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不让拍照的桥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2024-07-17 0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外白渡桥总共有三代,1856 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

它是由供职于怡和祥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祥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门经营桥梁的公司)投资建造的。

选址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外摆渡口,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当时建桥中造吊桥是为了满足清政府保证苏州河行船的要求,据说这样“桥中吊桥”的构思灵感来源于威尔斯的故乡伦敦城中泰晤士河上伦敦大桥,这在当时的上海还是前所未见的。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第二代外白渡桥于1873年建成,定名为“公园桥”。

当时由于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3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定名为“公园桥”。

第二代外白渡桥实为第三次建设白渡桥, 由于苏州河潮涨潮落,木头桥桩在河水的冲刷下开始迅速老化。桥上往来的车辆和行人却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建造桥的英国人已经十几年没有来检修,这样的情况引起了上海工部局的注意,他们一方面敦促苏州河桥梁公司对其进行维护,一方面设置“义渡”保证河上交通。但桥梁公司并未如约履行维护职责,他们承诺重新建造的铁桥也未如期竣工。

后来经过多次谈判和募款,工部局终于以4万两白银的价格收购了桥梁公司的全部财产,获得建桥的专利权。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

1907年第三代外白渡桥建成,并沿用至今。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筒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外白渡桥整桥长104.24米 ,两孔跨经组合各52.178米 ,桁架最高处9.144米 ,梁底标高5.75米 ,宽18.4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桥身总重约900吨,桥面铺设电车轨道。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

图片来源:微博@韩适之想要平静生活

外白渡桥从诞生起,就一直饱受磨难。但无论是强台风的侵袭,还是战争时期飞机大炮的轰炸,几经风雨重塑,它依然坚强地伫立在那里,熬过了百年兴衰,寂静无声,却凝结了上海人太多的情感。

图片来源:微博@DZhang1984

作为老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外白渡桥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展露身姿,彰显魅力,例如《子夜》、《上海滩》、《情深深雨蒙蒙》、《大灌篮》、《太阳帝国》等,横跨了时间,贯穿了中外,在不同的镜头里,魔都风情一览无遗。

图片来源:微博@韩适之想要平静生活

这座每一个锈迹都饱含着历史、每一个刮痕都带着战火硝烟的桥,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用自己的方式,让人念念不忘,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把外白渡桥作为游览上海的打卡胜地。特别是在这夏日的夜晚,外白渡桥被璀璨的灯光装点一新,站在桥上吹着来自黄埔江的风,听着轮渡汽笛的呜呜声,甚是惬意。

图片来源:微博@韩适之想要平静生活

如今,这座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现在的它乐当观景台,每天让中外游客架起相机,对着彼岸新楼拍照留念。在许多海外游子心中,外白渡桥的身影却已化成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

——《子夜》开篇文字

· 版权说明 ·

相关图片来自于李守白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视频与图片来源东方艺术长廊

· END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