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中国人为什么讲究房子要坐南朝北?房屋朝向坐北朝南比坐南朝北更好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以前的房子 【地理探究】中国人为什么讲究房子要坐南朝北?房屋朝向坐北朝南比坐南朝北更好吗?

【地理探究】中国人为什么讲究房子要坐南朝北?房屋朝向坐北朝南比坐南朝北更好吗?

2024-07-14 14: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且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位置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气候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季风,一年四季风向可谓变幻不定。现在科技发达,在预测气候方面的工具是古人远不能比拟的。古人靠什么来预测?靠的是卜辞。

早有甲骨卜辞测风的记载,在《史记·律书》中说到: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广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风居东方,二月也。清明风居东南维,四月也。景风居南方,五月也。凉风居西南维,六月也。间间风居西方,九月也。

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衰败丁稀。

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山水术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

其三,以历法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总而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人杰。

古人多喜好坐北朝南的房子,还跟中国古代民居多数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建造有关,其中各个房屋的座向代表了房屋的位置好坏。

既然房屋的座向代表了房屋位置的好坏,那这自然就是地位的象征了,作为九五之尊,无论是从风水上还是地位上,无疑住的地方都必须是坐北朝南。

因此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

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到了如今,建筑不再是四合院的形式了,其实座向就不是以前的说法了。现在说的坐北朝南,基本上是说房屋的主要功能房间(如客厅、主卧室)朝南向,或者房屋的主要采光面在南侧。

关于建房子,经常会听到坐北朝南、坐南朝北的说法,建房的朝向是指什么?坐北朝南和坐南朝北又有什么区别呢?

建筑朝向指的是什么?

1、建筑朝向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正立面,或称建筑的主要立面所面对的方向。

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对于住宅建筑,主要立面是指主要房间所在的立面;二是公共建筑,正立面或主要立面则可能是指该建筑在形象上最为突出和最重要的立面,或是主要出入口所在的立面。

2、所谓的房屋朝向一般是指采光面最大的地方,中国乡村小洋房一般是大门的采光面最大,城市的房屋中,一般主阳台是每个单元的最大采光面。

房屋朝向对建筑物的采光、通风、噪音、节能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好的朝向会让你冬暖夏凉,而不良的朝向不仅会影响居住的舒适度,甚至有时还会因为通风等问题危及到住户的健康。

坐北朝南和坐南朝北有什么区别?

1、坐北朝南是指房屋背对着南方,而面朝向北方的房屋户型。坐南朝北是指房屋北朝北方,面朝南方的户型。

2、购房时,坐北朝南的房屋采光一般要比坐南朝北的房屋好,但坐北朝南户型的价格相对也会高一些。

房屋朝向的优缺点有哪些?

1、正南向房子采光足

正南向的房子,坐北朝南,阳光充足,通风效果好,基本上是冬暖夏凉。如果再能达到南北通透的话,就算得上是一个绝佳户型了,缺点就是这样的户型,房屋均价会偏高。

2、东南朝向房子采光不错但通风不佳

东南朝向的房子,也是现在塔楼小高层的热卖户型,优点是采光充足,冬季比较温暖,但东南朝向的房屋通风会略显不足,入住后可能会比较潮湿。

3、西南朝向房子会有“西晒”

至于西南向的房屋,除早晨外,采光也是比较好的,但是这个朝向的房子通风效果不好,夏季有西晒,冬季又会比较冷,购买时一定要慎重。

4、东北朝向房子光照时间短

东北朝向的房子通风功能还不错,一般上午能见到阳光,而且还能避免过长时间的阳光直射导致房子里的温度过高。但是整体光照时间短,采光不大好,朝向的原因导致常年湿气比较重,时间长了对我们身体不好。

建房时,很多业主往往忽略了房屋朝向不同带来的影响。了解什么地域适合住什么样的房屋,才能选好房子。

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推荐收藏,每天在看,请你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