐标和支撑结构。一般来说,有地平圈,代表地平面,有子午环代表经过天顶南北方向的环;有赤道环、黄道环、白道环等。所以,浑仪就是用来给肉眼所能看见的天体测定坐标的仪器。

基座上的珊瑚图案

基座上的飞马图案

明制浑仪不仅是一架古老精密的科学仪器,而且也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它由四龙柱、一云柱支撑,四角台则以四云山装饰,造型紧凑协调,浑然天成。请注意浑仪底盘的沟槽,这是用来注水的,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水平仪。

紫金山天文台里的浑仪

浑仪的发展?

中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史籍记载浑仪的制造始于汉落下闳。

落下闳制造的浑仪观测天象,测定了二十八宿的距度、五大行星的运动情况等等,为制定《太初历》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我国古代的浑仪在此基础上经过几次改进。

第一次 在东汉,傅安和贾逵给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因为黄道和赤道有一个23度多的交角,加了黄道环可以更方便的测量太阳的位置。后来又有人加了地平环和子午环,浑仪就完整了。

第二次在唐代初年。李淳风把浑仪由两重改为三重,之前的浑仪分为两层,外层为六合仪,包括地平环,子午环和赤道环,是固定的。内层为四游仪,包括赤经环和窥管,能够旋转,用于对天体目标观测。李淳风在两层中间增加了三辰仪,三辰是什么呢?三辰就是日月星,三辰仪就是三个相交的圆环构成,分别为黄道环,白道环和赤道环,对应太阳、月亮和恒星的位置,三辰仪可以绕着极轴在六合仪里旋转,四游仪又可以在三辰仪里旋转。

第三次多重环结构的浑仪虽是一杰出的创造,在天文学史上也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要把这么多的圆环组装得中心都相重合,十分困难,因而易产生中心差,造成观测的偏差。二是每个环都会遮蔽一定的天区,环数越多,遮蔽的天区也越大,这就妨碍观测,降低使用效率。为解决这两个缺陷,从北宋起即开始探索浑仪的简化途径。 沈括由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取消白道环,借助数学方法来推算月亮的位置;二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遮蔽的天区尽量减少。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到了元朝,郭守敬对浑仪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拆除了层层相套的圆环,取消了黄道环,并在仪器上加设了正方案,这便是他创制的简仪。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