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茶文化对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

2024-06-08 06: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饮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的传播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饮茶时间上,在品茶文化行为上也显而易见。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德国人也喜欢饮茶。德国人喝茶往往是加入柠檬的“柠檬茶”。

正统的西方“茶饮”文化以英国为首,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生活中必须的仪式。最初是皇族在家中用优雅的茶具品茶,而后演变成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又延伸出各种繁文缛节,例如对茶具、插花、蜡台等一系列摆设非常讲究,还要伴随着音乐和舞姿,这都是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综合艺术反映。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点钟时进行,并且要搭配一定的甜点,而且英国人更喜欢喝什锦。时至今日这些礼仪以被变成在家里泡上一壶好茶,奉上精美的茶点和水果,在窗边或花园内倾谈一阵所取代。可以说,到了当代英国人喝下午茶只是为了吃点心,而茶只是辅助而已。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是西方只把茶当作是饮料,英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礼仪”,而到了今天英国茶文化逐渐成为了“餐饮”,与中国的“饮茶悟道”大相径庭。

在东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受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国家,无一不把饮茶作为一种寓哲学、艺术及健康于一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在整体文化中都享有着崇高的地位。此外中国茶叶品种繁多,茶客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累积和培养出独特的品茶技能,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西方所难及的;在中式茶馆喝茶能感受到西方“茶饮”所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雅趣与情致,它们的品茗流程是简单的程序化操作。

中国品鉴均以茶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杂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在西方国家包括英国,茶叶仅是与咖啡、可乐相同的普通饮料,从西方人不太能接受茶叶的昂贵价格这点上也可见一斑。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所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这也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

所以,东方人能从饮茶中悟出“茶道”,但西方人只爱喝喝下午茶。究其根源,仍然是几千年来东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历史文化差异所导致。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公众号“禅味茶道”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