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破圈进行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历史类纪录片简史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破圈进行时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破圈进行时

2024-07-16 14: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宏大的背景之下,承载着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的制度、思想与精神。而这种严肃的内涵怎样温和地传递给观众,成为了创作的首要目标。

大众都知道周朝礼乐崩坏、儒道思想传播,却很少了解孔子拜访老子,周游列国14年,暮年孤独。而《中国》剖析其一生,带给观众超越平时认知的历史人物形象。

抛开宏大叙事的“严肃”,聚焦于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故事,将历史分割成传记,一个个讲给观众听。让观众自己将一个一个历史人物连接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与感受每一个时代的伟大和对后世的影响。

而《中国》第三季的“上古时代”让细小叙事变得更有挑战性。也因此,聚焦的部分从人转移到了神话与历史的细节。

《中国》第三季结合了神话与历史,通过对于神话细节的把控,对应中国历史发展,进一步阐释华夏精神的形成与流传。

观众喜欢言传已久的神话,但一味的神话故事缺少精神层面的供给,而华夏精神的存在正好与其结合,二者相得益彰。

不过缺少了人物作为载体,相较于一二两季,创新之余少了些可看性。

同《中国》系列一样聚焦于宏大背景下的还有《千古风流人物》系列。其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现象级的文化名人,通过这些名人去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与文化内核。

中国人从小就知道“诗仙”李白,知道他的文采斐然、怀才不遇,对其生平细节却不甚了解。

而《千古风流人物》将其完整的人物形象搬到了观众面前,从交友、仕途,再到情感、健康,通过每一个细节去勾勒出一个丰满的“诗仙”形象。

片中还描述了李商隐、辛弃疾等著名诗人,观众以上帝视角观察着这些大人物,进一步感受其背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虽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多少会受“严肃”题材的影响,但其在叙事层面有着极强的探索空间。不论是宏大叙事还是细小叙事,让观众自愿沉浸其中感受历史文化,进而增加传播程度,是值得这类纪录片创作者深刻思考的。

从情景演绎到“CG+动画”

创新形式缔造“中式美学”

当创作者聚焦于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制作形式自然也在“进化”。创新形式让创作者在表达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缔造了独属于它的“中式美学”。

《中国》第三季一上线,弹幕中就飘满了对其动画制作的夸奖,神话故事的刻画发挥了大众讨论的热点——“中式美学”。

《中国》第三季选择了“CG+动画”的呈现形式,183位青年画家,共创近200天超3000小时,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创新。

动画将无法演绎的神话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每一笔都展示了国画气韵,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式美学”的华丽。

其实,早在一二季,观众就对《中国》系列纪录片的“中式美学”表达了赞许。一二季选择了情景演绎的形式去讲述历史。而第三季的全“CG+动画”形式则是继承了前两季的“中式审美”,

从人物的服装、演绎,到场景的布置、道具的使用,都透露出创作者们的用心。有观众称其“每一个画面都能截成一幅工笔画”。

“中式美学”的呈现与其口碑的收获,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精美画面的意义不仅仅是欣赏,更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的“法宝”。

情景演绎与“CG+动画”的出现,模糊了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边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可看性。而这一类创新形式的出现,意味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使用这些创新形式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还有许多,比如《千古风流人物》,片中的每一位文人都有着相应的情景演绎,让观众更真实地感受历史。

而《山海经奇》中更是具备了情景演绎与动画的制作形式,在不同场景中发挥了各自的职能。

各类创新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大众对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刻板印象。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舒适的视觉体验。“中式美学”作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正处于全民追捧的风口,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果能抓住这一热点,乘风而行,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机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多元素的叠加虽然可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但也会让观众有割裂的感觉。比如《山海经奇》中演绎、动画、藏品展示、专家讲解统统具备,观众在不同场景中来回切换,不免有些审美疲劳。

同时多元素存在是否会使制作精良程度下降,也是创作者在使用这些非常规形式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创新视角探索

彻底打破“第四堵墙”

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新的制作形式,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新花样”还包括它的创新视角探索。

纪录片本身的纪实形式就意味着观众与画中内容处于同一世界,没有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然而历史文化纪录片具有其独特性。

作为讲述前人甚至人类文明初始的纪录片类型,其观众与片中内容无形中有了一道隔阂,进而构建了戏剧中常见的概念——“第四堵墙”。

比如宏大背景的“严肃”也是隔阂的一部分,《中国》系列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这道隔阂,而创新视角探索也是近年来创作者们常用的方式。

比如《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当人们感受着三星堆文化的奇妙瑰丽时,这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视角——“考古人员”。

观众初看这部片子或许会以为它只是记录考古人员的日常工作,实则不然。《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从考古人员的视角入手,去发掘三星堆文化背后的故事。

抛开说教,生活化的记录让观众轻松地在每一个工作人员口中、手中感受被发掘文化的奇妙,也因此三星堆考古被观众戏称其为“最搞笑的考古”。而其B站9.8分的高分也证明了这一创新视角的探索成功。

除此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视角,从每一件文物出发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每一集的主角都是一件国宝,从其视角出发,讲述背后的故事。

每一件国宝凝聚着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与内涵,观众从中获取历史知识不再是简单的被灌输,而是围绕着国宝的身世出发,感受其背后的人文精神。

其中第一视角的叙述给了观众新奇的观感,更是消解了学习历史的枯燥乏味,比如一件元青花梅瓶讲述着自己身上的花纹,花纹随音乐而动,进而引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从评论中可以得知,不少高中生被要求观看这部独特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而从他们的评价来看,这种接收历史知识的方式深受其爱。

创新视角的探索,将观众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之间筑起的“第四堵墙”彻底打破,从而消解了这一类型特有的“隔阂”。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讲述的是国家从古至今的发展史诗,承载了历朝历代的人文精神,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价值内涵。其肩负的责任也不免对创作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根据云合数据2023数据调查显示,上半年爱奇艺长篇纪录片正片有效播放TOP20均为国产纪录片,其中11部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西瓜视频破千万播放量的长篇纪录片中30%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而芒果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屡获“国家优秀纪录片”称号。

市场的正反馈无疑是对创作者最好的激励与回报。它代表的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正在突破着“传播难”的困境,观众也越来越能接受并喜爱这类作品。

在承担着传播历史文化的任务的同时,不断创新,探索,寻找新的创作方向,相信未来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一定能继续向好发展。

主编:罗姣姣

文:尘轲

排版:尘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