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pdf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原文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pdf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pdf

2024-06-30 13: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

一、趣味导入

游戏导入:我说谜语你来猜

刀盾互斗声未响,胜负难料心彷徨。(谜底:自相矛盾)

解释:此谜面通过描述刀与盾相互争斗,但尚未发出声响的情景,暗指“自

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掩耳偷铃人自笑,声虽未闻已传远。(谜底:掩耳盗铃)

解释:谜面中“掩耳偷铃”暗示了掩耳盗铃的行为,而“人自笑”和“声

虽未闻已传远”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行为的愚蠢和可笑。

井蛙坐井窥天小,不知天外有天高。(谜底:井底之蛙)

解释:谜面通过描述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天空,暗示了它的视野

狭窄,与“井底之蛙”的寓言故事相呼应。

守木待兔人皆笑,不知变通枉徒劳。(谜底:守株待兔)

解释:谜面中的“守木待兔”暗指守株待兔的行为,“人皆笑”和“不知变

通枉徒劳”则强调了这种行为的愚蠢和无用。

摸象盲人各执词,真相难寻在其中。(谜底:盲人摸象)

解释:谜面通过描述盲人摸象时各执一词的情景,暗示了由于认知局限而

导致的误解和偏见,与“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相契合。

教师可见:通过谜语,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二、全书导读

1.主旨多元解读

中国古代寓言通常包含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教诲,它们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形

式,传达了多元的主旨。这些主旨可以是对诚信、智慧、勇气、忍耐等美德的赞

颂,也可以是对贪婪、愚蠢、傲慢等恶行的讽刺。每个寓言故事都可能有多重解

读,取决于读者的视角和时代背景。

2.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寓言的作者多为匿名,因为很多寓言故事在口耳相传中逐渐形成,

很难追溯到具体的创作者。不过,也有一些著名的文人如庄子、列子、韩非子等,

在他们的著作中收录或创作了不少寓言故事。

3.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寓言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它们往往

是为了阐述某种道理或教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

些寓言故事简洁易懂,寓意深刻,因此深受历代帝王和学者的推崇,被广泛应用

于教育、政治和文学等领域。

4.经典人物及经典情节

(1)拔苗助长中的农夫

形象:农夫是一位心急如焚、急于求成的劳动者。他面庞黝黑,双手粗糙,

常年劳作在田间地头。他身形瘦削,眼中透露出对丰收的渴望与焦虑。

故事:农夫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生焦虑,于是决定亲自去帮助

禾苗生长。他一棵棵地将禾苗往上拔高,累得筋疲力尽,却满心欢喜地以为禾苗

会因此长得更快。然而,第二天当他来到田间时,却发现所有的禾苗都已经枯死

了。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违背规律、

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追求目标。

(2)自相矛盾中的商人

形象:商人是一位能说会道、善于推销的市井小贩。他衣着光鲜,但眼神

中透露出狡黠与不安。他常常手持矛和盾,向过往的行人夸耀自己的商品。

故事:商人手持矛和盾,向行人推销时声称自己的矛无比锋利,能刺穿任何

盾;同时又声称自己的盾坚固无比,能抵挡任何矛的攻击。当被问及“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时,商人无言以对,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寓意: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和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否则

只会让人产生不信任感。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客观分析,避免

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3)南辕北辙中的旅人

形象:旅人是一位方向感极差、固执己见的行路人。他身形高大,但步履

匆匆,似乎总是急于赶往某个地方。他的眼神坚定,却透露出一种迷茫与不解。

故事:旅人想要前往南方,却驾着马车向北行驶。当路人提醒他方向错误时,

他却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有着正确的理由和计划。最终,他越走越远,离目的地

也越来越远。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背道而驰,即使再努力

也无法达成目标。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4)盲人摸象中的盲人

形象:盲人们是一群失去视觉、依靠触觉感知世界的特殊群体。他们身形

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无法看见周围的世界。他们的动作小心翼翼,试图通过

触摸来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事物。

故事:一群盲人想要了解大象的样子,于是各自触摸大象的不同部位进行

描述。有的摸到象鼻说大象像一根管子,有的摸到象腿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还

有的摸到象身说大象像一堵墙。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却无法得到大象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