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历史地图演变过程 谁能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谁能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2022-03-27 15: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16044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感兴趣”这一原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本书目录】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2009-02-15 | 添加评论 | 打赏

◆◆

评论读取中....

◆◆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0

041030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感兴趣”这一原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本书目录】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2009-02-15 | 添加评论 | 打赏

◆◆

评论读取中....

◆◆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0

肖飞龙

“中国”这个名称的内涵,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从字义上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古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称其四境的民族为蛮、夷、戎、狄,华夏人居中央,遂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大致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如《史记》的《齐太公世家》、《天官书》、《匈奴列传》等篇都把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汉族建立的南朝叫做“岛夷”;而同时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北宋、金、南宋均自称“中国”,彼此互不承认对方的“中国”。 “中国”一词所指的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之地(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亦即指周天子的直接统治区;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含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统一以后,更从政治上加了一层有力的保证,并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不作他用。 “中国”一名虽然早在3000年前已见于历史文献,但它原先只是一种地域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代,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例如汉朝,正式国号是“汉”,匈奴在与汉朝交往的官方文书中也称“汉”,而不称“中国”;又如唐朝,正式国号是“唐”,吐蕃、渤海等政权与唐会盟的盟文中称唐朝为“唐国”或“大唐国”,日本则称中国为“唐土”。其后如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国号分别是“宋”、“辽”、“金”、“元”、“明”、“清”,而不叫“中国”。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上,署的国名都是“大清”。不过,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已开始称我国为“中国”或“中华帝国”;当时和传教士有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中国”来称呼自己的国家。这时的“中国”,显然已是指称与外国相对的有自己主权与疆域的国家。“中国”之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中,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外交文书中使用“中国”一词,往往包含着一种传统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一词的字面含义——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国家,理解为Central Empire,当作一种尊称而乐于使用。但西方人对“中国”一词的理解,只是表示一个特定的国家即China而已,并无特别尊崇的意思。“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China)。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2009-02-15 | 添加评论 | 打赏

◆◆

评论读取中....

◆◆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0

韩之信儿

楼主你好.这是我给你找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感兴趣”这一原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本书目录】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2009-02-15 | 添加评论 | 打赏

◆◆

评论读取中....

◆◆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0

出新

1 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  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遍了。“国”(繁体字作“國”)与“或”字相通,指的是城、邑。春秋以前,大大小小的国数以千百计,于是天子所居的“国”(京师)就被称为“中国”,即处于中枢地位的国或各国中心的国。以后又将地理上处于中心区的国泛称为“中国”,即处于中心区的国。这一中心区开始只限于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即周天子的直属区和诸侯中的晋、郑、宋、鲁、卫等国,而周围地区或其他诸侯国就不能算中国。到了秦汉时代,原来的诸侯国都已包括在统一国家之内,这些地区就都可以称为“中国”了。显然,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疆域的扩大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概念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大的。一般说来,一个中原王朝建立了,它的主要统治区就可以被称为中国,而它所统治的边远地区以及统治范围之外就是戎、狄、蛮、夷,就不是中国。  正因为中国的概念是变化的,范围是不固定的,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模糊的、不确切的。即使在中原王朝内部,人们也可以把其中比较边远偏僻的地区看作非中国。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人们往往只是根据习惯,所以不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就是在同一时代说法也不一样。有些地区已经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提高,自认为可以跻身中国了,可是在老牌的中国看来,它们还没有称中国的资格。以后它们被承认为中国了,又有相对落后的地区被当作非中国。例如在西汉时代,四川盆地的汉人聚居区对周围的少数民族早已以中国自居了,可是在关中盆地和黄河下游人们的眼中,四川或许还没有称中国的资格。今天的江西、湖南,那时已经正式设置了郡县,是汉朝疆域的一部分,却还没有被当作中国。到了明朝,湖南、江西当然能称中国了,可是今天的云南、贵州一带还被当成非中国。  中国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一般即指汉族(华夏)文化区。在特殊情况下,中国就成了王朝法统的同义词。例如在西晋以后,东晋和南朝政权虽然已经离开了传统的中心地区,但都以西晋的合法继承人自居,自认为是真正的中国,而把北方的政权称为“索虏”(扎着头发的下贱人)。但北方的政权却认为自己灭了西晋,夺取了这块传统的中国地区,当然就成了中国,而东晋和南朝只不过是偏于一隅的“岛夷”(海岛上的野蛮人)。这场中国之争到隋朝统一才解决。隋朝继承了北朝的法统,自然承认北朝是中国;但它又不能否定南朝的中国传统,更何况南朝也已归入自己的版图。所以隋朝给了双方以平等的地位,都承认为中国,到唐朝初年编前朝历史时就南、北双方并列,因而有了南北朝的名称。  从明朝后期开始,来华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国或中华、中华帝国来称中国,而不是用明朝或清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被作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但是人们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像魏源(公元1794—1857年)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是如此。在他的著作中,中国一词有时是指整个清朝的领土,和今天的概念一致,有时却只指传统的范围,即内地18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东北和台湾在内。  到了晚清,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了,但清朝的正式名称还是清、大清或大清国。清朝在对外交往或者正式条约中也使用中国,往往还包含着一种传统的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中心、中央、天下之中的国家。同样一个名词,西方人的理解只是一个国家,即China,并无特别尊崇的意思;清朝却理解为Central Empire,当作一种尊称而乐于接受。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才成为它的正式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了明确的地理范围——中华民国的全部领土。  所以,今天我们研究历史,论述历史问题中提到的中国,应该有我们的特定含义,而不是运用当时人那些模糊不清、前后不一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中国,既不应该等同于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这些中原王朝,也不应该等同于汉族或中原地区,而必须包括我们所明确规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一切政权和民族。  那么,能不能就用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为范围呢?显然也不妥当。因为由于100多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已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攫取,外蒙古(今蒙古国)的独立也使中国的领土减少了156万平方公里。今天的中国领土已经不能包括18、19世纪清朝的最大疆域,无法反映当时的实际。所以我们讲历史上的中国,应该以中国历史演变成一个统一的、也是最后的封建帝国——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疆域为范围。具体地说,就是今天的中国加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这一范围内的地区,大多在历代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有的曾先后归属中原王朝管辖;有的曾由当地民族或非汉族建立过政权,而这些民族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应该指出,我们选择这一范围并不是因为它的广大,而是由于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疆域发展的结果。事实上,这一范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疆域,例如唐朝的西界一度到过咸海之滨,元朝的北界远达北冰洋,朝鲜的北部曾是汉朝的郡县,越南北部曾是明朝初期的一个布政使司(省)。  我们所要论述的疆域变迁,就是以这样一个历史中国为基本范围的。

2009-10-05 | 添加评论 | 打赏

◆◆

评论读取中....

◆◆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0

zx710203

笔者认为,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应该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所包括的民族为出发点去上溯中国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疆域,凡是今天生活在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今天疆域内而今天已经消失了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历史(内向迁徙的外来民族作为中国民族的历史只能从他们迁入中国之后算起)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历史上活动的地区及其建立政权的疆域也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含义在历史上所指不一,并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无法用历史上的“中国”概念来代表中国,只能用今天中国的概念来代表中国,并由此上溯中国的历史,才能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 关于历史上“中国”的含义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过讨论[③],笔者也曾撰文谈过自己的看法[④]。各家论述的主旨和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认为“中国”的含义在历史上有很多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所指内容并不一致。 历史上“中国”的一个含义是用来指一国的中心,即“都城”、“京师”、“国中”、“王畿”的意思。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史记集解》引刘熙的话解释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就是说,这时“中国”的含义是指一国之中心的都城。此后,中国的含义不断发展变化,但作为“都城”这一含义,仍时而被人们使用。如,《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徙之长安”,颜师古解释说“中国谓京师”,说明这里的中国也是指京师。陈连开曾指出“直到清朝,此义一直在沿用”[⑤]。显然,我们不能以“中国”的这种含义来代表中国和中国历史上的疆域。 历史上“中国”的另一含义是指中原王朝,也是用地域作为划分中国的标准。比如,春秋时期,人们将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宋、郑等看成是中国,而将中原以外的秦、楚、吴、越看成是夷狄。楚国国王熊渠自己也承认“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⑥]。《史记·秦本纪》记载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吴太伯世家》说,“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说“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都说秦、楚、吴、越是夷狄,不属于中国。到了秦朝占据中原,统一六国以后,秦又成了中国的代表,此后,人们常常“谓中国人为秦人”[⑦]。两汉据有中原,也是中国。到了三国时期,因为魏国据有中原,被看成是中国,蜀国虽然声称继承汉室,也不被看成是中国,吴国更被视为边鄙,比如,孙资曾说“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⑧],就把魏国说成是中国,把吴蜀二国说成是夷虏。隋唐都占有中原,被看成是中国,没有疑义。五代十国,又出现了分歧,当时,占据中原的梁、唐、晋、汉、周被视为中国,而视“四夷、十国,皆非中国”[⑨]。北宋、明朝都占有中原,被视为中国。可见,历史上曾将中原政权说成是中国,把中原以外的政权说成不是中国,但有时又不如此,比如,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有好多政权都据有中原,但却不被东晋和南朝视为中国。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也占有了中原地区,可南宋还是不承认他们是中国。以蒙古人为主建立的元朝,虽然统一了全国,可还是有人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⑩]。以满族为主建立的清朝,也统一了全国,也有人说他们是“鞑虏”,不承认他们是中国。而有一些政权如南朝和南宋都没有占据中原地区,可仍被一些人看成是中国。可见,以中原王朝代表中国的概念,在历史上就是混乱的,所以我们不能用这一概念来代表中国并以此为根据去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 历史上“中国”的又一个含义是指汉族王朝,是用民族作为划分中国的标准。如西汉、东汉、西晋、东晋、隋、唐、北宋、南宋、明朝等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国”的唯一代表,而视匈奴、乌桓、鲜卑、羯、氐、羌、回纥、突厥、南诏、女真等为外族,把他们建立的政权视为外国。但是历史上又不完全用汉族王朝代表中国,如前所述,三国时期的吴、蜀虽然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可在当时不被一些人称为中国;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冉魏、西凉、北燕等政权也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可东晋政权也不承认他们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政权虽然不是汉人建立的政权,而是沙陀部人所建立的王朝,但仍然被视为中国;秦朝是由西戎建立的、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可大多数人都承认他们是中国等等。可见,历史上用汉族王朝来代表中国的概念也是混乱的,我们研究历史也不能用这一概念来代表中国,更不能按照这一概念去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 事实上,不但汉族王朝在历史上称中国,就是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比如,十六国时期,羯族建立的后赵就曾自称“中国”,《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记载了徐光向后赵皇帝石勒说,“陛下既苞括二都,为中国帝王”,就把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看成了中国,相反把“司马家儿”建立的东晋看成为偏鄙,不承认东晋是中国。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也自称中国,《晋书·慕容儁载记》记载,慕容儁曾对东晋的使者说“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明确以中国皇帝自居。氐族建立前秦的统治者苻坚也把自己说成是中国之主[11]。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也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国。契丹族建立的辽有时也自称中国,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说“佛非中国教”[12],就把自己的政权看成了中国。以女真人为主建立的金朝也自称中国,《金史·梁珫传》记载“议者言珫与宋通谋,劝帝伐宋,征天下兵以疲弊中国”,就把金朝说成是中国。以蒙古族为统治者建立的元朝也把自己说成是中国,《元史·铁木儿塔识传》记载,“有日本僧告其国遣人刺探国事者”,铁木儿塔识说“正可令睹中国之盛”,明确把元朝说成是中国。以满族为统治者建立的清朝,更把自己说成是中国,并在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使用了“中国”一词,使历史上“中国”一词的含义逐步向近代“中国”一词的含义转化。正象陈连开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称号为各民族所共有”[13],这是十分正确的。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才正式把国号定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是我国以“中国”作为国号的开始,真正使“中国”一词具有了近代国家的含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中国”最典型、最完备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中国历史”中的“中国”就是指今天中国的概念,“历史”则是指中国的昨天。研究中国历史和疆域就是要按照今天中国的概念去探究中国的昨天及其疆域。 今天的中国,包括56个民族及其辽阔的陆地和海疆,在这块陆地和海疆上生活的56个民族都是中国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外来民族要从他们迁入之时算起)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但今天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活动的地区及其建立政权的疆域就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以今天中国疆域包括的民族(外来迁入民族另作别论)为出发点去探究今天中国的历史和疆域,就会对中国历史上的疆域问题获得比较明确的认识。 比如,我们说,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是由历史上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逐步发展而来,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和满族的历史及其活动区域就是中国历史及其疆域的组成部分,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政权、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权、满族建立的清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他们所控制的疆域就都是当时中国疆域的组成部分。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是由东胡族发展而来,东胡族的历史和活动地区也是中国历史和疆域的组成部分,由东胡族分出来的乌桓和鲜卑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活动区域及其后来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所控制的疆域就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源于鲜卑族并由宇文鲜卑发展而来的契丹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以及由契丹族耶律大石在辽末率众西迁建立的西辽政权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他们所控制的疆域也是当时中国疆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因为西辽政权所控制的疆域有一部分今天不在中国境内,就说他们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由鲜卑族发展而来的室韦、蒙古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元朝所控制的疆域,包括元朝侵占西方的四大汗国的疆域,就都是当时元朝的疆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我们不能因为四大汗国中有很大一部分现在已经不在今天中国的疆域之内就不承认四大汗国是元朝的疆域。如同沙俄将他们侵占我国的大片领土说成是他们的领土(当然,我们要指出,这些领土是沙俄侵占中国的领土)一样,四大汗国也是当时元朝的领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我们这里说四大汗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并没有说那些地区是我们今天的疆域,而是将中国今天的疆域和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疆域作了严格的区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当时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是由历史上的回纥族(后来改称回鹘)发展而来,因此,回纥政权以及回鹘西迁以后建立的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和黑汗王朝就都是中国政权,他们所控制的区域就都是当时中国疆域的组成部分。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藏族的历史及其在历史上所控制的疆域就都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箕氏朝鲜是我国汉族的先民商朝遗民箕子建立的政权,最初政权建在辽西、辽东,即在今天中国疆域范围之内,后来进入朝鲜半岛,当然是中国的政权,卫氏朝鲜是箕氏朝鲜的继续,也是由我国汉族的先民即战国时期的燕国遗民卫满建立的政权,当然也属于中国。 还有一些历史上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域之内而今天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他们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他们所建立政权的疆域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比如,匈奴族是由殷周以来的鬼方、荤粥、猃狁发展而来,战国时期居住在黄河河套和阴山(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即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部及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后来建立了政权,也就是说匈奴政权是建立在今天中国疆域之内的政权,匈奴政权所控制的疆域就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不管匈奴所控制疆域的某一部分今天在不在中国境内,也都是当时中国的疆域。高句丽民族是在中国唐朝时期消亡了的民族,但她也是历史上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域之内并最早在今天中国疆域之内、当时汉朝郡县之内建立政权的民族,因此,高句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高句丽政权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权,高句丽政权的疆域也就是当时中国疆域的组成部分,不管高句丽政权是否跨越了今天的国界,也都是当时中国的疆域。我们这里只是将高句丽政权跨越今天国界的部分说成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并没有把这部分土地说成是今天中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外迁以及外族内迁问题,按照上述标准,笔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外迁当时并在中国历史上疆域的接壤地区建立政权,属于向外发展,其政权仍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前文所述的葱岭回鹘建立的黑汗王朝、契丹族建立的西辽、蒙古族建立的四大汗国等都属于这一类。如果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外迁时没有建立政权,而是加入了外族政权,这就不属于历史上的中国,而属于中国移民,或称侨民。匈奴族的一支在外迁当时没有在与中国历史上疆域接壤地区建立政权,“后来又与外国民族结合以至融合,形成为另一个民族共同体”,过了200年以后才在顿河以东重新建立政权,期间已经经过了几代人,正如林干所说,“这部分人,可以认为他在离开中国国境之后,逐渐演变为外国民族”[14],如同高句丽政权灭亡200多年以后王氏高丽政权建立一样,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西迁之后的匈奴只能算作侨民,他们后来建立政权所管辖领域也不能算作中国历史上的领土。至于外族内迁问题,她们只有内迁中国以后才开始成为中国民族,所以,她们作为中国民族的历史只能从迁入中国之时算起,迁入中国之前的历史不能算作中国历史,毫无疑问,她们迁入中国以前的活动区域也不能算作中国历史上的疆域。中国的朝鲜族和俄罗斯等民族就是这样,作为中国民族,她们的历史只能追溯到迁入中国之时,迁入中国之前的历史及其活动区域不能算作中国的历史及其疆域。

2009-11-25 | 添加评论 | 打赏

◆◆

评论读取中....

◆◆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