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琴的中国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乐器箜篌有哪些 竖琴的中国版

竖琴的中国版

2024-07-09 16: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再如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可是真要问「箜篌」这种乐器是个什么样子,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这是因为,箜篌这种乐器明末清初时即已失传,保存至今的实物少的可怜,且绝大多数都是残片。

2.洋海箜篌

2003年,新疆火焰山南麓的洋海古墓中,出土了这样一件文物。

这件古物由两根接合在一起的木棍组成,较长的木棍后端有一个由羊皮包裹的空箱,较短的木棍斜插在长木棍顶端的凹槽中,之间由一根羊肠弦相连。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短木棍顶端有五道勒痕,而破损的羊皮箱上也有五处明显的的连接点。依着这些线索将这件古物复原,一件古老的乐器呈现在人们眼前。

复原后的洋海箜篌

这是一架古老的竖琴,我们称其为——「洋海箜篌」。

经鉴定,这件乐器制作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这个时候,正是春秋五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的年代,比孔子诞生还要早一个多世纪。

然而按照原始制作工艺复原后的洋海箜篌,演奏起来并不悦耳。五根弦的音高区别不大,乐音低沉单调,无法形成鲜明的旋律。

根据墓葬中出土的其它陪葬品,考古学家们推断,这件乐器真正的用处可能并不是奏乐,而是一件祭祀用的法器。

3. 丝路

与洋海箜篌类似的乐器,在新疆共出土7件;除此之外,它们的踪迹在中亚其他地区也偶有发现。

古箜篌发现地点及距离

位于南西伯利亚的巴泽雷克古墓群,就出土过制作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两件箜篌,那时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

在这个墓葬中,随箜篌一同出土的,还有整块的中国丝绸布料及丝绸衣物,这说明在那个年代,这个偏远的地区已与中原有所交流,而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到那之后200年才由张骞打通。

关于中国箜篌的源头,普遍的说法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凡是从西域引入中原却又不知具体为何时的,按照惯例都可以被归功于张骞)。这次开创历史的旅行的确为我们引入许多异域乐器,如胡琴等。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箜篌也在这时引入中原。

然而这种乐器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这个时间点,根据日本著名古乐学者林谦三考证,应当不晚于魏晋;而有确凿记录的系统引进,则始于东晋吕光西征龟兹的时代。

根据《晋书·吕光传》记载,这次西征「尽载其珍宝戏玩以归。并导其乐伎入于中国内地」。

《乐志》中更是详尽的记载了这批乐伎的编制——共有20个乐工,使用的乐器有竖箜篌、琵琶、笙、笛、筚篥等15种。

4. 箜篌引

对于这个说法,韩国人表示不服。

他们认为箜篌在这之前很久就已在朝鲜半岛出现,自古以来就是韩国传统乐器之一,证据就是这首《箜篌引》,也叫《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他们并没有说错,这的确是朝鲜半岛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歌谣之一。

早在东汉末期蔡邕的《琴操·九引》中,就记录了这首歌谣。

故事讲的是古朝鲜人艄公崔子高,看到一个白发狂夫酒后在乱流中强渡河流,被水淹死。狂夫的妻子随后而至,看到丈夫溺亡,悲愤交加,弹箜篌唱了这首歌谣,而后也投河自尽。崔子高回家后将见闻讲给妻子丽玉。丽玉深受感动,写下这首《箜篌引》。

这个故事情节简单,影响可不小。我国许多著名诗人都以此做过文章。

如李白《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

【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再如陆游 《公无渡河 大莫大於死生》

公无渡河 大莫大於死生

【南宋】陆游

大莫大於死生,

亲莫亲於骨肉。

河不可冯兮非有难知,

言知不从兮继以痛哭。

望云九井兮白浪嵯峨,

刳肝沥血兮不从奈何!

秋风飒飒兮纸钱投波,

从公於死兮下饱蛟鼍。

而东汉蔡邕的时代,也的确要早于吕光将近两个世纪。如此说来,箜篌真的是一种韩国乐器咯?

当然不是!

我国古时,箜篌共分为三种,卧箜篌、竖箜篌与风首箜篌。其中卧箜篌,是一种与琴瑟类似,起源于我国本土的乐器。

这种乐器传到日本,被称为「百济琴」;传到朝鲜半岛,被称为「玄琴」。

玄琴(卧箜篌)演奏

那首高句丽民谣中所使用的箜篌,应该就是这种卧箜篌。

退一万步讲,就算卧箜篌真的起源于朝鲜半岛,按照汉朝的行政划分,创作这首歌谣的地点当时尚属于汉朝乐浪郡朝鲜县。

如何?还要不要继续聊聊「自古以来」了?

5. 竖箜篌

上文中我们一直在聊的,由西域引进的乐器,则属于「竖箜篌」。

回到这个系列的第一期,文末我们讲到,毗邻两河流域的古波斯人(即今天的伊朗),将「拱形竖琴 (Arched Harp)」的琴身折成直角,发明了「角形竖琴 (Angular Harp) 」。

伊朗 沙普尔一世的宫殿遗址角形竖琴壁画

这种角形竖琴,就是我国的「竖箜篌」,在波斯语中它被称为"cank",汉语中「箜篌」二字,正是这个外来词汇的音译。

经由我国继续向东,传入朝鲜后,竖箜篌被称为"konghu",日本人则叫它"kugo"。毫无疑问,这些也都是“箜篌”的音译。

竖箜篌也是我国古代三种箜篌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种,许多文艺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比如隋朝张盛墓中出土的「彩绘弹竖箜篌女乐俑」。

再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代仇英所作「汉宫春晓图」中,也能找到「竖箜篌」的身影。

这种乐器的实物,保存下来的就非常稀少了。如今我们能找到最早的一件竖箜篌实物,保存于日本奈良正仓院,为唐代所制,被视为珍宝,外不示人。

明治时期,正仓院依据唐漆篌残片仿制了一件复原品,这部完整的箜篌保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数数看这部箜篌的琴弦数目,《李凭箜篌引》中「二十三丝动紫皇」是个什么意思,是不是有了更加形象的认知?

6. 凤首箜篌

然而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最常露脸的箜篌,却并不是古时最普遍的竖箜篌。

比如漫画《圣传》中乾达婆王所持箜篌:

漫画《圣传》 乾达婆王

还有《仙剑奇侠传四》中柳梦璃的武器。

游戏《仙剑奇侠传四》 柳梦璃

这两种箜篌,形制都属于前文提到的第三种「凤首箜篌」。

要追寻凤首箜篌的源头,我们还得回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角形竖琴诞生后,古老的拱形竖琴并未因此淡出历史舞台,它依旧在发展延续,并随着贸易及战争传播到各处。

传入阿富汗后,它被称为“waji”,直到直到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还有人可以演奏这种乐器。

进入印度河流域,它被称为"Vian";而后传入缅甸,被称「"颂高 (Saung-guk)」。而缅甸,也是这种乐器传入中国的最后一站。

据《新唐书·南蛮下》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骠国王雍羌“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在长安引起轰动。

这个献乐的团队有乐工35人,共携带乐器22件,其中:

“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长二尺,腹广七寸。凤首及项长二尺五寸。面饰皮 , 弦一十有四,项有轸,凤首外向;其一项有绦,轸有鼍首。”

——《新唐书》

这里提到的「骠国」,就是今天的缅甸。

这个故事2013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舞乐传奇》,评价相当不错,只是可能背景较为冷门,并未引起太大反响。

如今缅甸人非常珍视这种乐器,将它视为国宝。缅甸的货币上有它,

缅元 50分

昂山素季获诺贝尔和平奖时,背景音乐也由这种乐器演奏。

1971年11月,缅甸外贸部长貌伦率团访华,将一架做工精致的"Saung-guk"作为国礼赠予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

这件乐器现被保存于国家博物馆,它的中文名叫做「金漆凤首箜篌」。

下面就是一段由凤首箜篌演奏的音乐。

7.复兴

不幸的是,所有这三种箜篌,都在明末清初时失传了。

至于其失传的原因,观点众多,其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一点,是满清朝廷对于汉文化的摧残。

消失于那个年代的乐器,也绝不仅是箜篌一种。满清之后,人们从未放弃过复兴箜篌的努力,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学者依据典籍中的记载,并参考现代乐器的形制,仿制出“双排弦压颤箜篌”,而后又经进一步改进,「雁柱箜篌」诞生了。

「雁柱箜篌」,正是本文开头视频中的那件乐器。

雁柱箜篌演奏

这种乐器,虽参考古制,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乐器。

看到它的第一眼,我想大家一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架雁柱箜篌,与现代竖琴有何区别?

如果我们拿它跟狭义的「音乐会竖琴」比较,区别还是蛮大的,比如它具有双排弦,音色也更富中国民族特色等。

如果我们讨论的是广义的竖琴,那么经由这两期的文章,你应当发觉,它就是一种竖琴,一种铭刻了几千年文明印记,经由无数民族传承发展,最终形成的竖琴形式。

8. 新的征程

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拱形竖琴,向东经由印度缅甸传入我国,被称为「凤首箜篌」;向西,跨过阿拉伯半岛,渡过波斯湾,来到埃及。在古埃及,这种竖琴被称为「哈普」,非常类似竖琴的英文名称“harp”。

古埃及壁画中的竖琴

然而并无证据表明,欧洲的竖琴与中亚或埃及的同类乐器有传承关系,发音类似,也许只是巧合而已。

欧洲竖琴的发展,那又是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留待下回再表。

最后,祝大家赏乐愉快!

最后推荐一下解磊同学的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