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挟中方,对恢复中美航线设限:美航班不能飞俄,中国也不许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官网机票查询电话是多少 美要挟中方,对恢复中美航线设限:美航班不能飞俄,中国也不许飞

美要挟中方,对恢复中美航线设限:美航班不能飞俄,中国也不许飞

2023-05-06 1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过去几年,在全球疫情形势的影响下,中美之间的客运航班数量锐减,直到今年年初之时,中方取消了各类相关的管制措施,两国也开始就恢复航线展开谈判。不过,近年来使出浑身解数,在各个领域针对中国的美方,在恢复航班上自然也不会老实,开始利用此事要挟起了中方。

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航司每周有12班飞往中国的航班,而中国航司只有8班飞往美国,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同意将中国赴美航班,从每周8个班次增加到12个班次,但对中方提出了个条件,就是中国航班在前往美国的途中,不得飞越俄罗斯领空。

美国有意给中美航线设阻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条件,第一反应都是有点懵的,中美恢复航班,与俄罗斯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美方拿出这一说辞,与去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有着不小的关系。自冲突爆发后,美国对俄罗斯发起了全面制裁,其中就包括对俄关闭领空,随后俄方也对等回应,禁止美航班飞越俄领空。

也就是说,如今美国航班在飞往中国时,没法通过亚欧这条最短的直飞航线,必须花费更多路程和燃油绕路走,这无疑会增加美航班飞往中国的成本。有美媒统计,若美航班无法飞越俄领空,美国航空公司每年将会损失至少20亿美元。

此外,美航班绕行俄罗斯,还会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影响,就是相比于其他可以飞俄的航班,美航班的价格更贵路程更长,市场竞争力将会持续缩减。

美国想在航班问题上拉中国下水

然而,美方自己惹来的麻烦,反而指责了其他国家,声称中国、印度、阿联酋等国的航司,获得了“不平等”的优势,并威胁他国航班不准过航俄罗斯上空。可以说,美方目前在此事上,完全是拿出了一种强盗逻辑,即美国不能飞俄罗斯航线,中国也不许飞,否则就是所谓的“不平等竞争”。

这一条件显然是极为幼稚的,美国搞砸与俄罗斯的关系,所造成的恶劣后果,不可能让中国也跟着买单,此举既是在损害中国的利益,同时也违背了国际民航的原则,还会增加相关航线的安全隐患。

不过,美方之所以提出这一要求,维护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或许只是其中一个目的,而另一个目的,则是从中挑拨俄罗斯与他国的关系,借此孤立俄罗斯。中国作为俄罗斯目前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无疑是美方重点胁迫的对象,最近美方以各种理由要求中方站队,恐怕也是打着这个主意。

美俄交锋导致美航班无法飞俄

所以,美方提出这种无理的要求,本质上就是在对华挥舞霸权大棒,要求中方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优先维护美国的利益。显然,美方还没能从“世界霸主”的美梦中醒来,长期漠视国际条例,习惯用胁迫方式逼盟友就范,便以为能用同样的方法要挟中国。

然而,中国作为反抗单边霸权的带头者,自然不会惯着美方。今年3月份的时候,原本计划增加中美航班的中国三大航司,就相继撤回了相关计划,原因正是美方所设的限制,不许中国航班飞俄。

可以说,在此事上,中方的态度十分明确,美方若不放弃这些无理的要求和想法,只会让中美在相关谈判上的分歧加剧,最终伤害是两国民众的利益。

中方在恢复航班一事上态度明确

而且,美方看起来是自信过头了,中美两大经济体加强交流固然重要,但中国航空并非离不开美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曾直言,中美航班的相关情况,有关部门正在跟进,中国的国际航班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中方此言表明,国际航空市场很大,美国有意给中美航线设阻,但其一家之言,无法影响中国航司的发展。

更何况,如今在此事上着急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若美国无法改变当前局势,美国利益将持续受损,美航班的竞争力也会不断下滑。所以,如果美国真想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抛弃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与中国一同劝和俄乌冲突,解决引发问题的根本因素,而不是一味破坏国际秩序,站在和平发展的对立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